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荷蘭在歐洲不接壤,卻在美洲成了鄰國?

2022-09-08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法國荷蘭在歐洲不接壤,卻在美洲成了鄰國?

在歐洲,荷蘭法國並不接壤,兩國被比利時隔開。

三國地圖

比利時恰好是將荷蘭語(北方)和法語(南方)同時定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荷蘭和法國被比利時隔開

法國荷蘭的國旗十分類似,都是由藍、白和紅三種色條組成。如果不認真看,很難分辨出誰是誰。

荷蘭和法國的國旗,十分類似

然而,荷蘭、法國雖不是歐洲鄰國,卻在美洲是鄰國。兩個歐洲國家的邊境,居然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小島——聖馬丁島上。

法國和荷蘭的邊境,卻遠在美洲的加勒比地區

聖馬丁島面積只有86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島嶼北部屬於法國,說法語。南部屬於荷蘭,說荷蘭語,英語也流行。

荷蘭、法國唯一的邊境在加勒比海地區

那麼,法國荷蘭兩個歐洲國家的邊境,為什麼卻在遙遠的加勒比海島嶼呢?

一、法荷邊境

荷蘭、法國雖然今天在歐洲並不接壤。然而15世紀之前,荷蘭(尼德蘭)和法國曾經是相互接壤的。荷蘭(尼德蘭)和法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法蘭克王國時期。

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法蘭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地跨中歐和西歐的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王國

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就是法國的前身,東法蘭克即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的前身。

東法蘭克有一個地區地處萊茵等多條河流的入海口,海拔較低,被稱為「Netherland(尼德蘭)」,意譯即「低地」。

荷蘭、法國歷史上都屬於法蘭克王國

尼德蘭因為地處德意志法蘭西的交匯處,自公元9世紀至15世紀,一直以來都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和法國(法蘭西)爭奪的地區。

尼德蘭一直以來都是德意志和法蘭西爭奪的地區

公元1492年,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趕走了占領半島7個多世紀的穆斯林,成為了歐陸強國。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開發新航路,意外發現了西印度群島以及美洲大陸。

新航路開闢,哥倫布的船隊到達了美洲

1493年,位於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島嶼發現時正值基督教的聖徒馬丁的封聖之日。因此,西班牙人將此島嶼命名為聖馬丁島。

聖馬丁島的位置

15世紀時期,法蘭西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為爭奪霸權,競爭十分激烈。

當時的歐洲政治聯姻的傳統。1496年,為了對付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家族與西班牙王室聯姻,哈布斯堡家族的費利佩與西班牙公主胡安娜結婚,獲得了西班牙的監國權。

費利佩和胡安娜的兒子卡洛斯出生在尼德蘭地區。1516年,卡洛斯以西班牙國王外孫的身份繼承了西班牙王位,西班牙獲得了尼德蘭地區的主權。

尼德蘭地區成為了西班牙的領土。

卡洛斯以西班牙國王外孫獲得了西屬哈布斯堡的土地,包括尼德蘭

新航路開闢之後,西班牙占領了北起墨西哥,南抵阿根廷的廣闊殖民地。

西班牙在美洲大陸殖民地面積廣闊,資源豐富。包括聖馬丁島在內的西印度群島的面積較小的島嶼戰略價值較低,沒有得到西班牙當局的重視。

西班牙獲得的殖民地(紅),加勒比海諸島中面積較小的未被重視

西班牙所有領地中,尼德蘭地處北海進出大西洋的貿易通道,工商業發達。

其中,尼德蘭北部資本主義起步較早,是歐洲最富庶的地區之一。被譽為西班牙王冠上的「明珠」。

西班牙為了獨霸尼德蘭財富,對其征重稅導致獨立情緒高漲。16世紀的歐洲正值宗教改革時期進行時期,尼德蘭地區正是宗教改革的前沿陣地。

尼德蘭地區因宗教導致南北分離

工商業發達的北方不願意被天主教的教條教義所困惑,選擇了加入新教陣營。尼德蘭南方地區則一直在天主教陣營,尼德蘭陷入了南北分離的境地。

西班牙則是狂熱的天主教國家,瘋狂鎮壓新教勢力。西班牙的統治以及教派的矛盾使得尼德蘭北方爆發了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起義。

威廉一世,荷蘭獨立的領導者

1581年,尼德蘭北方自行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成立了聯省共和國(荷蘭)。與法國接壤的尼德蘭南方(天主教地區)則在留在西班牙。

尼德蘭的南北分離,使得荷蘭、法國被尼德蘭南方(西屬)隔開。

荷蘭和西屬尼德蘭的分裂

二、荷、法瓜分聖馬丁島

尼德蘭北方的獨立,使得西班牙的財政收入大為減少。隨後,西班牙在英西戰爭以及歐洲爭霸戰爭的失利,西班牙逐漸走向了衰落。

隨著西班牙的衰落,新興和荷蘭、法國也開啟了向美洲的殖民擴張活動。16世紀起,法國占領了北美洲的魁北克路易斯安那地區。

法國占領北美的魁北克(加拿大)

