商湯的首份財報里,交出一份硬科技競爭的答案
經歷多年發展後,市場對人工智慧產業的評價標準,越來越集中於場景落地和商業價值等更為現實的層面。2021年12月30日,商湯科技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AI行業第一股。由此,市場對於AI產業的商業模式、變現效率有了更為直接的評判依據。
3月25日晚間,商湯公布了IPO後首份業績公告,為市場一窺AI產業發展進展提供了最新坐標。
商湯財報顯示,2021年商湯營收47億元,同比增長36.4%;毛利32.8億元,同比增長34.8%,毛利率達69.7%。2021年度虧損171.8億元。呈現了新經濟公司高虧損換高增長的典型圖像。
超百億的虧損數字可能引發擔憂,但需要釐清的是,商湯的巨虧主要是上市帶來的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並非真實虧損,這是許多上市企業都會面對的情況。商湯上市前多輪融資和估值提升造成的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占虧損總額78%),以及實施股權激勵產生的股份支付費用——均屬於非經營性虧損。
隨著商湯於2021年底成功上市,公司優先股均轉為普通股,這項損益在2022年及之後不會再發生。因此,商湯經調整後虧損凈額為14.2億元,這是更具參考價值的數據,仔細分析財報能夠看出,造成商湯虧損的主要原因為不斷高企的研發支出。
當前市場情緒整體趨于謹慎,投資者的偏好逐漸從高增長向穩定盈利轉移。如此背景下,對公司核心價值的判斷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AI產業整體遭遇落地難、變現慢而投入高企的挑戰,因此對以商湯為代表的AI公司而言,核心價值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其一是當前產品技術服務能力的商業化能力,其二是持續投入研發所積累下的長期增長能力。
也就是說,一個看當下的商業健康度,這決定著公司能否獲得持續的現金流以支撐公司實現技術落地和驗證,並能夠進行長期投入;一個看未來的爆發力,即公司的長期投入是否能真正釋放AI的技術價值,構築堅實的競爭壁壘並激活市場商業空間。
既要兼顧現在,又要面向未來從來不容易,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商湯在財報中給出了一個既務實又蘊藏著希望的答案。
增長中的細節
營收和毛利兩個關鍵財務指標勾勒了商湯持續增長的基本面,不過,增長之下的真相——由誰驅動、能否持續,還需要結合商湯各業務分部的具體表現來看。
商湯營收由四大業務分部組成: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其中,智慧商業和智能城市為商湯兩大營收支柱,2021年營收各錄得19.6億和21.4億人民幣,占營收比重分別為41.7%和45.6%。
智慧商業和智能城市也是商湯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其中智慧城市增速最快,由2020年的13.7億同比增長56.5%至2021年21.4億,其次是智慧商業,由2020年的14.9億同比增長31.8%至2021年的19.6億。另外,智能汽車業務營收的同比增速超16%。
商湯在財報中表示,智慧城市營收的增長主要源於服務城市數量的增長和擴大產品組合併升級產品更好的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而智慧商業的增長原因大同小異:源自客戶數量的增長以及產品升級。
具體來看,2021年,商湯智慧商業的客戶數量由2020年的848家同比增長8.7%至922家,智慧生活的客戶數量同比增長8.9%至257家,智能汽車的客戶數量同比增長36%至34家,智慧城市累計服務的城市數量同比增長48.9%至140座,新覆蓋城市46座。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商湯智能汽車業務在2021年年內簽約客戶超過30家,智能座艙等產品累計定點數量超過2300萬台,覆蓋車型超過60餘款, 結合智能汽車行業高速發展的現狀,以及商湯在短短一年內取得的成績,可以推測,商湯智能汽車板塊未來的增長空間和發展後勁還十分強勁。
作為增速最快的板塊,商湯智慧城市業務已經實現了從特大城市向二線城市的滲透。財報還披露,相關業務已經成功拓展至海外,目前在海外四座城市落地應用。這是對商湯智慧城市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最有力證明。在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商湯智慧城市板塊的可拓展空間是可觀的。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客戶數量上漲的同時,商湯的「客單價」也在提升,財報披露,其智慧商業板塊單客戶收入提高21.3%。其中有超過200家《財富》500強企業及上市公司客戶,涵蓋能源管理、工業製造、基礎設施運維、物流、交通、園區管理、零售、金融、電信等眾多行業。典型客戶包括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京滬高鐵、中國電信、軟銀集團、阿里雲等行業龍頭。
以上細節對於商湯而言十分重要。
