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豆媽。
寫這一篇是因為豆媽親眼所見的事情,覺得很有必要拿出來分享,希望可以幫到有同樣困惑的小夥伴。
事情是這樣的,豆媽帶著孩子在小區玩的時候,發現多了一個小朋友,小名也叫豆豆,奶奶和媽媽都有帶著出來玩過,是新搬來的鄰居。
因為叫豆豆,豆媽就會對這個孩子多一些關注,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豆豆雖然已經五歲了,但是非常愛哭。豆豆的愛哭達到什麼程度呢?
豆豆和小朋友一起玩沙子,會哭;和小朋友做遊戲,會哭;甚至一個人玩,也會突然哭。還不止這些,豆豆的奶奶和媽媽說,幼兒園老師反映,豆豆太愛哭了,從早到晚,老師耳朵里聽到最多的就是豆豆的哭聲。
為此,豆豆的奶奶和媽媽給的解釋是,孩子從小就弱小體質也差,所以孩子是敏感型的孩子,所以容易哭。而且,豆豆的媽媽還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知道了孩子的情緒需要多關注和陪伴,也在堅持做。
只是,豆豆一旦哭起來就沒完沒了,家裡人還有幼兒園老師都很頭疼豆豆哭,越安慰,他哭得越厲害,需要花長時間才能平復。
孩子真的是因為天生體弱,是敏感型的孩子嗎?豆媽通過幾天的觀察,發現未必是這個原因。
恰好,豆豆的媽媽拉著豆媽討教解決辦法,因為孩子愛哭已經嚴重影響到在幼兒園的生活了。
豆媽和媽媽一起梳理了一下問題所在,其實很簡單,但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
首先,是家長的反應決定了孩對哭的認知。
我們都知道孩子一出生,除了用哭表達之外自己的不舒服,是沒有其他辦法表達的,這個時候父母給予孩子迅速地反應是對的,而且孩子也會在這種互動中,建立安全感。
也就是說,哭是一個人的天性,只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會慢慢地有這種意識和認知,那就是哭意味著什麼?
哭意味著什麼?在於父母的反應,讓孩子知道哭的意義。
就像豆豆這種情況,很明顯,是豆豆的家人讓豆豆知道,哭是解決一切矛盾衝突和困難的法寶,甚至是獲取滿足自己要求的方法。
為什麼這麼說?可以看看豆豆哭之後,奶奶和媽媽的反應。
比如,幾個孩子正在一起玩沙子,豆豆突然大哭不止,奶奶和媽媽的反應非常一致,就是立刻衝上去開始不斷地向孩子提問。
寶貝,是不是眼睛裡進沙子了?
寶貝,是不是哪裡不舒服了?
寶貝,是不是受傷了?
當時的現場,本來不混亂,因為奶奶和媽媽的加入和提問,就陷入了混亂中,其他小朋友的家長也聞訊趕來,加入這場混戰中。
結果,其他小朋友都能清晰地向自己父母表達,自己並沒有碰豆豆,也沒有把沙子弄到豆豆身上或者眼睛裡,不知道豆豆為什麼哭?
而豆豆除了哭就是點頭和搖頭,在配合奶奶和媽媽的前前後後查看,終於搞明白了,豆豆就是在和另一個小朋友同時去拿一個鏟子的時候,沒拿到所以哭了。
說到這裡,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知道豆媽想要說什麼了吧。豆媽想說,豆豆在家人的反應中,知道了用哭表達一切,而不會用語言去表達。
也就是說,哭已經不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了,而成為豆豆的語言表達工具。
這也就是在幼兒園,為什麼老師會覺得豆豆總在哭。因為豆豆一旦有需求想要表達的時候,就是哭,用哭求助讓所有人看到他。
其次,是家長的擔心加速了孩子的哭鬧。
對於小寶寶來說,因為不會語言表達,孩子的哭就是遇到危險的信號,大人擔心是人之常情。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是能通過觀察和感知,漸漸形成一種互動模式。
像豆豆已經五歲了,是具備觀察和模仿能力的,他會發現只要他哭,家裡的大人就會立刻出現在他面前,比叫稱呼都管用,而且哭的時間越長,尤其是奶奶和媽媽就會特別焦慮和擔心。
結果是什麼呢?那就是因為總是哄不好,隨著哭的時間越長,豆豆的需求就越能被滿足,甚至一些無理的要求,奶奶和媽媽也會在他的哭聲中,從不同意到同意,從拒絕到妥協。
豆豆和家人就像坐在蹺蹺板的兩邊,豆豆發現用哭就能撬動大人的行為,左右他們的決定,以及對待自己的態度。
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一個五歲的孩子有如此敏銳的能力嗎?
有的,孩子就像是大人情緒的小雷達,他不知道這是什麼情緒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他知道結果是什麼。他並不是有這樣權衡思考的過程,而是長期以來互動模式決定了,他知道這樣做是有效的。
所以說,豆豆目前呈現出來的愛哭狀態,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父母的行為態度決定的。
那麼,如何避免讓孩子形成這種愛哭的習慣呢?或者說如何矯正呢?
首先,學會觀察判斷孩子哭的原因。孩子哭了,家長做出反應是應該的,但是需要判斷哭的類型,根據不同類型的哭,去做出不同的反饋。
其次,當孩子哭了的時候,家長先檢查是否有危險,排除危險後,就要安撫其情緒。尤其是一直哭哄不下的時候,肢體語言更為有效。比如,抱一抱孩子,用手掌撫摸孩子後背,此時不要著急說話,先陪孩子情緒穩定下來。
一定是等到孩子不哭了,再來提問和溝通,讓孩子意識到,先不哭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哭解決問題。
最後,注意平時的引導,告訴孩子學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學會區分情緒表達的情況類型。
對於三歲以後的孩子,會哭,甚至喜歡哭都沒有問題,但是用哭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就很有問題了,千萬別大意。
關於孩子愛哭,你有什麼想和豆媽討論的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