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的3個表現 | 打工人都會遇到的事

2022-05-25     簡單心理

原標題:「職業倦怠」的3個表現 | 打工人都會遇到的事

早晨醒來不想上班,就想在床上躺著,到公司後對工作也提不起精神,終於熬到下班了,一到家就開始報復性熬夜。不想辭職,卻感覺現在的工作又干不下去。

你或許是出現了職場倦怠。

心理學家赫伯特把職業倦怠稱為一種「嚴重的職業傷害」。

有時,它意味著一種「真正的損失」:你失去了內心珍視的一些東西——你最初從事這個職業的動機。

這會帶來憤怒和悲傷,而這是很難克服的。

根據著名的馬斯拉赫倦怠量表( MBI ), 職業倦怠主要有這3個方面的表現:

1. 嚴重的疲勞感

包括身體不適和情緒耗竭。

比如:

睡眠困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感覺「心好累」,明明有能力做一項工作卻沒有動力去做,經常出現辭職的想法……

2. 去人格化

主動把自己「 工具人化」。

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重要,對周遭環境產生不了影響;拉遠自己跟工作、客戶和同事的情感距離,在工作中顯得冷漠、憤世嫉俗。

3. 低效能

不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工作效率降低,無助感加強。

如果你在工作中 又累又不開心,看誰都不順眼(包括自己),效率也變低了——那很有可能就是倦怠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職場倦怠,它的產生原因又有哪些?

心理學家馬斯拉赫和萊特用6個指標來評估人和工作的匹配度。

如果我們長期存在一個或者多個與工作的不匹配,就會產生倦怠。由此我們也總結出了職業倦怠的5個原因:

1. 工作量超載

這是跟倦怠最直接相關的因素,工作量超出了自己能夠承擔的負荷;

另一種可能性是,工作類型不適合自己,因為缺乏工作需要的某種技能或特質,即使工作量是合理的,也可能出現耗竭感。

2. 缺乏控制感

指對自己的工作缺乏控制。

比如: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工作資源,不能決定自己用哪種方式完成自己的工作。

3. 缺乏認可和獎勵

包括經濟獎勵(工資、獎金)和內在獎勵(完成一個項目的成就感、他人讚許等)。

4. 在工作中缺乏社會支持

包括情感支持、工作中的互助行為和從集體中得到的歸屬感。

缺乏社會支持,尤其是在工作中存在與他人長期未解決的衝突,會增加工作中的挫敗感。

5. 缺乏公平感&價值觀衝突

當人們覺得自己在工作中缺乏公平感,或者一些工作任務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時,更容易出現倦怠感。

如果現在的工作讓你感到疲憊不堪、對未來迷茫,甚至給正常生活帶來了影響,也許我們的「 心理評估」服務可以幫助到你。

心理評估」服務可以幫助你高效地回答, 「我現在怎麼了」、「情況嚴重嗎」,還會為你提供心理健康方案包括: 心理學相關書籍,自助訓練,以及 如果你需要諮詢師的話,什麼樣的諮詢師最適合你。

這次,也許可以試著從接受幫助開始,開啟自己新的生活階段。

525心理健康節 關愛自己

讓改變從這裡發生

圖片來源:Morgane Fadanelli

責編:yy,ying

心理評估是什麼?

點擊了解一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77ab7ddc87a0f48f641ce79548fb2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