客戶數量和單客戶收入的同步提升,顯示商湯當前的產品技術落地表現已經取得了市場的認可,獲得了持續增長的業績表現。這為商湯之後的技術產品落地和驗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也為商湯持續投入未來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也就是說,儘管AI產業仍處蓄力階段,但商湯的表現已經十分穩健。
不過,作為一家仍處發展前期的公司,商湯的價值空間顯然遠未到充分釋放的階段,此時片面的關注公司的商業化能力容易忽視其所蘊藏的長期價值,因此與當前的商業化表現相比,是否具備厚積薄發的能力更值得關注。
回歸本質,作為一家以AI為核心驅動力的公司,商湯能走多遠、走多快,根本上還是由其AI技術能力所決定。在呈現了不錯的發展態勢的同時,市場更需關注的是商湯的底層能力——AI究竟表現如何。
AI普惠加速度
雖然商湯的各業務均呈現了不錯的發展態勢,驗證了自身商業模式的合理性,但是,持續的虧損仍舊是市場對商湯的一大質疑。歸根究底,研發投入是造成商湯虧損的主因,對研發效果的評判,便成為解答市場質疑的重要依據。
一年砸超30億到研發中,商湯究竟在研發什麼?答案是SenseCore。
商湯在公告中強調了其研發投入的重心是其SenseCore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所謂SenseCore,是商湯自研的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開發平台一體化的新型智能基礎設施,是商湯得以推出各類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基礎。
AI產業過去幾年經歷跌宕起伏的原因在於AI技術落地應用與人們的預期存在差距,而根本原因在於AI技術本身的成熟度問題,因為一旦AI技術能力達不到一定水平,就無法擺脫AI產品變現難以規模化、標準化的固有難題。理解了這個邏輯,就不難理解商湯為何要持續為SenseCore砸入重金,因為SenseCore能力的提升決定了商湯商業化空間的上限。
那麼,商湯的投入有用嗎?從2021年財報披露的信息來看,長期專注的投入已經開始顯現回報。
先來看一組數據:2021年底,商湯通過SenseCore生產出的商用模型數量為34,000多個,相較於2020年底13,000個增長了152%;2021年商湯的研發人員每人年均生產的商用模型數增至5.94個,相較於2020年的3.45個提高72%,相較於2019年的0.44個提升了13倍。
這些數據是揭秘商湯研發效果的關鍵,因為商用模型數量的增多意味著商湯AI技術解決實際場景需求的能力越來越豐富,而研發人員研發效率的提升,則代表著研發的投入產出比在升高,側面證明了伴隨技術水平提升,變現效率也能同步改善。
換句話說,伴隨SenseCore不斷進步,曾經困擾AI產業的落地難、規模化難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實際上,從上文有關四大業務分部的增長分析就能看出,商湯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升級是推動業務發展的主要原因,而產品和解決方案得以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效,仰賴SenseCore的進步,這一切都離不開研發。
長期投入研發的價值還有很大的釋放空間。
根據披露,截至2021年底,商湯23個投入使用的超算集群總算力為每秒1.17百億億次浮點計算(1.17exaflops)。2022年1月,其在上海臨港建設的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已經正式落成啟用,設計峰值算力可達3.74百億億次浮點計算(3.74exaflops),可以一天之內完成訓練目前全世界參數量最大的AI模型,帶動AI模型準確率和模型產量快速提升。
如此算力儲備意味著商湯在未來還有針對不同場景持續推出不同解決方案的能力,讓AI技術加速落地,讓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多享受到AI技術帶來的便利。
商湯在財報中表示,未來,隨著其對SenseCore不斷升級,並觸達更多場景的海量數據,其的模型性能和模型產能還將不斷提升。更低的模型生產成本,更大的模型產能,讓商湯可以更普惠、更深入地賦能實體經濟,保持長期的商業競爭力和增長動能。
商湯投入研發的決心是毋庸置疑的,公告顯示,商湯2021年研發支出達30.6億元 ,占收入比65.1%。2021年研發人員新增約1,500人至總數4,274人,占員工總數的70%;累計產生11,494件全球專利資產,相較於2020年底增長96%,其中78%為發明專利。
在AI這個跑道上,參賽選手不僅有商湯這樣的初級大廠,還有包括谷歌、微軟、百度等中外網際網路巨頭。雖然大家的體量相差很大,但所幸,在硬科技的賽道上,所有人是在同一個規則下競技,即誰能夠持續、堅定的對底層技術進行投入,誰才能解鎖更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堅定投入研發,實質反映的是商湯對AI產業本質的理解和堅守。
2021年年報的成績已經部分驗證了商湯對於自身發展的規劃,在這一戰略的指引下,商湯堅持研發投入換長期增長的發展邏輯仍會得到貫徹。而堅持長期投入的恆心,終將為商湯帶來更醇厚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