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回應讓女兒洗碗!爹味發言讓「神醫」塌房,東亞女兒的父權審判

2023-12-26     搜狐財經

原標題:陶勇回應讓女兒洗碗!爹味發言讓「神醫」塌房,東亞女兒的父權審判

都別吵了,陶勇回應了。

起因還得從兩天前的一條微博說起——

圖源:陶勇微博

微博中,陶勇描述了女兒在生日當天的一系列叛逆行為,比如不配合拍照,比如要再三勸說才肯洗碗

以及還一步步引導女兒給長輩夾菜、盛飯

陶勇評價自己的女兒是臭脾氣,更表示自己在女兒成為魔女和淑女的分岔路口不敢懈怠。

網友的鍵盤,開刃的刀。

微博一出,網友大罵陶勇「爹味」太重,甚至上升性別議題,稱陶勇是男權代表。

圖源:微博

真可謂一朝封神,一夕弒神。

今天下午,陶勇終究還是針對網友這兩天的爭議進行了逐字逐句地回覆:

發微博是因為「分享欲上來」。

家境不算困難,重男輕女,讓姐姐輟學供他讀書是謠言。」

對女兒的教育理念是「自由成長,成績上不給壓力」。

讓女兒夾菜,洗碗是為了讓她在新的一歲,學會承擔更多家裡的責任。」

自認為幽默的表達沒想到引起風波。

圖源:陶勇最新回應微博

在這場「小作文」風波中,陶勇真的那麼「罪大惡極」嗎?

本就「當爹」的陶勇,為何偏偏因為「爹味」翻車了?

網友的肆意聲討、教育評價,背後到底又存在多少bug?

「爹味」這個詞到底是怎麼被用爛的

交淺言深必會釀禍,陶勇被噴其實並不意外。

一位在生日當天「立規矩」的傳統父親,育兒小作文過度抒發個人情緒,勢必要挨上網友這一刀。

不配合拍照就是臭脾氣,過個生日還得挨個給長輩夾菜,好不容易過完生日還得刷碗,期許女兒長成淑女,恐變魔女......

怎麼看,這番連環操作都不算討喜。

就連他自己也在反思,「刻意營造這種所謂的成長儀式感,確實欠妥」。

圖源:《人世間》

網友最直觀的感受是「被壓迫」、「被強制」。

但回過頭看,大多數網友給他的定罪,性別對立、父權壓迫,也似乎都是建立在擅自揣測之上。

而這份直觀的「被壓迫」,無外乎「我也是個孩子」,以及「我也是個女孩」。

從網友的角度看,「我」作為被管束長大的孩子,所以要與陶勇的女兒共情,「我」作為女性,也應該與陶勇的女兒共振。否則就是對自己的背叛,對「父權」的妥協。

所以「我」理解陶勇女兒的「臭脾氣」和不情願。

可什麼才是「父權」的典型?

回頭想想,早些年的郭麒麟被父親郭德綱立規矩,當時被網友各種鼓吹,是「育兒有方」的典型。

然而時移勢易,網友們突然意識到,郭麒麟的優秀完全是因為本性純良,而絕非是因為郭德綱的打壓教育、挫折教育。

在郭德綱眼中,什麼都比不上「規矩」二字,甚至從不關心郭麒麟的想法。就連一旁的老搭檔于謙都可憐這個品行善良的徒弟。

而最最可怕的,還是他對大兒子和二兒子的區別對待。網友們發現,原來郭麒麟才是那個一直生活在父權之下的可憐孩子。

圖源:視頻號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爹味?網友的標準也一直在變化。

當然,我們並非想用一個極端案例去為陶勇醫生的發言開脫。

只是希望未來在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之後,可以通過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去發現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而不是現在這樣,帶有敵意地用矛盾去解決矛盾。

被過度鼓吹的「個性教育」

比起破防,有范君以為,這是網友的一次集體應激。

陶勇有問題嗎?

答案是肯定的。

就這一條微博來看,這是一位「不解風情」的傳統式樣的嚴父,在試圖用有限的字數在有限的語境里,得到同為父母身份網友的理解。

「爹味」或許有點,但上升到「父權壓迫」是否有「二極體思維」的嫌疑?

