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兩次被限高,陷入清算傳聞,昔日明星宜信和唐寧怎麼了?

2023-04-11     財經無忌

原標題:三年兩次被限高,陷入清算傳聞,昔日明星宜信和唐寧怎麼了?

文 | 虛淵玄

4月10日,一份名為《關於我司清退服務項目》通知文件在網上傳開,文件內容顯示,面臨國家相關部門大力整頓的宜信財富被責令整改,且公司因能力不足經營不善導致資金鍊斷裂,即日起將進行全面清退結清。

針對以上情況,財經無忌以投資人的身份撥通了宜信公司的客服電話,並向人工客服諮詢了宜信遭遇清退的情況是否屬實。

官方客服表示,目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並未接到關於清退結清的通知,公司針對相關傳聞正在收集證據,準備採取法律手段應對。

雖然宜信官方對平台清退的傳聞予以否認,但傳聞的出現,的確動搖了很多投資人對宜信的信心。

而最近,宜信的負面消息不斷。

就在上個月,企查查顯示,被稱為「P2P第一股」的宜人金科(NYSE:YRD)關聯公司,宜信普誠信用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稱「宜信普誠」)以及創始人唐寧,被限制高消費。

公示顯示,宜信普誠與唐寧此次限高的執行法院為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從限制高消費的內容來看或與員工之間的勞動糾紛有關。

公開信息顯示,對宜信以及唐寧而言,此次限高並非首次,2021年10月,該公司及唐寧就曾被限高。

宜信在回復此次限高時表示,這是由一起涉及員工勞動爭議的案件引起的,不會影響公司業務的正常開展。公司也正在積極溝通處理,推進這一勞動爭議案件得到妥善解決。

不過,截至發稿,企查查顯示,宜信普誠以及唐寧的限高標籤已被撤銷。

雖然限高被撤銷,但作為P2P第一股的宜人金科,卻不斷地被捲入各種風波,業績也在近年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

官司纏身,換個「馬甲」繼續上?

2013年,宜信推出宜人貸業務。僅僅兩年時間,宜人貸的營業額就從2000萬元飆升至13.14億元。

憑藉著宜人貸令人艷羨的業績增速,宜人金科也實現了美股上市,成為國內P2P第一股。

不過,在P2P行業整體遭受愈發嚴厲的監管後,宜人金科與宜人貸的業績從2019年起就開始走下坡路。

根據公示內容,此次被限高消費,與2022年10月被列入被執行人為同一案件,執行標的為11.9萬。

企查查顯示,宜信普誠當前有2條被執行信息,被執行金額為15.4686萬元,歷史被執行次數為19次,被執行總金額達到144.8796萬元。

其中,僅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宜信普誠就15次成為被執行人,被執行總額為100.15萬元。

另外,宜信普誠目前涉及的249個司法案件中,前三項分別是借款合同糾紛42-40個、勞動爭議35-39個和金融借款糾紛29個。

從涉及勞動爭議的多起案件中,能明顯看出宜信普誠在解除與當事人的勞動關係時,均未給出足夠的理由或者相應理由極為牽強,違反了勞動法。

而這些勞動糾紛的背後離不開宜信近兩年轉型成效不足的大背景。

宜人金科是宜人貸於2019年品牌升級的結果。

然而,品牌升級後的宜人金科業績表現並不亮眼。

財報顯示,品牌升級當年的2019年,宜人金科實現營收86.17億元,同比下滑了23.36%,凈利潤11.56億元,同比下滑26.84%。

作為P2P第一股的宜人金科,在國家監管力度日趨加大的背景下嘗試過轉型,但效果始終不佳。

而宜人貸也在2021年正式結束了自己的使命。

公開資料顯示,宜人金科旗下的宜人貸業務已於2021年年初關停,但截至2020年12月底,宜人貸待收本息194.09億元,仍有14.1萬的出借人存在待收借款。

不過,財經無忌搜索發現, 宜人貸並未真正退出歷史舞台,宜信財富早在2020年就為宜人貸準備好了新的「馬甲」。

財經無忌在手機蘋果應用商店搜索「宜人貸」發現,仍有一款叫做「宜人貸借款」的應用。

下載後打開,完成註冊後,主介面顯示最高可借額度為20萬元,點擊後卻直接跳轉到了另一款應用「宜享花」的下載介面。

再次完成下載註冊後,主介面顯示預估可借額度變成了55500元,點擊後應用要求使用者的上傳身份證正反面圖片。

公開信息顯示,宜享花於2020年8月25日正式上線,應用商店介紹顯示,宜享花是一款高額度、低息費、無抵押的信用貸款產品。

應用商店信息顯示,宜享花APP的開發者為海南宜信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企查查顯示,公司實控人為唐寧。

除了宜享花之外,還有一款叫做「宜人優選」的應用,財經無忌下載註冊後,一位李姓「理財師」隨即根據登陸的手機號碼打來了電話。

在電話中,李姓「理財師」立馬推薦了一款「固收」理財產品,稱雖然「不保本不保收益」,但是「公司有風險控制能力,能讓你拿到一年6.6%的收益」,並一再保證「這麼多年來,所有人(買這個產品)都拿到了這個收益」。

而在安卓應用商店內,財經無忌在好幾款安卓系統的手機上操作發現,應用商店已經找不到「宜人貸借款」APP,只能搜索到「宜享花」。

不過,在網頁端,「宜人貸借款」的應用下載連結依然存在,而且一直保持更新狀態。

宜信的P2P業務看來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面臨退市風險的宜人金科

P2P本質的宜人金科業績怎樣呢?

