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四大最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巨鹿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以及薩爾滸之戰。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爆發於明朝萬曆年間,此時後金勢力不斷崛起,嚴重威脅了明朝在遼東的安全,不少邊鎮被襲擊破壞,大量邊民被殺害或掠奪為奴,在此情況下,明朝萬曆皇帝決定抽調大軍一舉擊垮後金,剷除這股勢力。
經過戰前準備,明朝兵部左侍郎楊鎬為總指揮,麾下有四路明軍,分別是杜松,劉挺,李如柏,馬林。士兵來自於全國各地,其中還有4000精銳的浙軍士兵。說起這楊鎬杜松這五人,都是大有來頭,楊鎬參加過韓戰,擔任後勤部長一職時立過大功,杜松戰功卓著,被少數民族敬為「杜太師」,劉挺乃是明末第一猛將,刀重120斤,李如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次子,大將李如松的弟弟,朝鮮戰場上打的日本人抱頭鼠竄。除了明軍,還有葉赫部落以及朝鮮王國共約三萬人助戰,明朝聯軍總人數達到11萬左右,將猛兵精!
後金方面以努爾哈赤為指揮,湊齊各部落精銳騎兵6萬人,嚴陣以待。看似勝券在握的一場戰鬥,明軍卻慘敗,五萬餘人被殺,三個總兵陣亡,331位中高級軍官被殺或俘,大量輜重被俘獲,而後金僅僅損失數千人。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明軍上下輕敵,開戰之前無論是總指揮楊鎬還是各路軍官,都沒把後金軍當回事,還以為是像以前平叛一樣,卻不知努爾哈赤的真正實力和指揮才能。第二,兵分四路,而且各路獨立作戰,被後金軍各個擊破。本來明軍人數就不占太大優勢,卻又被兵分了四路,而且各自為戰,人數最多的杜松一路也不過是4萬多人,面對機動能力強大的後金騎兵,無力招架,這是最大的失敗原因。第三,各路將領不合,爭功奪利。這四路將領都是能展之將,誰也不服誰,更不要談協同作戰了,尤其劉挺和杜松二人,都想快速拿下後金,以建功勳,沒想到被努爾哈赤抓住機會先後擊敗。第四,後金軍擊中主力,各個擊破,先斬明將。戰鬥中,努爾哈赤利用自己騎兵的優勢,轉戰各處,首先就是打的最強大的杜松,杜松苦戰,後又判斷失誤,本來處於弱勢的軍隊又被分為兩半,慘遭全殲,杜松也身中18箭而死,劉挺則是被數十位滿洲騎士圍攻而死,可見,後金軍對明將專門進行擊殺。第五,朝鮮軍和葉赫軍都是坑隊友,葉赫軍一出場就被團滅,而朝鮮軍為了保命,竟然把明軍傷兵全部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