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迫害,歐洲聖三位一體之一,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元素是什麼?

2023-02-25     閒人電影

原標題:蘇聯迫害,歐洲聖三位一體之一,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元素是什麼?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總是伴隨著巨大爭議。

喜歡者,奉若神明,認為其電影中的藝術水準極高,討厭者,棄如敝履,覺得老塔故裝深沉,看不懂到底要表達什麼。

其實,電影是很私人的東西,每個人看到的深處都不一樣。

但不能因為有些人看懂了,看到了導演的深意就開始賣弄,將觀眾劃成三六九等,展現自己的優越感。

應該把自己看電影的方法廣而告之,讓另一部分人也能夠欣賞到塔可夫斯基的好,如借用《潛行者》講清楚老塔的電影元素。

一是詩意的一切。

《潛行者》的前39分鐘像一張泛黃的信紙,紙上寫滿了故事。

可斑駁的牆壁,骯髒的街道,稀疏的人群塵封了這段故事,似有暖色調的希望,又有近黃昏的悲涼。

直至潛行者出現,帶著教授和作家走進禁區,故事才被揭曉。

電影恢復了正常的色彩,一個救贖人性和靈魂的區展現在世人面前,老塔詩意而又富有哲理的電影語言隨之而來。

在區的部分,老塔的視聽語言中所包含的畫面和文本可謂是登峰造極。

怪不得伯格曼羨慕道:「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驀然間,我感到自己佇立於房門前,卻從未獲得開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而他卻能在其中自由漫步。」

《潛行者》就是老塔寫的小令《天凈沙·秋思》。

他寫出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情景交融。

即使沒有最後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也能從前面四句中感受旅人的悵然若失,而對電影而言,這種情緒則是苦行。

區是絕望和苦楚的人尋求庇護與希望的地方,這裡有人心底最本質的意願。

可潛行者、教授、作家三人到了房間前卻望而卻步,沒有一人敢踏入其中,以便實現自己的願望,反而更加清楚的剖析了自己。

因為區中的房間對於人們而言,並非萬事屋,什麼事都可以辦到,而是一種信仰。

這種帶有希望的信仰讓前赴後繼的絕望之人來到這裡,經歷路上的艱難險阻,看見最真實的自己,從而回歸生活。

如教授表面看起來斯斯文文,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

但實際卻充滿了暴戾跟憤怒,解決問題靠的不是嚴謹的科學,而是摧毀一切的炸 藥。

作家看似事業有成,但也只是強裝出來的虛偽。

稍微遇到困難,他的防線就會崩潰,放下自己帶著面具的所謂尊嚴,而潛行者也不是純粹的理想主義,他同樣具有懦弱、膽怯的缺點。

他們人性中的兩面性,現實中往往都被隱藏了起來。

在區中才顯露出真實,但老塔是溫柔的,讓他們歷經一番後脫胎換骨。

教授放棄了炸掉房間的想法,作家擺脫了道貌岸然,潛行者不再進入區求得慰藉,轉而投向忽略多年的愛情與親情。

就像片尾轟隆的火車聲和貝多芬的《歡樂頌》一樣,火車帶走的是不堪的過去,《歡樂頌》迎接的有希望的現在。

老塔是怎麼表現這種希望的?用他詩意的視聽。

在區里,所有的畫面都是唯美的,噴涌而出的繪畫性讓凌亂、死寂的區變得令人神往,曾經因隕星墜落造成的人煙荒蕪似乎不復存在。

在現實中,潛行者老婆的自述,以打破第四面牆的方式跟觀眾對話,她的言語中沒有抱怨,只有不後悔的美好回憶,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而這種希冀在他們孩子的眼睛和背景音樂的蒙太奇結合里可以看到,老塔用賦比興的簡約賦予人類靈魂的洗滌,也用軟科幻的多愁善感警示著人類不可越界。

二是涓涓細流的長鏡頭。

在老塔的電影中,總會有許多緩慢移動的長鏡頭。

對於觀眾而言,這些長鏡頭過於沉悶,慢節奏的敘事也難以適應如今快節奏觀影需求,而這恰恰是老塔電影的門檻。

這些長鏡頭在技法上都屬大師水準。

任何導演只要能學的一二,場面調度對他來說就不在話下。

而非在電影中用了一兩個長鏡頭就大肆渲染,認為自己已觸達到了頂尖之列。

老塔的長鏡頭從沒刻意賣弄能力之嫌,都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

演員的走位,光影的協調,布景服裝的搭配,以及風、雨、霧、火等元素的運用,老塔的每一次場面調度都包含了諸多學問,並非鏡頭一直跟隨演員的呆板。

如《潛行者》開幕那幾分鐘,鏡頭從門中滑入之後,切換了一個畫面,之後的所有動作便都在這個鏡頭內完成。

先是緩緩俯拍,潛行者一家的樣子一覽無餘,而後平拍跟隨,潛行者起床、洗漱,妻子跟著出來勸說他不要再去區。

兩人隨即大吵,妻子躺在地上抽搐,潛行者摔門而出,鏡頭停在開頭的門上,門由開而閉,形成對應。

這樣絲滑的長鏡頭不止一處,稍加留意就能發現《潛行者》幾乎都由如油畫般質感的長鏡頭組成的,其中包含哲學、宗教的寓意,悠遠深長。

三是邊界感。

在《潛行者》中,邊界感特別明顯,甚至老塔都用正常與黃色來提醒觀眾注意現實和區了。

在泛黃的現實中,人類消極、脆弱、敏感,在正常色彩的區中,人類積極、勇敢、守則,一個因失望而得過且過,一個因有念頭而向前探尋。

潛行者最後一次去區之前,跟妻子充滿了隔閡。

但在回來後選擇了與妻子和解,重溫舊夢,教授、作家也是如此,之前傲慢、偏見,回來後如釋重負,做回了真實的自己。

這些人與人,自己跟自己的邊界被消除後,人們便不再奢望或寄託於那個名為信仰的區了,而是把自己的生活譜成一曲歡樂頌。

由《潛行者》延伸,看老塔的電影,一般注重這三點就能看個七七八八。

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那就必須知曉老塔的生平,看他的《雕刻時光》,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包括宗教、文化。

看懂一位導演的作品並不是特別難,只是因為前期的準備工作需要做很多,導致電影有了門檻,也讓將電影當作消遣品和社交工具的觀眾選擇了拒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8d2f84719ab0b6ced8d4587982b93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