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一個男人去河邊約會,千萬別讓他拿到石頭

2022-05-02     壹讀

原標題:如果你和一個男人去河邊約會,千萬別讓他拿到石頭

成不了神的壹讀君 | 寧七

凡夫俗子想要成為神,都有哪些途徑?

在選秀比賽的舞台上,你得先變成「歐豪」:

而在小池塘邊,事情就簡單多了,你只需要連打二十幾個水漂就行。

前幾天有一位感情博主,在視頻平台吐槽現在的大齡剩男太幼稚,他們竟然一致性喜歡往河裡扔石頭,光是看別人扔石頭的視頻,就有十幾萬的點贊。

在這條視頻下,有個網友留言說自己有一次砸了20多個水漂,拿了3.8萬多的點贊兩千多條評論。

大家都在追捧他、稱讚他,把他奉為男人心目中的英雄。

這個事件火速從視頻平台破圈傳播至全網,本以為按照現在的網情,必然將引起一番關於性別討論的腥風血雨;

但結果是大家念叨著什麼「好強、教教我、什麼神仙」,引得眾人集體歪樓,網際網路內外一時間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看來對「打水漂健將」的崇敬,不僅能將當事人捧上神台,還能夠化解網際網路的戾氣。

會打水漂真的很牛,正如「古語」有云:如果一個男人能連打二十幾個水漂,那他和神又有什麼區別?

當你給了男人一塊石頭,那完了

如果你不明白什麼是「男人至死是少年」,那你就和他們一起找個小水塘,然後往他們手裡塞一塊石頭……

歐巴耍帥,也是靠水漂

男人對「打水漂」有多執著呢?上到99,下到剛會走,沒有男人會拒絕打水漂這項運動。

有條件打水漂,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打水漂。

一片水域能孕育一個文明,還能引誘過路的男人躍躍欲試幾個漂亮的水漂。

「打得多、打得遠」是水漂宇宙中的絕對正義,水漂愛好者在追求極限的路上永不止步。

截止到目前,打水漂的金氏世界紀錄是由 Kurt Steiner在2013年保持的88跳

當年的封神一漂,統共88個

而打水漂最遠距離紀錄是由英國男子Dougie Isaacs在2018年6月創造的, 長達121.8米。因為當時的石頭飛得實在是太遠了,比賽湖面還差點不夠用。

全世界射得最遠的男人

「最高紀錄」的命運,就是供人打破的。

數年來,無數「水漂人」都對這個紀錄發起過衝擊。2016年日本選手岡坂有矢曾打出過91跳的成績,但最後因為是個人練習成績而非正規比賽成績,沒有申請通過金氏世界紀錄。

91跳,可惜了

沒有人比打水漂愛好者更明白 「喜歡只是玩鬧,真愛要為它辦賽」的道理。

打水漂是有「正規比賽」的,而且各個規模都不小。

早在1947年,哥本哈根舉辦的丹麥錦標賽,被認為是最早的打水漂賽事。美國密西根的麥基諾島錦標賽,每年7月4日舉行,至今已舉辦了第54屆:

麥基諾島錦標賽史料

蘇格蘭伊斯代爾島的打水漂錦標賽是打水漂界幾大國際賽事之一,從1993年至今已經舉辦了二十幾屆(最近幾年因為疫情而取消)。

這個風景秀麗的蘇格蘭小島曾是蘇格蘭板岩工業中心,最多的時候島上有7個採石場。然而1850年的一場海上風暴來臨,海水灌滿了這些礦坑,不僅採石事業戛然而止,還險些淪為荒廢無人島。

直到多年後,充滿著板岩廢料和大水坑的小島被打水漂愛好者們發現: 任何人不知道這個打水漂勝地,我都會傷心的ok?

在水漂狂熱愛好者們的奔走和協調下,伊斯達爾島擔起了舉辦打水漂世界錦標賽的重任,還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用以打水漂比賽的賽場。

日本高知縣自2004年開始,除了這兩年疫情原因推遲或取消外,每年也會定時舉辦仁淀川國際打水漂大會。

不同於隨便投投石頭,目前這些賽事的賽場十分標準、規則體系都已非常成熟。而且在比賽中不僅會有專業裁判,輔助無人機和攝像機等設備為選手統計成績,還會邀請解說和媒體對比賽進行轉播。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心癢手也癢:培養別的體育特長已經晚了,現在開始打水漂或許還來得及。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壹讀君這就把打水漂必勝的奧義全都教給你!

這可能是你離冠軍最近的一次

如何在打水漂活動中拔得頭籌,這份教程你拿好了。

想要讓水面上石子射得優美又持久,千萬要拿捏好以下幾個關鍵點:

入水初速度

2002 年,法國里昂大學的 Lyderic Bocquet博士是最早從物理學理論上研究打水漂的,經過研究他推導出了石塊擊水的運動方程,推算出石塊能夠實現彈跳的條件,也給出了水漂最大彈跳次數的計算方法,並發表於2002年在《美國物理學季刊》。

