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回歸:鐵軍是阿里面對寒冬的底氣

2023-06-21     筆記俠

原標題:蔡崇信回歸:鐵軍是阿里面對寒冬的底氣

《更新書堂》·第350篇

內容來源| 本文為中信出版社書籍

《阿里鐵軍》宋金波 韓福東

責編| 嘯天

第 7504 篇深度好文:3951 字 | 10 分鐘閱讀

6月20日,一條重磅消息震動了網際網路界: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通過全員信宣布,將於今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與此同時,蔡崇信回歸,將接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

平淡的618剛剛過去,這個爆炸性的動作讓很多人認定,市場的變化讓一向敏銳的阿里巴巴,再次嗅到了尋求突破、自我變革的緊迫性。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阿里巴巴第一次面對網際網路寒冬的考驗。

在20多年前,幫助阿里巴巴走出最低的谷底,熬過世紀之交網際網路寒冬的,是一支被命名為「中國供應商」的隊伍,後來被馬雲稱作阿里的「鐵軍」。

阿里巴巴集團的諸多高管,包括蔡崇信,都是出自這支「鐵軍」。

馬雲曾說,他最感謝的人,就是蔡崇信。當年,蔡崇信放棄了年薪70萬美金的高新工作,毅然接受了500元月薪的工資加入阿里,成為一段傳奇。

如今,蔡崇信的再次回歸,讓人們不免好奇,他會把阿里帶向何方?

《阿里鐵軍》這本書中,為我們展示了在2000年的網際網路寒冬中,馬雲、蔡崇信、關明生等人的抉擇和變革。回顧過去的變革與求生,也許會給今天再次面臨變局的網際網路人,帶來一點啟發。

一、寒冬中的變革

在1999年前後的網際網路投資大潮中,阿里巴巴剛剛拿到了2500萬美元投資,迅速開始了國際化征途。

整個2000 年,最初被當成阿里巴巴擴展海外市場的關鍵年。阿里巴巴很快在香港、倫敦設立了辦事處,在美國矽谷成立了研發中心,甚至乾脆把名義上的總部從杭州搬到了香港,馬雲也到香港去上班了。日本、韓國……阿里巴巴都設立了合資公司。

這些毫無疑問,都需要人才,需要錢。阿里巴巴不惜血本,給香港公司的工作人員開出了6 位數以上的價碼。當時的阿里巴巴,確實放眼世界,志在全球,並且「揮金如土」。

不到一年的時間,阿里巴巴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變成了一家影響力開始凸顯的跨國公司。

然而,危險往往就在最高潮前迫近。

公司擴張太快,整體過於分散,各處機構的訴求不一,比如美國研發中心傾向於要錢投入新技術,而香港「總部」那些來自世界五百強企業的高管們,期望則是公司儘快上市……

與此同時,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熱潮,僅僅維持了兩年多,就急速跌入了低谷。當時,除了頂級的投資銀行之外,大部分風險投資對中國網際網路經濟都抱著過強的投機心態。2000 年,缺乏優秀業績支撐的網際網路泡沫開始破裂。

大多數網絡公司把風投資金燒光後停止了交易,很多公司甚至還沒有一分錢盈利就已經夭折。

內外危機交迫,當年9月,馬雲宣布阿里巴巴進入緊急狀態。他說:「未來半年是非常嚴峻的半年,隨時做好加班準備。」

隨後,阿里巴巴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收縮。

到2000年底,阿里巴巴帳面上只剩下700萬美元的現金了。問題在於當時的阿里巴巴還沒有找到賺錢的辦法。這也導致在阿里巴巴的資金鍊即將崩斷時,風險投資商不願再掏一分錢了。

2000 年底到 2001 年初,阿里巴巴陷入自創業以來最困難的境地。

在華爾街 ,分析師們追問蔡崇信的只有一個問題:「阿里巴巴如何賺錢?」

為了能活著,活得長一點,阿里巴巴的當務之急,是開源節流。

首先是節流,控制成本。撤站裁員、全面收縮是必然的選擇。做出這樣的決定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樣的決定,總要有人做的。

蔡崇信告訴關明生,阿里巴巴的帳面上只剩下 700 萬美元 ,按照當時的支出速度只夠燒半年。於是,兩人輾轉從杭州到香港、韓國,開始了大規模的裁撤。

不僅僅是裁人,馬雲、蔡崇信等把自己的工資減了一半,並且在公司中提出零預算:廣告一分錢不花,出差只能住三星級賓館。

事後馬雲說:「雖然人少了,但我們的成本控制住了。現在公司的成本處於一個穩定的階段,幾乎每個月都可以做到低於預算 15 %左右。

控制成本其實沒有什麼秘訣,就是做到花每一分錢都很小心。我們的公關預算幾乎為零 ,公關部門請別人吃飯是自己掏錢 。我自己應該是網絡公司里最寒酸的 CEO 了,出差住酒店只住三星級的。」

接下來的當務之急,就是考慮阿里巴巴如何賺錢。

2000 年 10 月,阿里巴巴決策層在西湖西子國賓館開了三天會。隨後,「中國供應商」項目成為了阿里巴巴的主打產品。馬雲決定採用項目直銷方式,組建直屬阿里巴巴公司的直銷團隊。

阿里鐵軍,在阿里巴巴的危機中誕生,也因應危機而來。阿里巴巴得以度過這次「生死存亡」的嚴冬,阿里鐵軍功不可沒。也正因此,「中國供應商」銷售團隊能以「阿里鐵軍」之名,在阿里巴巴的歷史簿上刻寫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指哪兒打哪兒:高執行力的來源

