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類父母,付出再多也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2019-05-21     讀書有范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

但是到最後,孩子往往沒長成父母期望中的樣子,沒有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這是為什麼呢?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了問題,就一定要從原件上找原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所有孩子的身上,幾乎都有父母的烙印。

一般來說,以下這幾類父母,即使付出再多也很難養出優秀的孩子。

01

袒護縱容型的父母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許多父母把孩子當做寶貝,掌上明珠。

不但特別寵溺,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也往往採取袒護縱容的態度。

使孩子逐漸養成了小霸王作風,變得自私自利,變得任性霸道,沒有是非觀念。

去年,一則「女子被8歲男童摸臀,上前理論反遭羞辱」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

在上海迪士尼門口,一位年輕姑娘被一個8歲小男孩(可能)不小心摸了屁股。

姑娘便說了小男孩幾句,結果被小男孩的三位家長推搡辱罵。

「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屁股沒被人摸過?」

「長這個X樣,誰稀罕摸你屁股啊!」

小男孩的媽媽還順手抄起一個草帽向姑娘的臉連甩三下。

路人勸說,不要打人。

小男孩的媽媽還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打,關你屁事。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小男孩一家硬是不承認小孩摸了姑娘屁股,一直袒護這孩子。

最後保安出面解決,由於造成的影響太大,家長才不情願地賠給姑娘1000元錢,但是沒有道歉。

熊孩子的背後,往往是比孩子更熊的家長。

也許她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多大的影響。

在以後的成長中,孩子會覺得隨便摸異性的屁股是對的。

因為父母就是這樣告訴他的,試想這樣的父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來嗎?

父母一味地袒護縱容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

因為父母過分的袒護,孩子變成性格缺陷者,這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嗎?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第二張臉。

對於父母來說,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孩子,都不如先讓孩子有教養,這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第一課。

所以,家長要自我反省,不再袒護縱容,要措施得當,教育得法。




02

過度掌控型的父母


父母都是偉大的,也是最疼愛自己孩子的。

但是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付出,其實早已把孩子弄的遍體鱗傷,苦不堪言。

很多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過於上心,恨不得一手主宰孩子的人生。

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噹噹,甚至態度強硬,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著。

父母帶著控制欲的愛,看上去很美好,實際卻有毒。

在這樣高壓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會很反感,毫無自由可言。

有一段時間,朱雨辰媽媽的事件刷屏,讓人為過度掌控型的父母捏一把汗。

在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媽媽說自己每天都會給他榨果汁,一天兩瓶,必須喝完,晚上要把空瓶子帶回去給她檢查。

朱雨辰拍戲時,媽媽跟著她跑劇組,兒子在哪裡就跟到哪裡;

不讓他接古裝劇武打片,因為不想看見他被人打;

看到朱雨辰做飯,會心疼他勞累,埋怨自己沒有在他身邊給他做飯;

監視朱雨辰的微博,把兒子的每一句話都抄在本子上。

除此之外,她還干涉兒子的感情。

朱雨辰帶女友回家,她覺得女孩穿著暴露,坐沙發扶手儀態不雅,就強迫他們分手。

她說:「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

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物極必反的,這樣過度的愛,實在讓人窒息。

朱雨辰只能無奈地說,自己受母親的影響已經太深了,無法改變了。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最深遠的,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嵌進孩子的性格、習慣、說話方式當中。

朱雨辰他雖然嘴上不認同母親對自己過度的掌控,可是行為方式卻與母親如出一轍。

他媽媽不在的時候,他也會每天堅持喝養生果蔬汁,被同齡人吐槽像個老年人,在選擇伴侶方面也逐漸被他媽媽同化,變得更加苛刻、追求完美……

朱雨辰性格消極,遇事隱忍,總是保持這一種很喪的生活狀態。

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讓孩子按照自己規劃的最佳軌跡生活,但卻忽略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

等到意識到了,孩子心理缺失的那一塊已經永遠補不回來了。

孩子長大後獨立性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這是父母願意看到的嗎?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為了孩子的將來,請父母及時放手,這樣你的孩子才會真正的長大成人。

幫助孩子變得強大,讓他以後的人生有更多選擇的餘地,才是父母最該做的事。




03

熱衷攀比型的父母


中國有個最完美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愛好廣泛,自己家的孩子怎麼都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父母經常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比不過了就鬱悶、生氣。

甚至還會對孩子發脾氣、挖苦孩子。

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這樣做其實是在嚴重傷害孩子。

綜藝節目《少年說》里,有位女孩站上了天台,她想向自己的媽媽抗議。

女孩說: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媽媽: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你會飄。

女孩:我說了,我的性格不適合激將法,你們卻總是打擊我,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差。

媽媽: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你。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

這位媽媽甚至對女兒說:你這麼差,學霸怎麼會和你做朋友?

在媽媽的眼裡,女兒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女孩在台上淚奔,閉了閉眼睛表示無奈,轉身下台。

她的好閨蜜抱著她安慰,說你也是我別人家的孩子。

原來這個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們最喜歡的學霸,在她的生活中、在她媽媽的口中,同樣不缺「別人家的孩子」。

哪怕她成績優秀,次次都名列第一名,可是她媽媽還是經常說她:「你看看你們班的那些同學,每一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一句話,就把她所有的優點都抹殺了。

在父母的眼裡,壓力就像彈簧,孩子會越挫越勇,可是很多時候並不會如他們所願。

日積月累,孩子只會養成習慣性的自我否定。

不管別人怎麼認可自己,都會認為「這不是真心的,只是客套話」。

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永遠不肯誇獎一下自己,只會去看到「別人都比我強,我再努力還是不如別人」。

適度的比較也許能催人奮進,但過度攀比帶來的卻是傷害。

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還是少一些攀比吧!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時刻關心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

但請各位家長們記住:父母不要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

孩子不應該是家長的附屬品,家長只是幫助孩子,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_NvvO2wB8g2yegNDyL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