根據他的方程式,石塊彈跳只有在拋擲的初速度超過某個臨界值時才會發生,而彈跳次數多寡取決於入射水面石塊的速度有多快,第一次彈跳至關重要。

後續經過測算, 只有當速度超過2.5m/s時,石塊彈跳才會發生。

簡言之,你得使勁兒。

世界紀錄88跳的另一個視角,看看選手多麼使勁

「黃金20°角」

想要石塊在水面上飛得遠,入水角度是關鍵中的關鍵。

2004 年,法國科學家 Christophe Clanet建立實驗裝置,使用高速攝像機記錄水漂的運動過程,通過系統的實驗得出水漂產生最多彈跳次數的最佳入水角度約為 20°,這一結果發表在世界權威期刊《Nature》上。

註:石塊平面與水面的角度。

註:石塊平面與水面的角度。

這是因為石塊在與水面接觸的過程中,消耗動能讓水面的反作用力將其抬升,而20°角的入水姿勢最大程度減少了石塊的能量消耗,不僅能以最小速率實現彈跳,還能將每次石塊撞擊水面的能量消耗降到最小,有更多能量保留跳出最多的水漂。

而小於20°的話,石塊就會在穿越水的過程中快速消耗掉動能;而大於20°,尤其大於45°時,石塊就會直接掉進水裡,無法再浪。

讓石頭旋轉起來

法國的克里斯托夫·格蘭尼特博士利用自動投擲機將直徑5cm、厚度2.75mm的鋁製圓盤投入13m長的水池,模擬打水漂過程。實驗證明了石頭是否旋轉、旋轉的程度是打水漂關鍵因素。石子旋轉撞擊流體時產生的陀螺效應和馬格努斯效應,結合起來影響了其軌跡的偏轉。

陀螺效應:重力對高速旋轉中的陀螺產生的對支撐點的力矩不會使其發生傾倒,而發生小角度的進動。

馬格努斯效應:流體力學當中的現象,是一個在流體中轉動的物體受到的力。在球類運動項目中非常普遍,簡單理解「旋轉發球」、「香蕉球」。

陀螺效應:重力對高速旋轉中的陀螺產生的對支撐點的力矩不會使其發生傾倒,而發生小角度的進動。

馬格努斯效應:流體力學當中的現象,是一個在流體中轉動的物體受到的力。在球類運動項目中非常普遍,簡單理解「旋轉發球」、「香蕉球」。

馬格努斯效應圖示

高深理論不講,結論就是旋轉有助於穩定石塊在空中的飛行姿態,為石子的連續彈跳創造有利條件。

選擇直徑3-6cm、厚度不超過6mm的薄片石頭

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史密斯教授綜合石頭的重量和速度、空氣的影響、水的阻力以及重力等因素,推導出了一個完美水漂的方程式:

Man=P-Mg+空氣影響

M代表質量,an代表垂直加速度,P代表水面反饋壓力,Mg代表重力。

利用這個公式玩遊戲,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選石頭。合適的石頭應該是扁平薄片狀的,厚度不超過6mm、直徑介於3~6cm之間,整體重量不要太輕。

大概長這樣

別以為打水漂是玩物喪志,這可是真·高深物理學的生活呈現。你聽壹讀講,能把水漂打好的人,都能成大事!

打好水漂,都能幹成啥

打水漂的應用之廣,早就超出了你家門口的小水塘,向更廣闊的空間進發了。

二戰期間,「小水漂」就發揮了大用處。

英國空軍想轟炸德國魯爾大壩,但德軍在水庫大壩上布置了密集的防空火力,還在靠近大壩的水中布設了防雷網,英軍即使遠距離用轟炸機投放魚雷也無法炸到大壩。

這時,英國的航空工程師巴爾蘇·沃里蘇想到了「打水漂」。既然石塊可以在水面彈跳,炸彈行不行呢?

於是他以打水漂靈感設計出了一種能在水面彈跳的 「跳彈」,又經過精密測算,算出來炸彈精確躲過防雷網炸毀大壩的幾個參數:在 時速345km/h飛行時,在 距水面18.5m的高度離目標390m的位置上投擲,就能讓炸彈在水面打幾個水漂,跳到大壩跟前。

1943年5月16日深夜,英國空軍駕駛轟炸機撲向德國魯爾區的幾個水庫,「跳彈」表現出色,炸毀了幾個重要大壩。水災令地企業癱瘓數月,重創德國經濟,大大牽制了德軍在戰場上的行動。

航天飛行器再入返回也汲取了打水漂的靈感。

「再入返回」,航天術語叫 「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即是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一定「深度」後彈起,再第二次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這兩次「水漂」會把返回器的速度降下來,讓其安全穿過大氣層。

我國的「嫦娥五號」,就是這樣在太空打著水漂回來的。

好像打了一個「太空水漂」 | 圖源:參考文獻[3]

所以以後看見水塘,手癢想打水漂就盡情打吧。如果有人說你幼稚,你就把本文甩TA臉上,並雲淡風輕地說一句:你懂什麼?

參考文獻

[1]黃嘉睿,陳斌.打水漂問題的研究現狀及裝置設計[J].現代製造技術與裝備,2017(12):91+96.DOI:10.16107/j.cnki.mmte.2017.0990.

[3]楊宏兵.打水漂的物理學原理及其應用[J].物理教師,2015,36(05):54-55.

[4]游研社 《專業打水漂,一個潛在的奧運項目》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女明星的御用身高都是1米68?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女明星的最終歸宿都是御姐?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5aac96ddb7aa407abb568a34efebc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