此後,法國從西班牙手裡奪取了南美洲蓋亞那的部分地區,即法屬蓋亞那的前身。

法國占據南美洲蓋亞那地區地圖

從西班牙獨立的荷蘭憑藉著發達的海上運輸業,成為了新興的海上霸主。荷蘭於17世紀在北美洲哈德遜河河口建立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紐約)。

另一個殖民帝國葡萄牙,則被西班牙吞併走向了衰落,1630年,荷蘭人從葡萄牙手裡奪取了南美洲的殖民地巴西(1630年-1654年)。

17世紀時期,荷蘭、法國、英國、西班牙瓜分北美地圖

荷蘭、法國雖然在南、北美洲都有殖民據點。但南北的彼此距離相對較遠,補給困難。

為了加強南北美洲殖民地的聯繫,荷蘭和法國都希望在中美洲搶占一席之地作為殖民地之間相互聯繫的補給站。

18世紀時期,加勒比地區被瓜分

加勒比海島嶼成為了連接南北美殖民地的理想補給站。法荷等列強在加勒比地區的競爭日趨激烈,聖馬丁島成為了兩國爭奪的前沿。

1631年,荷蘭在聖馬丁島南部設立定居點,作為荷蘭前往巴西和新阿姆斯特丹的中轉站。

聖馬丁島,南部被荷蘭占領

荷蘭在聖馬丁的島的殖民統治還面臨著來英法及不甘於退出的西班牙的競爭。列強誰也沒有能力獨占聖馬丁島。聖馬丁島長期處於多強爭奪的局面。

諸強為爭奪聖馬丁島不可開交時期,也正值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時期。西班牙作為天主教國家,加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天主教陣營。

荷蘭則加入新教陣營作戰。法國雖然是天主教國家,但為了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的夾擊,加入了新教陣營作戰。

三十年戰爭歐洲地圖

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天主教陣營遭遇失利,作為天主教陣營的西班牙不得不承認荷蘭的獨立(此前西班牙並未承認尼德蘭北方獨立),並放棄了聖馬丁島

西班牙撤出後,法國、荷蘭再次為聖馬丁島險些爆發軍事衝突。

當時三十年戰爭剛結束,1648年,法國與荷蘭簽署條約,瓜分了聖馬丁島。法國與荷蘭成為了美洲的鄰國。

聖馬丁島,被荷蘭、法國瓜分

當時法國與荷蘭在實力上大致旗鼓相當,大體上實現了兩國對聖馬丁島的平均分。

三、法、荷全面接壤

三十年戰爭後,西班牙、葡萄牙等傳統殖民大國逐漸走向了衰落。英法荷紛紛占據加勒比海諸島。

荷蘭雖然國土面積小,但憑藉著發達的造船等航運業,成為了「海上馬車夫」。但荷蘭的海上霸權時刻面臨著英國的競爭。從1652年到1672年,英荷爆發了三次戰爭。

英荷戰爭

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戰勝荷蘭,占領了新阿姆斯特丹。為了削弱荷蘭,1654年,英國幫助葡萄牙從荷蘭手裡重新奪回了巴西。

1662年,不甘心失敗的荷蘭突襲了英國在南美殖民地蘇利南,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戰爭中雖然荷蘭取得了勝利,卻無力削弱英國。

1667年,荷蘭和英國簽署了《布雷達條約》,荷蘭用新阿姆斯特丹(紐約州)換來了荷屬蓋亞那(蘇利南),與法屬蓋亞那接壤,荷蘭與法國也在南美洲實現了接壤。

荷蘭取得蘇利南(荷屬蓋亞那),與法國南美大陸接壤

1672年,不甘心失敗的英國發動了第三次英荷戰爭。與此同時,法國為了爭奪歐洲大陸的聯合英國對荷作戰,法荷戰爭同時爆發。

荷蘭雖然在第三次英荷戰爭中戰勝了英國,卻在法荷戰爭中被法國擊敗。經歷了英荷戰爭、法荷戰爭的荷蘭從此退出了霸權,陷入英法包夾的地緣政治格局中。

法荷戰爭

法國在戰勝荷蘭之後,在聖馬丁的爭奪上占據了主動權,占據了聖馬丁島北部約三分之二的土地。

英法荷的爭霸戰爭使得加勒比海諸島的土著人——加勒比人接近滅絕。為了彌補人口不足,荷蘭、法國從非洲引入大量黑奴開發種植園。

因此,包括聖馬丁島在內的加勒比海小島人口主要以非洲後裔為主。

加勒比地區的熱帶莊園

18世紀末,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意圖輸出共和制度,引起了包括英國在內的諸多歐陸列強的恐慌。他們多次組成反法同盟,對抗法國。

