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本信任感,是寶寶一歲半之前,父母必須完成的任務

2022-03-11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建立基本信任感,是寶寶一歲半之前,父母必須完成的任務

小寶寶在學會說話、和爸爸媽媽溝通交流之前,有很多行為和表達都是「迷之可愛」,讓人喜歡的捨不得移動雙眼;可也有可能會讓爸爸媽媽困惑不已。

比如,寶寶在不會走路的時候,總想要掙扎著、跌跌撞撞地走啊走;可是好不容易走穩當了,也能夠健步如飛了,可是卻不願意走了,非要爸爸媽媽抱著,更有甚者,還總會賴在媽媽懷裡,一刻都不要分開,否則就哭得稀里嘩啦、一塌糊塗。

這時,有人會說是寶寶在撒嬌;也有人認為是寶寶缺乏安全感。

哪種說法正確?又要如何分辨寶寶想要表達的具體含義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建立基本信任感,應該在寶寶1歲半之前來完成。再次基礎上安全依戀感才會隨之而來,寶寶才會和爸爸媽媽建立足夠的信任,打造自己的安全感。

如何讓小寶寶建立基本信任感呢?

讓小寶寶建立基本信任感,真的很簡單:餓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睏了有人陪,鬧了有人哄……

事實上,從寶寶一出生,爸爸媽媽就會儘量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只要這種「有求必應」的狀態一直持續,就會讓寶寶對爸爸媽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可是,爸爸媽媽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能夠立即滿足寶寶的需求,因為寶寶尚不會交流溝通,所以難免會對寶寶的需求產生誤解。

比如寶寶餓了開始哭鬧,但爸爸媽媽卻以為他哭鬧是因為要拉臭臭……諸如此類的誤會,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所以就會讓沒有得到滿足的寶寶產生一些不信任感。

需求和滿足之間,存在分歧或延時很正常

不過,專家指出:在寶寶的「需求」和父母給予的「滿足」之間存在一些分歧或者延時是正常的,對寶寶過於精細的護理或者處處周到,相反對寶寶的成長沒有好處。

只不過,這種分歧也不能過大,時長過久,如果父母對寶寶的「需求」總是無法「滿足」,或者對寶寶的態度忽冷忽熱,都會讓寶寶產生不安全感,從而更加喜歡啼哭、不敢探索、不善言語、動輒緊張等表現。

寶寶很難建立信任感,也可能與他的氣質類型相關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徵,氣質各不相同。根據寶寶的飲食、動作、睡眠、排泄以及寶寶與父母的互動等幾個方面來看,寶寶的氣質類型主要有三類:

1、容易撫養型:

這類寶寶生活規律,適應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強,只要父母的「工作」到位,很容易與父母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2、撫養困難型:

這類寶寶生活規律差,脾氣卻比較大,「需求」一旦沒有及時得到滿足,情緒立即就會爆發,且有越演越烈之勢,很難被安撫。

3、發動緩慢型:

這類寶寶性子不急不躁,做什麼事情都慢吞吞的,在「需求」沒有及時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會忍不住地哼哼,表達自己的不滿,但不會立即爆發,除非一直沒有被安撫。

無論寶寶是什麼樣的氣質類型,都是正常的,父母需要正確地面對,而不是強行的去改變他們,也不是想當然的把寶寶的不安當做撒嬌,或者對於寶寶的不安沒有給予任何的安撫,這樣很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的紊亂,加重寶寶的不安。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寶寶雖然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寶寶依舊非常難帶,動不動就哭;其實這就是與他們的氣質類型所導致的。

在寶寶1歲半之前,爸爸媽媽不妨先建立一個基本的規範,在此基礎上,多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寶寶,而不是想當然的讓寶寶遵照自己的願望或期望去成長。顯然這是不現實的。

撫養困難型的寶寶,難道只能任其發展下去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啊!

首先,在寶寶1歲半之內,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陪伴,這種陪伴應該是讓自己一直處在寶寶的視線之內。這個時期的寶寶即便是比較折騰鬧騰,也沒有必要對其行為過於苛刻。

其次,父母還應該注重培養寶寶在正常時期的獨立性。要對寶寶時刻陪伴,但不驕縱;除非是寶寶生病了,吃藥打針讓他們非常不舒服,也強烈的不安之外,儘量減少動輒就抱在懷裡的行為,給他們足夠的獨立空間,任其玩耍。

第三,父母要在陪伴的前提下鼓勵寶寶多探索新事物,通過玩具、遊戲等,慢慢地引導寶寶認識到生活的各種樂趣,從而走出動輒哭鬧的誤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無法卸任的老師。父母的生活理念、生活態度和教養方式,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以,在寶寶1歲半之前,通過良好的家庭環境、正確的引導方式和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配合、相親相愛,陪伴寶寶慢慢成長,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和彼此間的信任感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47dd55fe2238080ad7d77532ce6de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