我們不能否認,包括90後往前的每一代,都是在陳舊教育觀念和體系下成長起來的。

我們的成長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傳統模板。

比如女孩要善良懂事,會做家務;男孩要有骨氣,有淚不輕彈。

孩子要從小懂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小孩兒就是要聽父母的話,懂事服從。

然而當個性化教育的概念破土,個體意識覺醒,仿佛以上的種種,在教育中的一切約束行為都有了「父權壓制」的嫌疑。

最近幾年,網上有一類段子特別火。

比如,以前都是「媽媽喊我起床」,現在是「我喊媽媽起床」。

以前是「媽給你做飯」,現在是「你給媽帶一杯奶茶」。

以前是「媽不愛吃(藉口不愛吃),你吃吧」,現在是「媽不愛吃(真不愛吃),你吃吧」。

圖源:小紅書@葉子

我們太喜歡能和自己「當朋友」的父母了,「不靠譜」爸媽的形象反而成為新時代教育的先鋒代表。

再從父親的角色來看,網上火起來了「女兒奴」人設,那些哄著寵著女兒的爸爸,要天上星星都給摘的爸爸,確實比陶勇討喜多了。

因為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沒有「壓迫」,甚至沒有「約束」。

在這樣的網絡語境中,「東亞父母」們,也逐漸被刻畫成了落後教育的代言人。

圖源:微信公眾號

東亞父親被描繪成權力的中心,東亞母親則是其中的幫凶。

仿佛一切不夠自由,不夠享受,不夠快樂的教育,都是陳舊和迂腐的。

所以當陶勇說希望孩子做個淑女,就是罪惡滔天的「爹味」,不要做魔女就是壓制孩子個性成長。

那麼試問,這就是父權的定義嗎?

然而,陶勇在其他採訪中,表達過尊重孩子的興趣,不要求孩子一定有所成就,為什麼就又被解讀成是一種貶低女孩呢?

被過度解讀的「東亞父母」,夾雜著被過度鼓吹的「個性化教育」,給當下並不輕鬆的教育環境,蒙上一層更濃厚的陰影。

當代父母的表達困境

有一些為人父母的網友,還是覺得陶勇太冤枉了。

曾經,他在採訪中,也表達過,他的妻子喜歡做家務,但是她想做的時候做,不想做的時候也有別人做的選擇。

彼時,他還是尊重女性的溫柔男性典範,如今已經是爹味、父權的新一代靶子了。

「爹味」老爸,卻被要求「不能有一點正常」的說教爹味。

有網友說,陶勇就是爹了女兒一下,結果被網友們又「爹」了一下。

圖源:微博

精闢!

然而更殘酷的真相是,陶勇是不是「爹味」。

有沒有壓制女兒,其實在網友看來,未必有那麼重要。

網絡時代下,每天都有吵不完的架,干不完的仗,陶勇只是恰好提供了「選題」,提供了素材。

而網友的嘴,也是牆頭的草。

當年網友集體看被周一圍pua的朱丹的笑話,揶揄奚夢瑤是豪門的附庸,嘲諷何猷君的「長孫之父」,今天風向一變,竟也是一片好評。

圖源:微博

網友真的一定是清醒的旁觀者嗎?他們真的能看得全,看得真嗎?

未必。

網友要的只是一個可以肆意抒發的戰場,以彰顯自己自詡與時俱進的教育觀。

造神是一種需求,弒神也是一種需求。

網友的論證,未必要達到邏輯學意義上的充分必要條件。

言歸正傳,如此語境下,網友對教育的審判,已經造成一批父母的表達困境和教育迷茫。

也就是說,在網友判官們日復一日地審判下,很多父母,甚至是學校的老師已經不知道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了。

管輕了,管不住;管重了,就是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

圖源:《眾聲》

陶勇讓女兒洗碗有問題嗎?培養孩子從小的動手能力,長大孩子才不會懶散。

過生日洗碗有問題嗎?不溺愛孩子在任何時候把自己當作世界中心,這不是正確的價值觀嗎?

在飯桌上,讓女兒給長輩夾菜,盛飯有問題嗎?這難道不是懂禮貌知禮儀的基本行為嗎?

對於女兒有沒有成為「魔女」的可能,網友比陶勇更了解嗎?

如果女兒真的變成了完全無法管束的「魔女」,拒絕和父母溝通,自由散漫不可一世,網友又能負責嗎?

那些吃飯時不留碗底,坐姿正確,不看手機的教育,究竟是糟粕,還是應該保留的傳統禮儀?

那些適度的打擊,偶爾的訓誡,究竟是體罰,還是一種必要的警醒。

做過父母的網友,請來回答這些問題吧。

或許,再過幾年,今天在網絡上大罵陶勇「爹味」、父權的網友,會有一部分選擇閉嘴。

因為,他們有可能從「孩子」,變成了「父母」。

圖源:微博

當利益視角發生轉變,就更能體會當下輿論環境中,做一個所謂「明理」的父母是多麼艱難。

小孩子之所以是小孩子,正是因為需要成年人的約束,甚至是所謂的強制性管理。

不要輕易剝奪父母們的教育空間吧,辯證地分析理所應當,但二極體地指責甚至是謾罵,會讓更多人不敢成為父母。

長此以往,父母們的表達會扭曲,教育動作會變形。

個性化教育與傳統教育並不是排他關係,而是互為補充關係。

舉起長槍,寧可錯殺一百多,不能放過一個地刺殺「爹味」們,只會讓所有人變得誠惶誠恐,不僅僅是父母,還有身為孩子的我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40b11a27739c0787da5903d83aa98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