法荷戰爭中失利的荷蘭,加入了英國主導的反法同盟陣營當中。

荷蘭加入反法同盟的行動遭到法國的報復。1794年,法國占領了尼德蘭的南方和北方,荷蘭全境淪陷,喪失了獨立的地位。

1794年,尼德蘭南北被法國占領

1804年,拿破崙稱帝後,歐洲列強組織起新一輪的反法同盟。拿破崙戰爭爆發。拿破崙戰爭最終在1815年以法國失利告終。

拿破崙戰爭後,荷蘭恢復了獨立,還取得了尼德蘭南北的統一。尼德蘭南北統一,意味著法國荷蘭在歐洲大陸重新擁有了陸上邊境。

1815年,荷蘭與法國在歐洲再次接壤

在美洲的殖民地上,1816年,法國與荷蘭簽署了條約,根據條約,法國占據了聖馬丁島北部54平方公里的領土,荷蘭則占據了南部32平方公里的領土。

荷蘭、法國在聖馬丁島的邊境

荷蘭與法國在蓋亞那地區的邊境維持原狀。拿破崙戰爭後,法國與荷蘭在歐洲、美洲大陸的領土實現了全面的接壤。

四、聖馬丁島成法荷唯一邊境

荷蘭與法國在歐洲擁有邊境的持續時間並不長。尼德蘭南北統一後,聯合王國(荷蘭)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北方新教勢力的手裡。

北方採取的一系列歧視南方天主教徒的政策,引起了南方的強烈不滿。因此,南的方獨立傾向越來越嚴重。

1830年,南尼德蘭(比利時)在布魯塞爾發動起義,宣布比利時獨立。

1830年,比利時獨立戰爭

尼德蘭地區是西歐十字路口,因此,英法紛紛干涉比利時獨立運動。

1839年,在英法等大國的壓力下,荷蘭、比利時簽訂了《1839年倫敦條約》,荷蘭正式承認了比利時的獨立。

比利時的獨立,意味著荷蘭與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邊境「清零」。

比利時(紅)獨立,荷蘭、法國歐洲邊境清零

荷蘭與法國的邊境,僅僅停留在美洲地區——南美洲的蓋亞那地區的荷屬蓋亞那法屬蓋亞那之間,以及在聖馬丁島上。

19世紀4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和大革命思想的傳播,法國、荷蘭在美洲廢除了奴隸制。

奴隸制廢除後,荷蘭、法國屬地一直留在宗主國。荷蘭、法國在美洲的邊境一直維持上百年之久。

二戰後,英法荷等傳統帝國遭遇嚴重削弱。隨著世界去殖民化浪潮的湧入,亞非拉的殖民地掀起了獨立浪潮。蓋亞那地區亦不例外。

荷蘭、法國的邊境(蘇利南為荷屬蓋亞那,1973年之前屬於荷蘭)

1966年,英屬蓋亞那宣布脫離英國獨立。荷屬蓋亞那和法屬蓋亞那則留在宗主國。

20世紀70年代,因為滯脹危機,荷蘭經濟狀況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與法國相比,體量較小的荷蘭已經難以應對荷屬蓋亞那(蘇利南)的撥款,荷蘭極力推動蘇利南獨立。

與此同時,荷屬蓋亞那地區支持獨立的政黨上台。這給了荷蘭推動蘇利南獨立的契機。1973年,蘇利南脫離荷蘭獨立。

蘇利南獨立,荷蘭、法國南美大陸邊境清零

蘇利南獨立後,荷蘭、法國在南美洲邊境線一夜清零。

聖馬丁島因為體量較小,人口較少,獨立的興趣不大。聖馬丁島成為了法國、荷蘭唯一的邊境。

20世紀80年代,荷蘭、法國對與海外屬地機構的調整。法國將聖馬丁島北部劃為法國的海外省,與法國其他行政區完全一致。

荷蘭則賦予了荷屬聖馬丁更高的自治地位。20世紀80年代,荷屬聖馬丁與阿魯巴、庫拉索獲得了與荷蘭本土大體相等的自治地位。

荷屬聖馬丁與庫拉索屬於荷屬安德列斯,2010年解體

行政區的調整,意味著荷蘭、法國在聖馬丁島的邊境成為了兩國關注的重要問題。

法國、荷蘭都是歐共體(歐盟)國家,但兩國的海外領地是否屬於歐盟,一直以來困擾著兩國。法屬聖馬丁是法國的海外領地,屬於歐盟。

法國及其海外省(法屬聖馬丁屬於瓜德羅普)

荷屬聖馬丁獲得極高的自治地位,因此不被視為歐盟的一部分。

雖然聖馬丁島南北歸屬有所差異,但島嶼的人口以非洲後裔為主,往來頻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兩國就邊境管制問題進行談判。1994年,兩國簽署了邊境管制限制的《法荷條約》。

條約簽署後,聖馬丁島實現了自由往來,彼此之間似乎沒有「邊境」。法國和荷蘭分界線沒有任何關口,車輛和人員可以隨意來往。

荷蘭、法國在聖馬丁島的邊境

進入21世紀以來,旅遊業成為了荷屬聖馬丁法屬聖馬丁的主要產業。

如今,聖馬丁島雖小,但兩國都在此地修建了機場。尤其是在荷屬聖馬丁的沙灘上,可以近距離看見飛機起降,成為了很多遊客的打卡項目。

荷屬聖馬丁近距離拍攝飛機起降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