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5G的邊緣計算技術

2019-08-06     邊緣計算社區

摘要:邊緣計算對於運營商而言是一種網絡架構和業務模式的創新。基於運營商的運維需求,針對5G的邊緣計算提出了一套系統化的解決方案。5G 邊緣計算的部署基於業務需求和場景,並結合網絡需求、邊緣基礎設施、運營模式及維護管理需要,是性能與投資的均衡考慮。強大的生態系統是 5G 邊緣計算髮展的保障,完善的基礎設施、靈活的網絡和平台能力以及豐富的邊緣應用是推動邊緣生態繁榮的關鍵因素。

隨著網絡的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連接需要在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隨著終端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流量資費的進一步下調,大流量業務將會對用戶月均流量消費額(DOU)產生直接拉動效應;預計在5G規模商用期,單用戶平均流量帶寬將達到 4G 網絡的5~10倍,對回傳網絡產生巨大的壓力。

當前的網絡架構和移動技術對網絡優化並不充分,基站到核心網往往距離數百千米,途徑多重匯聚、轉發設備,再加上不可預知的擁塞和抖動,難以保障一些對時延、可靠性要求較高的行業客戶場景。更多的業務機會,更多的連接、利用並賦能,更好的業務體驗需求均驅動了邊緣計算的發展。而邊緣計算作為一種網絡架構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是5G網絡服務垂直行業的利器之一。邊緣計算是運營商提升網絡價值的一次契機,將有可能推動產業鏈價值的重分配。

面向5G的邊緣計算技術

邊緣計算是一種在物理上靠近數據源頭進行數據處理的方法,是一種分布式計算架構。它能夠進一步減小傳輸時延,提高網絡運營效率,提高業務分發/傳送能力,優化/改善終端用戶體驗,滿足行業用戶在數字化變革過程中對業務實時、智能、數據聚合與互操作、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這與5G網絡拓展垂直行業、面向服務的理念高度吻合,邊緣計算作為5G原生功能將有助於實現應用本地化、內容分布化和計算邊緣化。

1.1 面向5G的邊緣計算為運營商提供了一個系統化解決方案

邊緣計算相關標準在4G網絡部署初期並未被考慮,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把行動網路和邊緣計算的融合留給廠商實現也導致邊緣計算方案各有不同。4G邊緣計算以最小化網絡影響為設計出發點,方案具有局限性。5G邊緣計算由5G核心網(5GC)、邊緣計算平台和用戶設備(UE)協同實現,滿足邊緣場景下的計費、合法偵聽、移動性管理和服務質量(QoS)需求。

為了更好地發揮邊緣計算系統的能力,5G 邊緣計算借鑑了 ETSI對邊緣計算的參考架構和成熟理念,讓用戶平面功能(UPF)作為數據面錨點成為ETSI與第3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融合的關鍵點。在5G邊緣計算中3GPP定義了網絡架構,支持數據路由與能力開放;ETSI定義了平台架構,邊緣計算平台實現 數 據 網 絡(DN)和 應 用 功 能(AF)。

邊緣計算功能在初期的5G網絡中沒有專屬的網絡功能(NF),而是分散在接入和移動性管理功能(AMF)、會話管理功能(SMF)、策略控制功能(PCF)、網絡業務呈現功能(NEF)、AF、UPF的功能中。UPF的選擇與控制通過邊緣計算平台與5G核心網(5GC)交互完成,邊緣計算業務受集中部署的5GC 統一管理和控制。邊緣計算平台作為5G網絡中的一個AF,通過NEF/PCF->SMF->UPF路徑管理PDU會話、控制策略設置,部署在邊緣計算平台上的邊緣應用可以屬於一個或多個網絡切片。

1.2 5G為邊緣計算提供了靈活可控的網絡能力

5G網絡採用C/U分離架構,用戶面通過按需分布式部署,實現流量的本地卸載,從而支持端到端毫秒級時延。5G邊緣計算為本地流量卸載提供了3種方案:上行分流、IPv6多歸屬以及本地數據網。

(1)上行分流根據SMF下發的過濾規則,通過檢查數據包目的IP位址進行分流。上行分流方案中SMF 決定在 PDU 會話中插入上行分類器(UL-CL);UPF執行具體流程,支持 UL-CL 功能的 UPF 按照SMF 提供流量模板匹配業務流;UL-CL 功能提供到不同 PDU錨點的業務前傳和下行流量匯聚。該方案中 1 個 PDU 會話僅 1 個 IP 地址(不考慮雙棧),終端地址可以不變,減少應用層的交互。該方案適用於訪問本地業務場景,如本地內容訪問企業網、增強移動寬頻(eMBB)場景本地分流業務、車聯網等,通常採用隧道方式。

