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傳統型的汽車產業鏈,包括了整車廠,以及往上游供應各種零部件的的各級供應商。這是個金字塔型的供應鏈。這條供應鏈上,所有的參與者至少都在做汽車零部件業務,並通過最終的汽車產品來賺錢。而當汽車開始走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這個形態的鏈條都被打破了,尤其原先並沒有從事過汽車相關業務的企業,也開始涉足到這一領域……
「像谷歌、蘋果、華為,還有日本的一些電氣企業也想加入到汽車行業中。新加入的許多企業並不依靠造車來賺錢,而是依靠汽車行業來賺錢。」尼得科(Nidec,日本電產)車載事業本部部長早船一彌博士告訴我們,隨著新能源汽車零件數量的減少和結構的簡化,汽車產業格局正從過去的「縱向一體化」向「橫向分工化」轉變,「現在,每個公司都做自己擅長的產品。」
來源:尼得科
這種格局轉變,對以生產汽車用馬達見長的尼得科而言是轉變思路、增加盈利的絕佳時機。尤其當尼得科期望藉助這個機會,推出新產品,構建「平台」的時候。「純電動汽車中有很多系統,比如電池系統、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變速系統、空調系統等等。如果我們能夠為(轉變為新模式後的)其他廠商提供純電動平台,對他們而言也能提供非常優秀的產品。」
新模式下的「這些廠商,本質上並不是通過汽車來賺錢的,而是人們在使用汽車的過程中,通過提供服務來賺錢。」而以打造平台身份,打算重新構建汽車產業格局的尼得科,顯然在這套計劃中充滿野心——要知道尼得科原本在包括EPS馬達、驅動馬達、制動馬達等在內的汽車馬達市場,就已經占據了很大的市場話語權。在觀察或預言這種「新格局」的形成時,尼得科正在試圖打造一個新的馬達帝國。
本文我們嘗試從業務邏輯來分析,時代推動尼得科做出如此轉變的原因。鑒於尼得科在各類馬達市場的統領地位,或許我們也能從中發現,整個行業未來的市場走向。
當機械硬碟馬達走向衰落
前不久,我們有機會走進尼得科位於日本滋賀的技術開發中心和京都的總部大樓,去了解這家專事馬達生產的企業。大概很少有人知道,我們日常所見,小到機械硬碟中的主軸馬達(spindle motor),到伺服器所用散熱扇驅動馬達、空調內部所用馬達,再到汽車所用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馬達、驅動馬達、制動馬達,都能見到尼得科(Nidec,日本電產)的身影。和我們生活靠的最近的國產空調,包括「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以及海爾、美的,都是尼得科的客戶。
尼得科的硬碟驅動器用馬達、光碟驅動器以及風扇馬達
首先我們還是從大方向把握一下尼得科的業務類型。如果我們只看這家公司的財報,截至今年3月的2018財年,尼得科的凈銷售額數字為15183.20億日元,相比2017財年(截至2018年3月)提升兩個百分點。這在行業內也依然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這家公司和許多日企一樣,在持續執行併購和各種組織架構調整操作,且子公司、銷售辦事處、工廠等都遍布各地,所以我們很難從公司結構來描述尼得科現如今的業務概況。我們也在其滋賀技術開發中心的一樓大廳見到了滿牆的「分支機構」「子公司」分布——如上圖所示,而且現場的工作人員表示,這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不過從財報結算依然可以看出尼得科的業務大類,分別是:精密小型馬達(Small precision motors)、汽車產品(Automotive products)、家電/商業與工業產品(Appliance,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products)、機械(Machinery)、電子與光學配件(Electronic and optical components),以及其他。
從過往的統計來看,精密小型馬達始終是尼得科的主要營收來源,近兩年家電/商業與工業產品,以及汽車產品有追趕的趨勢。即便到2018財年,這項業務的凈銷售額仍然達到了4414.67億日元,占到總銷售額的將近30%。硬碟驅動器用馬達就屬於這部分業務。我們再細看一下到更具體產品層面的數字:
這份數據來自尼得科FY2018 Q3季報,很容易發現,在精密小型馬達產品中,硬碟驅動器用馬達屬於尼得科的銷售額擔當。全球市場上,排名前三的機械硬碟生產商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三家都是尼得科的客戶。
實際上,尼得科自己也在財報中多次表示,硬碟驅動器用馬達乃是個高利潤市場,也是尼得科以往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財報風險提示中提及,硬碟驅動器市場由於受到固態硬碟衝擊而發生下滑,所以尼得科自己很早就意識到了這部分市場的走低。在前幾天剛剛發布的尼得科2019財年半年報中,硬碟驅動器用馬達產品銷售額同比下滑22.5%(不過這可能需要考慮到匯率變動造成的負面影響),而該產品所在的小型精密馬達業務營業利潤同比下滑了32.6%。
早船博士在我們參觀尼得科的產品展示時就提到:「我們硬碟驅動器馬達產品,在全球份額達到了85%,但這類產品在全球的市場需求正在逐漸萎縮。」所以很顯然,雖然尼得科的年報總體成績仍然看漲,其著力點是必須做轉向的。2018財年尼得科銷售額增長之外,營業利潤是有小幅下滑的,這和機械硬碟的市場變化可能有著最大的關係。
走向模塊化的車載馬達
如前所述,「汽車產品」目前在整個尼得科集團的銷售額占比約在20%左右——當然這不僅包含車載馬達,還包括集團內所有與汽車相關的產品。如果從車載馬達的市場份額來看,尼得科現如今的成績實際上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比如尼得科的電動制動助力器專用馬達機械制動系統動力包,按照早船博士所說已經占到了50%的市場:「我們涉足制動系統中的馬達業務,其實還只有三年,現在我們在全球已經有50%的市場占有率了。」除此之外,上面這幾款汽車所用EPS馬達,「在歐洲的市場份額達到60%左右,寶馬、奔馳等等都應用了我們的產品;在全球的份額有50%。」
天窗用馬達,據說尼得科的車載天窗馬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70%
方向盤調節用、座椅調節用等馬達
「現在日本電產比較注重的是汽車的三大功能,分別是驅動、轉向和泊車系統。公司的目標,就是這三大系統都成為全球第一。」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升汽車相關產品在整個尼得科內部的銷售額占比也顯得理所應當。「我們的目標是,2030年汽車相關的業務在全集團占到總銷售額的50%。」
在現有市場環境下,尼得科的業務特點也基本決定了這條發展線路的絕對性,畢竟在可挖掘的市場中,新能源汽車是最有潛力的。不過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持續追擊,難度也並不小。
所以如本文開篇所述,尼得科期望在整個汽車產業模式發生轉變時,以平台搭建者的身份存在。不過,馬達是如何成為「純電動平台」的呢?這可以從尼得科2018財年的中長期業務策略中看到。
「客戶需求,從傳統的、僅有馬達的業務,轉向模塊化的(module-oriented)業務。尼得科期望通過為客戶提供『模塊化產品』和『解決方案』,來滿足客戶需求。」「我們的目標是,利用集團的核心技術,將我們獨有的技術做模塊化,打造高附加價值,培養新市場。」這個策略實際在我們參觀尼得科滋賀技術開發中心和京都總部大樓時,都有非常顯著的體會。
150kW功率的驅動馬達,目前已經量產
這三款驅動馬達分別針對不同馬力(70kW、100kW、150kW),計劃中還有50kW和200kW的產品(可分別應用於輕自動車和高檔車);2023年要實現「真正的機電一體化」
上面這三台是尼得科的工程師為我們重點展示的汽車驅動馬達系統「E-Axle」,專為新能源汽車準備。其中的150kW馬力版本已經開始量產——去年廣州車展上廣汽新能源汽車推出的Aion S以及新發售的Aion LX SUV就應用了這款馬達系統。
「這台馬達主要取代了傳統汽車裡面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兩個功能——甚至可以說,只要有這台電機,配上四個車輪它就能動了。整車廠商也非常喜歡這款產品,因為不需要其他零部件,只需裝上這個馬達,動力系統就形成了。」工程師表示,「這實際是個三合一產品。「其一是逆變器都是我們自製的;第二是馬達;最後是變速裝置。」
早船博士表示,「如果只是把馬達、逆變器、變速裝置三個部分簡單地組合在一起,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言。三部分組合以後,震動和噪音都成了問題。」「但藉由我們多年研發的技術和經驗,就可以將噪音講到最低。」
