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搭配「蔥油餅」,開到上海一周年,藍瓶咖啡變了?

2023-03-29     咖門

原標題:手沖搭配「蔥油餅」,開到上海一周年,藍瓶咖啡變了?

在全球負有盛名的藍瓶咖啡,進入上海一周年了。

作為精品咖啡愛好者心目中的「白月光」,藍瓶咖啡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吸引著行業的關注。

開業時排隊6小時的盛況,隨著時間推移,熱銷神話還在延續嗎?

最近,在上海出差之際,我專程到其3家門店看了看。

進入上海1周年

藍瓶咖啡有3個大動作

藍瓶咖啡(以下簡稱藍瓶),精品咖啡愛好者的「朝聖品牌」。

去年2月首店在上海開出後,排隊6小時的盛況,讓人們看到了「一杯咖啡的向心力」。

轉眼之間,藍瓶進入上海已經一周年了。在高度內卷的中國飲品市場,他們做得怎麼樣?

3月中旬,我專門逛了逛上海3家藍瓶門店,我發現了藍瓶的3個大動作:

  • 產品融入本土,甚至上架「蔥油華夫」

藍瓶上海首店的裕通小食,是一份「小麻花、條頭糕、綠豆糕」的老上海組合,口感酷似杏花樓。一杯裕通店限定的法蘭絨手沖,配上一根小麻花,喝出上海人的從容。

蔥油華夫(左);裕通小食(右)

在藍瓶張園門店,「蔥油華夫」則讓我多少有些意外,著名的列日華夫是藍瓶的常青小食,用經典款致敬當地特色,能看出藍瓶的誠意。

還有靜安嘉里門店的「咖啡瓦片千層」等,都是在挖掘在地化創新,在牛雜咖啡、螺螄粉咖啡流行的當下,中西碰撞原則,藍瓶學得夠快

而2022年,藍瓶正式在上海推出首款來自雲南普洱的單產地咖啡豆,這也是其首次從中國採購精品咖啡生豆。

  • 開出商場店型,趕上了日咖夜酒的潮流

喜歡開在老建築、舊倉庫、工廠車間的藍瓶,在上海的第二家門店,是一家商場店,簡約質樸。

這家店位於靜安嘉里中心,在上海高端商圈中,以中國傳統的屋面瓦為設計靈感,延伸應用在空間、材料和餐點上。

藍瓶上海靜安嘉里中心店,攝影師:雷壇壇

這是一家可以「從早喝到晚」的店,早上有咖啡、中午供應簡餐、晚上則有雞尾酒,可以小酌一杯。

上海白領是以商圈來劃分的,把店開在消費者常去的商圈,布置日咖午餐夜酒的產品線,把周邊白領的每個場景需求都照顧妥帖。

多次嘗試在偏僻地段開店的藍瓶,特立卻不獨行,上海的這家門店,足以體現其市場洞察。

對咖啡最極致的追求,不僅是執著於咖啡調性與萃取比例,更是能俯下身來,對消費需求洗耳恭聽。

  • 1年3家店,努力適應「中國速度」

成立20多年的藍瓶咖啡,在上海首店開業時,全球門店僅有102家,平均核算下來,這個品牌差不多一年只在全球開5家門店。

而進入中國後,單一市場1年3家店的速度,或許多少是受到了「中國咖啡速度」的帶動。

此外,藍瓶咖啡裕通店開業當天,官方微信商城同步上線;去年八月,藍瓶咖啡天貓官方旗艦店也正式上線,其經典款咖啡豆「海耶斯谷」,天貓的月銷量在3000單以上。零售產品的開發,線上渠道的打造,明顯體現出了「中國速度」。

進入中國內地一周年,排隊熱現象仍能在部分門店看到。整體來說,目前3家門店,在工作日的下午1~3點鐘,客座區都接近滿員,基本上在外擺區、一樓客座區、二樓客座區,很難找到空位置。

中國市場

為什麼還需要一杯「藍瓶咖啡」

親身體驗了3家店,與國內雨後春筍般誕生的咖啡品牌相比,我認為,藍瓶至少有以下3個方面,值得借鑑:

1、品牌的「說教感」幾乎為零

當你抱著朝聖的心情去探訪藍瓶,會發現門店反而在弱化品牌的存在感,沒有品類定位的呈現,也沒有醒目的slogan,關於「品牌初心」的文案更是看不到。除了牆上一個並沒有做到「最大、最亮、飽和度最高」的logo外,其他地方几乎沒有品牌的露出,更沒有刻意設計的打卡牆。

藍瓶上海靜安嘉里中心店,攝影師:雷壇壇

在張園店、裕通店的二樓,想找一個logo牆拍一張打卡照,都挺難。

但在另一方面,藍瓶卻通過無數細節的疊加,讓消費者「無師自通」,感知到品牌的用心。比如經典華夫的包裝,是Melitta濾紙;比如堅持在藍瓶的上海彭浦烘焙廠進行小批量烘焙,且只用新鮮烘焙的咖啡豆;