(2)IPv6多歸屬方案中分支點(BP)根據SMF下發的過濾規則,通過檢查數據包源IP位址進行分流。IPv6多歸屬主要解決1個PDU 會話、多個IPv6地址的問題。該方案適用於物聯網、高可靠性專網等場景;但由於要採用IPv6,目前實施難度較大。

(3)本地數據網分流通過終端判斷自身位置,如終端處在本地數據網絡(LADN)服務範圍,則發起攜帶LADN 數據網絡名稱(DNN)的會話建立請求。

3 種分流方式都需要 UPF 和5GC的參與,但對終端和網絡要求依次升高。與此同時,5G網絡為滿足按需的業務連續性,定義了3種會話與業務連續性(SSC)模式,可以針對不同的邊緣計算業務保持PDU會話連接「錨點一直不斷」「先拆後建」或者「先建後拆」。針對車到萬物(V2X),如採用邊緣計算技術,終端移動會導致UPF的頻繁切換,此時SSC mode3模式可以在網絡域保障業務連接不斷。

1.3 能力開放和邊緣智能是5G邊緣計算的價值鏈延伸

5G邊緣計算能力開放包括網絡能力開放、信息技術(IT)資源開放以及管理開放。

網絡能力開放主要指網絡及用戶信息開放、業務及資源控制功能開放。例如,通過將移動用戶的位置信息開放,將人、物和數據之間的連接情景化,進一步拓展基於位置的精準營銷服務及室內定位業務;通過將無線小區的負載信息、鏈路質量的實時及統計信息、網絡吞吐量的實時及統計信息開放開始實現業務及網絡質量優化。

5G邊緣計算的網絡能力開放通過平台中間件獲取底層網絡信息,統一發送給NEF實現能力開放調度與分發,NEF再通過北向標準的Restful 應用程式編程接口(API)開放給第三方邊緣應用。邊緣應用將處理後的數據信息反饋給NEF,NEF基於服務化接口通過5GC下發給邊緣計算平台及 UPF 執行相關策略。

資源開放包括 IT 基礎資源的開放、管理。邊緣應用通過邊緣計算的雲管理系統實現底層IT資源規劃部署、動態優化和業務編排。另外,考慮到5G邊緣計算生態多樣性,邊緣計算還要提供圖形處理器(GPU)、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等不同的硬體資源,同時還需疊加多種軟、硬體加速技術,提供端到端的加速能力,以便更好地支撐資源能力開放。

管理開放指5G邊緣計算管理系統通過對控制模塊進行路由策略設置,針對不同用戶、設備或者第三方的應用需求,實現對行動網路數據平面的控制。管理開放系統包括邊緣計算實例生命周期管理、邊緣計算平台中間件的創建、消亡以及第三方調用授權。

邊緣能力開放需要實現邊緣計算平台API的豐富和統一:豐富指需要業務豐富多樣,既能通過網絡能力API提供網絡能力,又能通過行業API提供應用輔助能力,有力地促進應用的創新;統一指接口標準統一,便於調用、易擴展、跨平台,實現規模化效益。

5G網絡是一種技術的收斂、應用的發散。當邊緣應用場景海量參數無法依靠人工來優化的時候,則必須依靠邊緣智能來解決。基於5G、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的邊緣智能是邊緣計算的更高價值體現:通過在5G網絡邊緣部署具有人工智慧晶片的人工智慧型邊緣計算平台,提供面向5G本地業務應用的人工智慧運算和分析能力,引入邊緣智能的5G邊緣計算將有助於提升運營商網絡智慧化和網絡自動化,進一步地延伸網絡價值鏈。當邊緣計算成為邊緣智能,可以使得邊緣系統具備自治自律的能力、自給自足的算力以及智能,並將使得邊緣應用擺脫「雲計算」而相對獨立地進行運營。

5G邊緣計算部署關鍵問題

邊緣計算是個複雜的生態系統。5G邊緣計算的部署以應用為導向,受時延、帶寬、數據安全及邊緣基礎設施等因素影響,是滿足業務指標、兼顧投資效益和運維需求的均衡考慮。

2.1 業務需求和場景選擇是首要考慮因素

eMBB場景中的邊緣計算更多考慮個人用戶,針對大視頻類業務、流量密集區域,網絡和內容協同下沉。隨著5G標準進一步完善,以及垂直行業的拓展,5G邊緣計算開始在行業用戶發力,但對於行業和場景的選擇至關重要。無論是作為物聯網邊緣網關,還是與網絡切片結合提供可定製的專網服務,5G邊緣計算部署都需要充分考慮該業務場景的市場容量及網絡部署可行性。通過與特定行業的合作,加深對行業的理解,從行業邊緣業務向核心業務滲透,通過優勢互補提升合作空間。目前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直播遊戲和車聯網4個垂直領域對邊緣計算的需求最為明確。