同時據說這款驅動馬達系統里的馬達體積,僅有競品的一半。「能做到輕和小,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我們具備精密小型馬達方面的技術,能夠將馬達儘可能地縮小;其次,我們採用油冷,而非水冷,也就不需要水冷一套龐大的機構;另外,我們還擁有最先進的繞線工藝。」聽起來,機械硬碟馬達所需的技術,在此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早船博士表示,尼得科是目前擁有2500噸壓鑄設備的唯一一家企業,上圖這些驅動馬達外殼就是用此壓鑄機生產的
這其中有個關鍵詞,「自製」,是尼得科的工程師,以及早船博士在反覆強調的。這裡的自製,除了鋁壓鑄件、外殼鐵芯衝壓件、精密工具機加工和樹脂成型技術來自製產品,起到控制成本、管理產品質量的目的,更重要的實際還體現在ECU的自產——也就是電子控制單元,完整的控制板,這並非擅長馬達製造的尼得科的長項。
此時,日企最擅長的大量兼并動作就顯得很有價值了。就ECU相關的部分,在尼得科的收購中最能體現價值的,是2014年加入到尼得科集團的本田Elesys(現在的Nidec Elesys),這家公司不僅是ECU製造商,而且也擅長電磁波雷達和攝像頭相關產品。實際除了Elesys以外,今年4月,尼得科還宣布董事會批准收購歐姆龍汽車電子(OMR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這原本是歐姆龍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歐姆龍汽車電子主要擅長領域也在針對車體控制系統的控制產品,以及針對馬達控制系統、電源控制系統等的ECU。實際上,Elesys與歐姆龍汽車電子本身也有ADAS系統的互補關係——後者還擅長雷射雷達和駕駛監控系統。這兩者實際上就有自動駕駛的傳感器覆蓋能力。
不過這已經是題外話了,至少在車載馬達方面,Elesys和歐姆龍汽車電子都提供模塊化馬達中的ECU。「ECU要用到的地方太多了,單單靠Elesys是不夠的。」
保時捷、法拉利、寶馬等都採用來自尼得科的EPS馬達;中國汽車廠商前十強所用的EPS馬達也都來自尼得科
除了驅動馬達系統以外,還有前文提到尼得科未來要專攻的EPS與制動系統。其中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馬達,這是與方向盤相連的馬達,未來的自動駕駛即便可能取消方向盤,EPS系統也依然存在。這裡的EPS馬達同樣是模塊化產品,是馬達+ECU的結構。
「我們今年的產量大概是2500萬台,也是全球第一的,為了配合今後無人駕駛、自動駕駛的市場趨勢,到2025年,年產量可能會提高到6000萬台。」工程師介紹說。目前在浙江平湖生產的EPS馬達,每年可以生產1800萬台,不良率是全球標準的1/10。
兩款都是可應用於自動駕駛的電子制動馬達
而在制動馬達方面,「我們這款電子機械制動系統動力包,現在市場占有率就是50%。」「制動系統裡面的馬達,最大要求就是反應快。汽車以66km/h行駛時,一旦踩下剎車,這兩款馬達的制動距離要比一般馬達短5米。」
不僅是這裡主要介紹的驅動馬達、EPS馬達和制動馬達,還有典型如尼得科的電子水泵,也是ECU+馬達+泵這樣的三合一模塊化產品。這些都能體現前文提到的,尼得科中長期策略中不僅限於早期僅製造馬達,而需延展市場覆蓋範圍,做到產品的模塊化——甚至更進一步涉及相對更完整的系統設計。這在市場操作中是在企業在某個市場發展成熟期時,相對常見的手法——也是撇開Tier 1這些層級,提供如早船博士所說構建「平台」的必選項。
「公司若在某個方面欠缺技術,我們可以通過併購或者橫向合作的方式來彌補不足。」 不難想見,尼得科針對汽車市場的技術補全,以及平台化決心,都將令其持續汽車業務相關的收購動作。未來1-2年大概就又會有新的併購行為。
著力於中國市場
在體現這種「模塊化」和「解決方案」的策略時,車載馬達其實並非尼得科內部唯一有發言權的產品。在我們參觀尼得科京都總部大樓時,工程師告訴我們,「我們有個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功能,即馬達的自診斷功能。比如馬達的壽命,可以在馬達正常運轉時就提前算出來,即馬達何時會失效、損壞。這樣就能將客戶的損失降到最低。」這些都是典型的模塊化示例,而非僅限於馬達自身。