又如張園店的桌椅布局,依窗的高桌、沿牆的長椅、低矮石桌和老式木凳組成的多樣化座位區,讓人想起過去在弄堂里閒話家常;還有裕通店二樓的天井,不惜犧牲客座區的位置,要讓顧客達到一種「通透的、站著喝咖啡,參悟人生百態」的感受。

藍瓶裕通店

有時,門店多次、重複的出現某個標籤,強迫消費者記憶,固然是有效的。

但通過一個又一個細節,潤物細無聲地讓顧客感受品牌態度,形成完整的消費體驗,也不失為一種「入眼入心」的方式。

2、咖啡師的「存在感」也很低

國內的咖啡師,有技術控,有顏值派,也有高情商型,很多都是基於人格魅力,與消費者產生一種情感羈絆,從而讓生意穩定下來。

但是在藍瓶,沒有大花臂的耍帥咖啡師,也沒有嘮嗑段子手,咖啡師從點單到出杯,乾淨利落,保持一種適度的分寸感。

沒有咖啡師不停地科普咖啡文化,甚至如果你不問,關於這杯咖啡的產地、烘焙、萃取等,沒有人會刻意講解,顧客只管喝就好了,喝得懂喝不懂都沒關係,一杯飲料而已。

在看似「隨意」的門店服務背後,卻是另一種嚴苛。藍瓶上海首店的咖啡師前置培訓長達兩個多月,由來自藍瓶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的培訓師全程進行輔導培訓;每一天開市時,除了基礎的調磨、調萃取參數,還要測試TDS值;咖啡豆至今都保持著不超過35公斤的小批量烘焙原則,確保新鮮與標準。

我個人感覺,弱化咖啡師的存在,目的就是讓消費者能回歸到一杯咖啡本身,通過產品和場景細節與消費者連結。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人的依賴,畢竟人格魅力這件事,不好標準化也沒辦法複製。

3、每家店都在「求同存異」

標準化、規模化這個在茶飲中慣用的詞語,今年也高頻出現在咖啡圈。在可以複製的門店模式,與難以複製的調性和靈感之間,很多咖啡從業者都感到割裂糾結。

藍瓶咖啡似乎有一些解決方案。我看到,上海3家門店,有至少80%相同的產品,但在每家店,又都有量身定製的咖啡和小食。

以張園店舉例,這家店為了紀念石庫門的厚重歷史,特別選用了在精品咖啡中少見的精品羅布斯塔,為張園店定製了一款限定拼配咖啡豆。而在裕通店則有法蘭絨手沖、以及60年的古董咖啡機出品、靜安嘉里中心店可以喝到限定的雞尾酒。

藍瓶張園店

空間上,雖然是一店一設計,但在整體的氛圍上,簡約、內斂、細節十足,則是相似的。

這種「求同存異」的設計,就給消費者一種意猶未盡、每家店都值得一去的感受,也同時會對即將要開的每一家新店,都保持好奇心。

這可能也是藍瓶的意義所在。相比於鋪天蓋地的品牌,只有一百多家店,卻讓全球精品咖啡愛好者念念不忘,也是一種商業上的成功。

中國咖啡,仍需要「名店模式」

今年,跑馬圈地快速擴張,咖啡圈熱火朝天,似乎做出千店、萬店品牌才能證明成功。

我特別想講一個餐飲行業的例子,就是海底撈和新榮記,這兩個品牌的老闆都叫張勇,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對兩個張勇有一句評價:一個負責鋪天蓋地、一個負責頂天立地。

海底撈是千店火鍋一哥,而新榮記是國內的「米其林收割機」,27年只開40多家店,卻是國內中餐品牌里獲得最多米其林星的餐廳,其中香港店面積只有500平米,大廳內只擺13張桌子,但2018年全年利潤卻高達6000萬元,門店不多,每家店卻都在當地「頂天立地」。

新榮記上海祥源希爾頓店

我把新榮記的成功歸結為「名店模式」這是一種和大連鎖、大規模背道而馳的打法,甚至很多時候需要反商業常識而來。

事實上,無論發展到什麼時候,在餐飲行業,連鎖模式和名店模式都會長期並存。

「名店模式」,可以只有1家店,但足夠有魅力,老闆和顧客都認識,一言不合就免單,上新極其靈活。這種店,也許做不大,但它們散落在城市裡,每次相遇都是驚喜。

也可以像藍瓶咖啡一樣,在全球開出百家門店,每一家門店都傾注心血,注重細節,讓消費者細細體會、欣賞,並為這些專注和熱情而感動。

在即將迎來萬店時代的中國咖啡行業,爭奪Top5的席位固然重要,但千篇一律的門店之外,我們也希望看到「少而精」的名店。

正如新榮記的張勇所說,「你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你得有自己。」

「我就想做一個高端品牌,它可以作為百年老店,那就是一個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066440e57d7edbd56eb78ae3de52c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