2.2 網絡指標與投資效益需要均衡考慮

時延和帶寬是5G邊緣計算初期較為受關注的 2 個主要網絡指標。5G網絡通過引入新的空口和傳輸網絡技術,能夠直接減少網絡傳輸時延。5G邊緣計算通過部署在接入網和核心網之間不同位置,可以不同程度地減少網絡中間層級,簡化網絡架構,能夠滿足低時延的業務要求,同時減少互動性需求對網絡時延累加效應的影響,增加網絡確定性。5G邊緣計算是網絡與內容的下沉,但減少回傳帶寬不僅僅是因為網絡結構的調整,還需要網絡與內容的協同。通過加大本地內容源引入、優化卸載算法,可以有效提升邊緣節點對內容分髮網絡(CDN)命中率,從而提高數據流量本地分流比例。

有限的自主性能夠保證邊緣計算系統相對的獨立,滿足行業用戶對邊緣應用的部分管理需求。安全和隱私保護也是邊緣計算部署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邊緣場景中很多數據是企業保密信息、個人隱私或受到監管的信息。通過網絡流量隔離、部署安全防護設備以及增加安全管理手段可以滿足邊緣場景對網絡安全的訴求。

但5G邊緣計算的部署並非是一味地滿足網絡指標,而是需要實現網絡性能與建設成本的平衡;沒有經濟效益的技術是難以持久的。因此5G邊緣計算並非越靠近網絡邊緣越好,有效降低用戶網絡使用成本也是5G邊緣計算部署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邊緣計算越靠近網絡接入側,中間環節就越少,從而用戶體驗就越好;另一方面,越靠近網絡邊緣,同時接入的用戶就會變少,網絡邊際效益降低,網絡管理複雜,總體成本上升。

當數據僅在本地有價值時,邊緣計算能夠更近距離地處理和儲存原始數據,從而節約成本。當需要處理海量數據時,5G邊緣計算通過本地分析和過濾能夠減少送往數據中心的數據量,這不僅降低了組網成本,而且為更重要的流量處理保留了有限的網絡帶寬。

2.3 邊緣基礎設施是 5G 邊緣計算部署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邊緣基礎設施是5G邊緣計算部署的重要載體,包括邊緣機房、邊緣配套網絡、邊緣計算伺服器等。

相較於運營商集中化的核心機房,邊緣機房在溫度、承重、可用性和供電等諸多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根據邊緣計算在運營商網絡中部署的位置,邊緣機房主要包括地市核心機房、重要匯聚機房、普通匯聚機房和站點機房。其中前2類機房條件相對較好,5G邊緣計算可以考慮使用通用硬體伺服器,部署完整的組網及管理設備,實現不同流量物理隔離。

機房單機櫃則建議按照3~5 kW考慮空調散熱設計,並優選使用高功率密度電源設備以便節省占地面積。對於機房條件受限和改造相對困難的普通傳輸機房和站點接入機房,可以考慮定製化的高密度組件硬體伺服器,例如多核中央處理器(CPU)(≥16核)、大容量內存以及大容量固態存儲器(如SSD、Flash)。同時,邊緣計算伺服器應具備低功耗能(<500 W),可以支持更寬的溫度範圍,支持無風扇散熱能力,並能夠降低散熱要求。目前行業聯合推出的開放電信 IT基礎設施(OTII)伺服器方案就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嘗試。

5G邊緣計算需要網絡支持三層路由,UPF需要通過IP專網接受5GC的統一管理。當部署在區縣一級或更接近邊緣側時,UPF和邊緣平 台 近 期 可 通 過 切 片 分 組 網(SPN)/分組傳送網(PTN)或建立專線方式接入IP專網,遠期需要考慮承載網邊界的下移。

5G邊緣計算硬體伺服器可以採用以數據存儲為主的存儲型平台、以數據處理為主的計算型平台,以及兼顧數據處理和數據存儲的綜合平台。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伺服器也可以採用不同的處理架構,Intel和ARM分別側重網絡側及現場級邊緣計算:X86設備側重網絡側邊緣雲,嵌入式系統側重現場級邊緣智能。邊緣存儲有本地存儲、磁碟陣列和分布式存儲(含VIM內置)多種方案。邊緣存儲方案根據業務場景確定存儲伺服器類型和架構,並結合邊緣機房空間、溫度、承重等條件,進行功耗、尺寸、硬碟選擇、接口類型等典配選擇與制定。