3月16日,宜人金科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以及2022年的財報。

財報顯示,2022年,宜人金科總凈收入為34.446億元,同比下降27.9%;利潤為11.9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增利不增收。

公開資料顯示,宜人金科有兩大主營業務板塊,分別是信貸科技和財富管理。

作為「主營里的主營」,信貸科技板塊2022年表現令人失望:2022年,宜人金科累計促成貸款226億元,同比下降2.59%;截至2022年12月31日,貸款未償餘額達到112.60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41.02億元下降20.15%。

而被創始人唐寧寄予厚望的「第二曲線」——財富管理業務表現也不盡人意。

2022年,宜人金科的財富管理業務實現營收11.72億元,同比下降7.06%。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宜人金科財富管理業務累計服務客戶數量為314萬人,同比增長1.9%;活躍客戶數量為54萬人,同比增長26.29%;財富業務客戶總資產為233.721億元,同比增長2.5%。

為了應對主營業務不斷下滑對整體業績帶來的風險,宜人金科在電子商務領域也做出了嘗試。

財報顯示,2022年其電子商務業務營收3.03億元,與2021年同期的0.33億元相比增速明顯,成為了僅次於貸款便利化服務和保險經濟服務的第三大收入來源。

但電子商務帶來的營收可謂「杯水車薪」,從行業角度來看,宜人金科的業績也乏善可陳。

禾金財經匯總了其他幾家頭部網際網路金融平台的最新業績數據後發現,宜人金科與同行比較,不論是全年促成貸款規模,還是在貸餘額上,都與對手有著10倍左右的差距。

財報顯示,360數科(03660.HK)2022年營收165.54億元,信也科技2022年營收111.3億元,樂信2022年營收98.66億元。

主營業務疲軟的背後,與其增速明顯放緩的貸款人數有直接關係。

宜人金科在財報中透露,2022年,宜人金科的借款人數為160.69萬人,與2021年相比僅增加了31萬人,而2021年的借款人增加數為77.17萬人。

比業績表現更快下調的,是資本市場對宜人金科的認可。

資料顯示,宜人金科股價自2017年10月31日觸及了歷史最高價位53.22美元/股後,其股價就一路下探,至2022年8月30日觸及歷史最低點0.67美元/股,面臨退市風險。

進入2023年,其股價經過一段時間的上揚至2月9日的3.85美元/股後,又進入跌跌不休模式。

不過,宜人金科的股價並未受清退傳聞的影響,截至4月10日收盤,宜人金科股價大漲9.13%,當日股價報收2.39美元/股,總市值回升至2.04億美元。

業績疲軟背後,負面消息不斷

作為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最主要的業務就是放貸收貸。

然而疫情大背景下,全球經濟寒風陣陣,借貸人違約的情形不斷出現。宜人金科旗下的網貸平台催收方式頗為「傳統」:電話軟暴力催收。

就在「315消費者權益日」當天,有網友向網媒「壹家媒」投訴稱,自己的妹妹遭到了疑似宜人貸委外方的電話軟暴力催收。

「壹家媒」向其了解到,投訴人妹妹2017年通過宜人貸平台借了一筆3萬元的貸款,但實際到帳金額為27908.32元,該筆貸款分24期償還,每月還款2634.83元,目前已償還金額為52696.6元。

據測算,該筆貸款需要償還的總額超過6萬元,遠高於本金金額,綜合年利率也遠高於國家規定的指標。

一位暱稱為「bale米啊米」的用戶在黑貓投訴稱:2019年12月在宜人貸辦理了貸款,到帳85000元,合同金額卻是101190.47元,除此之外該用戶每年還要付出近36%的年利率,最終這85000的貸款連本帶利還了140142.15。

財經無忌在黑貓平台的眾多投訴內容中發現, 很多人都是因為急著用錢,沒有仔細閱讀貸款合同,導致忽略了所謂的「諮詢費」、「服務費」,最後被宜人貸套路了。

早在2017年,來自「21CN聚投訴」平台的投訴案件就顯示,該年12月22日,孫悅(化名)通過「宜人貸」APP借款80000元,分36期償還。她在「宜人貸」APP上提交個人身份證、通訊錄、工作地址、銀行卡等信息後,就收到了80000元。

可是,事後她才從「宜人貸」官網上看到借款合同,合同顯示本金103896.10元,多出的23896.10元為信息諮詢服務費。在「宜人貸」APP上,孫悅每月需償還3974.22元,36期還款總額為143071.98元。

財經無忌認為,宜人貸近期加大了出借款項的催收力度,與出借人的擔憂有關。

如上文所述,即便宜人貸已於2021年停止了貸款業務,但截至2020年底仍有超過14萬人的出借款等待回收。

而宜人貸平台上出藉資金的最長期限是36個月,目前部分客戶的借款期限仍有一到兩年。大部分黑貓投訴平台的投訴人都是在2019年前的借款,目前的催收款項大多圍繞該帳期內的借款。

公司與實控人被限高風波雖然已過,但是對於宜信自身的資金借貸業務而言,想要真正實現P2P平台的優質轉型,「換個馬甲」肯定不是最佳解決方案,如何切實達到其創始人唐寧創業前,在格萊珉銀行所學到的小微貸助力底層群體和企業,才是他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對於宜信這家行業明星公司,財經無忌還將繼續追蹤研究,後續將推出《曾經的P2P第一股,現在的催收之王》、《秒到帳的背後是「陰陽合同」、「砍頭息」的宜享花》等文章,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55a75e54d3109da0a4027bf88dbf0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