狹路相逢勇者勝,軍紀嚴明者勝。鐵軍以執行力強聞名。超強執行力的一個體現是「指哪兒打哪兒」,這就不能不提到鐵軍另一個有軍隊文化特徵的傳統:區域調動。

自鐵軍建立之日起,區域經理以上層級的管理人員全國範圍內調動,就作為一個基本經驗被總結、沉澱下來。區域銷售主管和經理的調動極為頻繁,少則幾月,多則一年,平均半年調動一次。

阿里巴巴的銷售都是從零做起的。多少心血,多少付出,好不容易才打下一塊「地盤」,客戶有了,人脈有了,資源有了,隊伍有了,但一道調令,很快把你調到一個新區域,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一切都得從頭開始,有的撇家舍業,有的舉家遷移,但他們居然毫無怨言,居然不計較利益,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區域經理負責一方銷售,以銷售行當的性質,一個區域主管做得太久,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和誘惑當然都會加大。但對阿里巴巴來說,「輪調」制度更多的是為了培養和鍛鍊管理者。

中供強調提供給管理人員不同的工作應用場景,不斷更換自己的工作地點。線下業務的特點就是沒有標準化。每個城市,每個區塊,人、商業環境和業務的形態,本地化之後都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不斷調動,其實是在不斷磨鍊人的心智。因為調動的時候,會突然從一個熟悉的環境調動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那時候面對的挑戰就很多。

鐵軍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人都對此記憶猶新。謝德忠2007年4月到武漢開發市場的時候,老婆已經懷孕四個多月,大兒子是8月5日在武漢出生的。8月29日,謝德忠接到公司電話,要把他調回福州,處理一個重要事件,9月1日上崗。

那時候,謝德忠妻子月子沒過完,還躺在床上。這麼多年,每次調動,謝德忠都是「一部車帶著老婆和娃」,所有家當就在車裡面。謝德忠的大兒子在三個地方讀的幼兒園:在江西讀的小班,廣西讀了中班,在湖北讀大班。

家人隨軍「南征北戰」的日子非常辛苦,但謝德忠完全理解:「這就是阿里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特色。今天很多公司的一個管理層調動,下面的人全部會換一遍。但今天去中供全國所有團隊,會發現團隊的味道都是一樣的。管理者調動只會帶來不同的管理風格,帶來新經驗、新方法,文化方面不需要更多的適應過程。

正是因為有意識的調動,才讓這個團隊活力十足,管理者本身也會有很大的收穫。今天說句實在話,如果兩年里我一個位置也沒動過的話,可能我自己也要離開了。」

當然,在中供的人員調動上,也會儘可能照顧到一些具體的困難。有些真的為了家庭,選擇了相對安逸和穩定的生活,不願調動。雖然公司對他們不會有特別的處理,但成長性確實會差很多。

中供一貫的理念是給人提供舞台,包括在不同區域磨鍊提升的舞台。這種執行力,並不是靠強壓獲得的。

三、使命與價值觀,打造鐵軍靈魂

2001 年,馬雲、關明生、彭蕾、金建杭、吳炯五個人一起聚在辦公室,提煉阿里巴巴最核心、最不能丟的東西——目標、使命和價值觀。

當天,大家把創業的所有感受、教訓、血淚都寫在紙條上,貼了整整一面牆。然後他們從100 多條中篩選出了20多條,最後精簡到9條。

這就是阿里巴巴價值觀最早的「獨孤九劍」:創新、激情、開放、教學相長、群策群力、質量、專注、服務與尊重、簡易。

馬雲說:「沒有這9 條,我們活不下來。有的公司企業文化是爾虞我詐搞辦公室政治。我告訴新來的同事,誰違背這9 條,立即走人,沒有別的話說。」

阿里巴巴文化的建設從形成到固化,從口口相傳到固化為文字,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獨孤九劍」的提出是在2001年2月,從9條到6條,又用了兩年。

2004年8月,比「獨孤九劍」更為精簡的「六脈神劍」得以確定。當時,鄧康明剛剛來到阿里巴巴,出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負責人力資源管理。此時,阿里巴巴已經從18 人的創業團隊變成300 多人的跨國公司。

在鄧康明的建議下,阿里巴巴將「獨孤九劍」簡化為六大價值觀: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

阿里巴巴的價值觀,不僅是「百年大計」課堂上講講,而是要持續考核的,而且在考核中,價值觀與業績的比重各占50% 。

2016 年,馬雲在一次演講中這樣回顧阿里巴巴的價值觀考核:價值觀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需要考核的,不考核這價值觀就沒用。

企業文化是考核出來的,如果你的企業文化是貼在牆上的,你也不知道怎麼考核,全是瞎扯。我們十多年來每個季度都考核價值觀,我們的業績和價值觀是一起考核的。每年的年終獎、晉升都要和價值觀掛鉤。

你業績好,價值觀不行,是不能被晉升的。你熱愛公司,你因為幫助別人,自己業績沒有完成,那也不行。只有這兩個都做好了才行。這是一整套考核機制。」

價值觀是一個團隊的靈魂。「百年大計」的「植入」以及日常考核,使中供鐵軍成為一個有靈魂的團隊。

2008 年,馬雲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到:「在座所有的人,你們是阿里巴巴的鐵軍。你們都有創新精神、艱苦精神、勇往直前的精神,你們所到之處都代表了阿里巴巴的精神。」

當下的阿里巴巴和鐵軍,或許也正在一個轉型變化的節點。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鐵軍所代表的阿里巴巴的文化基因——艱苦、創新、勇往直前、在一次次危機中自我變革,才是阿里巴巴能夠締造20年商業傳奇的核心。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36c7547755fb9eaf4b940b931118e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