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律,是從管理情緒開始的

2022-03-18     小丑哥哥侃娛樂

原標題:真正的自律,是從管理情緒開始的

文\一藻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句話:「田園有真樂,不瀟洒終為忙人。」

田園生活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活在繁忙的都市。

金庸先生說:「情深不壽。」

只有管理好我們的情緒,才能管理好我們的身體,也才能有更好的人生體驗。

我們都以為攪亂我們生活的,是外部的客觀環境。其實,真正讓我們坐立不安的,是自己無法安定的心。

真正的自律,是從管理情緒開始的。

事緩則圓

有句話說得好:「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沉著冷靜者,百福百集。」

心緒不寧,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做事,更無法放鬆心情好好休息。如果性情過於急躁,還常常做錯事情,讓自己追悔莫及。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人向一位高僧請教,如何才能得到智慧。

高僧告訴他一句話:「想要得到智慧,你只需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靜下心來,向前走三步,然後向後退三步,如此反覆三次即可。」

年輕人聽後,半信半疑地回到家中。

突然,他想起了高僧告訴他的話。於是,他就在院子裡往前三步走一走,又退後三步走一走,如此反覆。

《論語》中說:「事緩則圓,事急則亂。」

遇到事情,先不要著急,放一放,想一想,然後再做決定,不但會免去很多誤會,也會避免不必要的災禍。

從一個人的脾氣,便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從一個人的修養,更能看出這個人是不是有福氣。

老人說:「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

有福氣的人,並不是不會遇到事情,而是他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懂得靜一靜、緩一緩,多想一想後果,處理事情的方式,自然就更合乎道理。

心有定慧,方得從容

我們常說,每臨大事有靜氣。

可是,一旦遇到事情,還是不知道如何處理,著急上火,找不到頭緒。

弘一法師在講經說法中說道:

人心追求平安和順,然而世事無常,煩惱不斷。在這樣的婆娑世界,只有努力修一顆定慧之心,方能獲得智慧。

定慧之心,並不是生而擁有,需要後天努力習得。

南懷瑾在講解《金剛經》的時候,專門講述了關於定慧的知識。

他說,定慧之心,一定要在平時的行為處事上修煉。不應當把這個「定慧之心」,只是停留在思想上,而是要切實地落實到行動中。

比如我們看了本書,知道了其中的知識和概念,學到的知識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只有把書里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方是真正的學會。

所謂「定慧之心」,一定是在反覆地努力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習慣。

定慧之心,是思想的一種升華,是智慧,是行為,絕對不是虛幻的。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易行難」。

斷除雜念,方得自在

現代人氣血不足,常常是因為思慮過多。

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想要成功,自然需要我們事事考慮周全。然而,只知道不斷向前,不知道停一停,休息一下,勢必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沉重的壓力。

不要在太多的事情上消耗精神,你只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身體和精力,其他的都可以慢慢去解決。

不要和他人過多的糾纏,因為人和人之間,本來就不同。沒有人是可以隨便被改變的,除非他本人願意。

不要總是把各種煩心事掛在心頭,翻來覆去地折磨自己。事情可以解決,不用想,解決不了,想了也沒用。

《壇經·機緣品》上面,臥輪禪師有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鏡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只有斷除雜念,戒掉貪嗔痴,才會慢慢地體會到「對鏡心不起」的寧靜,也才會增長智慧。

佛教里講到,人很容易糾結。

一方面想要獲得愛情,另一方面又懷疑愛情,這就是一種煩惱。

有句話說:「三千煩惱,不如淡然一笑。」

養生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棄那個糾結之心,拋除雜念,讓思緒歸於簡單。

只要告訴自己,努力朝著最好的方向走,其他的不看、不聽、不說,你的生活一定會越變越好。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74140f9768480ae7486b6d70d85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