尼得科精密小型馬達事業本部開發副統括宮本榮治先生還提到了,在位於東莞的開發中心,尼得科是如何與客戶一同改進馬達,乃至系統設計的。比如通信伺服器的散熱風扇馬達、印表機複印機內部的馬達、空氣凈化器的馬達等。
「為了實現和客戶共同的評估,不僅是馬達狀態,我們還會針對整機狀態做產品性能評估。我們的開發中心配備了很多高水平的設備,對噪音、振動等參數做共同評估。」 對客戶的終端產品做解析,並且了解噪音發生源在哪裡,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改進馬達,還能為客戶解決產品設計中的問題提供幫助。」宮本榮治說。
「開發流程初期,我們就會和客戶一起商討產品式樣和性能要求。馬達出來以後,裝到整機,我們再將整機帶到開發中心做共同評估,最終提升的不僅是馬達,還有最終產品的性能。」這些都能體現系統設計、「解決方案」帶來的競爭優勢。這本身也是擴展尼得科能力的一種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位於東莞的開發大樓,是尼得科於2007年在東莞建的,位於東莞工廠一旁——這是尼得科在中國部署的其中一個點。尼得科在中國東莞、大連、平湖都設立了工廠和開發部門,大連工廠最早是在1992年就設立的。而「浙江平湖開發據點,占領我們全球市場份額70%的吸塵器,都是在這裡進行開發的。」
2007年在東莞設立開發大樓之後,「我們就一直有派中方人員到日本來研修技術,我們很多的工程師都是在日本研修過的。那邊的管理人員主要都是中方人員,是中國的一些優秀的工程師。」宮本榮治說。
上述測試與驗證設備,「為了應對中國客戶的需求,在中國的開發中心據點引入的這些設備,甚至可能比日本這邊還要先進。包括像迴路上電波干擾的解析設備、迴路基板的的電磁可視化系統等,因為非常昂貴,日本的很多廠商都不會配備這樣的設備,在中國還是做了採購的。」
實際上,尼得科沒有在財報中按區域呈現營收,所以我們不清楚中國在尼得科的營收中處於怎樣的地位。但從尼得科的這些策略行為,以及在大連、東莞和平湖開設工廠與開發點,是為了更靠近海爾、海信等中國客戶,就能看出尼得科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
而且早船博士還透露:「公司到目前為止,汽車馬達的主要市場是歐洲,但是預計到今年或明年,中國的銷量就會超過歐洲了。」畢竟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開發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從2019財年尼得科的半年報來看,尼得科的銷售額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整體情況是在尼得科預期內的。汽車產品業務的成績尚未達到理想狀態,而精密小型馬達業務營收還在下滑。顯然,目前仍然處在尼得科營收結構轉變的過渡期。
這是車載攝像頭單元、模塊;這應該是來自 Elesys 的產品
毫米波雷達,同樣來自 Elesys,據說其中一部分應用了軍用技術——Elesys 早前曾為日本軍方提供技術
前文在談到Elesys和歐姆龍汽車電子的收購時,我們還稍稍提到了目前尼得科汽車產品類目的另外一些產品,如用於ADAS的各種傳感器,這些就不是傳統的馬達產品線了;而且早船博士還提到,在收購Elesys和歐姆龍汽車電子以後,尼得科內部總的軟體開發人員比例已經從過去的0,達到了現如今的30-40%,這本身就是公司轉型非常大的例證。
目前我們還無法從財報中看到除馬達外的這些車載電子類產品,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情況,但以馬達為基礎構建「平台」,同時發展汽車零部件的思路還是漸漸越來越清晰的,而不僅限於車載馬達。2-3年內,我們大概就能看到尼得科的策略轉變成果。
更多花絮:
尼得科位於京都總部大樓的模型,外觀看起來像個火箭
尼得科京都總部大樓內,將早年創始人永守重信1973年初創尼得科時的預製造房廠照搬到了這裡,這是尼得科的首個建築物
內部展示的都是永守重信創業初期的一些設備、個人用品,以及早期產品;右上據說是永守先生出差時的行李箱;左下則為用於小型航空器迴轉羅盤上的無刷直流電機;右下則是永守先生2001年商務旅行用的首台移動PC
尼得科滋賀技術開發中心一樓的展示區
汽車應用預計會成為尼得科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_Om7kW4BMH2_cNUgMa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