同時,根據業務特點對部分功能、性能、可靠性進行增強。為避免對單一架構的過度依賴,邊緣伺服器應鼓勵基於不同處理架構的自研設備。但無論採用何種平台和架構,5G邊緣計算基礎設施都應該以開放、標準的雲計算平台為基礎,實現異構網絡共平台部署,快速簡單地為第三方應用搭建業務環境。

2.4 運營模式和管理需要在5G邊緣計算部署過程中逐步完善

從雲計算角度理解5G邊緣計算的運營,存在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軟體即服務(SaaS)等不同模式。運營商可以提供本地分流服務、邊緣機房出租、邊緣硬體基礎設施、統一IaaS能力、PaaS能力等不同的服務。運營商可以通過建設基礎IaaS能力+通用PaaS平台+第三方行業PaaS能力的方式,對不同企業客戶提供不同商業模式。例如,針對大型企業可以提供網絡能力+基礎IaaS能力方式按需建設;針對中小型企業和自有業務可以通過邊緣網絡+IaaS+PaaS平台的方式統一部署和規劃。

邊緣節點存在電信業務、IT類應用、邊緣支撐及管理等多類業務,對應的運營實體可能不一致。而組織架構會影響技術架構,因此運營組織架構的調整需要在5G邊緣計算的部署中優先考慮,並在後續運維中不斷優化。

5G邊緣計算的管理可以採用「集中+分布」的方式部署:在地市級邊緣節點統一部署邊緣節點管理平台,負責業務分發、部署、升級、統一門戶和資源視圖等操作。考慮到區縣以下邊緣節點資源有限,無論是業務管理還是資源管理,開銷都不宜過大。IaaS 可以採用輕量化OpenStack、軟體定義網絡(SDN)和容器技術;PaaS僅提供基本的運維環境和運維工具,支持協議轉換、異構網絡接入、數據採集等功能。同時,還需要考慮邊緣節點無人值守情況下的遠程維護。

5G邊緣計算存在混合雲部署的情況,而目前網絡功能虛擬化管理和編排(MANO)更多地聚焦在電信網絡;因此對於部署在邊緣的第三方PaaS平台及第三方應用的管理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3 結束語

邊緣網絡已成為信息產業爭奪的一個重要領域。面向5G的邊緣計算提供無線通信網絡與網際網路的融合應用平台,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增加新的收入。可靠的5G網絡接入能力、靈活可控的網絡和平台能力、分布廣泛的邊緣基礎設施是運營商切入邊緣計算的重要抓手。通過規模優勢降低使用成本,運營商能夠以專業的網絡運維和管理能力、更加開放的平台能力在邊緣場景提供經濟高效的網絡服務。

面向5G的邊緣計算,運營商天然具備網絡能力,並體現了連接的價值。運營商需要積極拓展平台能力,實現「大中台」的部署,不斷提升控制的價值。未來,運營商還需要引領行業能力,推動生態繁榮和雲網協同,發揮融合和開放的價值。

針對5G邊緣基礎設施規劃,建議採用點面結合,針對地市核心/骨幹匯聚機房, 「全面」啟動基礎設施儲備,並基於通用硬體平台和用戶面下沉,發揮網絡+內容的協同優勢,快速構建邊緣計算能力;針對站「點」機房,則要按需進行資源規劃,深入理解行業,拓展5G邊緣新興業務,建立新的產業鏈和生態圈。

參考文獻[1]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the 5G System; Stage 2(Release 15);V15.1.0:3GPP TS 23.501 [S]. 2018[2]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Procedures for the 5G System; Stage 2(Release 15);V15.1.0: 3GPPTS 23.502 [S]. 2018[3] 中國移動邊緣計算技術白皮書[R]. 中國移動邊緣計算開放實驗室, 2019[4] ETSI. Mobile Edge Computing (MEC)Terminology[EB/OL].(2016-12-23)[2019-04-20]. http://www.etsi.org/deliver/etsi_gs/MEC/001_099/001/01.01.01_60/gs_MEC001v010101p.pdf

作者:馬洪源,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網絡所高級諮詢設計師;主要從事網絡諮詢、規劃和工程設計工作,在移動通信核心網、NFV 、IMS、5G、邊緣計算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諮詢設計和研究經驗;發表論文10餘篇。

本文首發於《中興通訊技術》2019年第三期。《中興通訊技術》是一本學術和技術相結合的公開刊物,現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百種重點期刊。本刊聚焦通信前沿技術,探討通信市場熱點,面向高端人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_hg3ZWwBUcHTFCnfHn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