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歷史上的「文舉三鼎足

2019-05-31     名相伊尹

我國的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始於隋,成於唐,到了宋代日趨完善,至1905年被廢止。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走上仕途的通天大道。

「文舉三鼎足」乃是對科舉考試中的文狀元、榜眼、探花的稱譽,形容三者如鼎之足,撐起科舉考試這一造才大鼎。

唐代科舉共開進士科263科,取進士近7000人,其中文狀元中除69人籍貫不詳外,餘下的155人大部分集中在河北、河南、陝西三省。

宋代取文狀元118人,其中浙江24人、河南20人、福建17人、江西11人、江蘇9人、安徽9人、四川6人,其他分散在各省。從唐宋時期的文狀元分布情況看,河南一直居第二位,但如果加上榜眼和探花的人數,則河南在此時期的科舉考試中應列全國首位,可謂「英才多出中原」。

開封在唐代為地方城市,沒有出過狀元,但在宋朝118位文狀元中,開封取得狀元的有10人,占河南狀元人數的一半,成為全國各城市之首。

開封的狀元

張去華(938~1006), 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的狀元。張去華曾任工部侍郎,為官清廉。

李肅(940~972),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狀元。只因他嗜酒成性,酣醉而死,年僅32歲。

宋准(938~989),杞縣人,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狀元,為宋庠族叔。

宋准取得狀元有一個故事。當時貢士徐士廉擊登聞鼓告狀,說宋準是因私情而中。宋太祖震怒,親召宋准於殿上複試,仍評定其為狀元。中國科舉確立殿試製度始自宋准。宋准也成為中國科舉殿試第一人。

宋准曾受令出使契丹,又做了幾年知州,後加入編寫文獻工作,主持過貢舉,也做過河北轉運使。惜51歲病逝。

張師德(978~1026),為張去華之子,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狀元。張師德中狀元後,宋真宗派他從事外交工作,後官至刑部員外郎、吏部郎中、左諫議大夫、知制誥。

宋庠(996~1066),杞縣人。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狀元,是鄉試、會試、殿試皆第一而連中三元的英才。其實他的弟弟宋祁更不得了。當年兄弟二人一同參加考試,按成績宋祁當為狀元,宋庠名列第三,但垂簾聽政的章憲太后宗法觀念嚴重,認為「不欲以弟先兄」,就把本應為狀元的宋祁降為第十名,取兄宋庠為狀元。當時人曰「一榜兩狀元」。

宋庠初為知制誥,幫助皇帝起草文書。中國文武科考之分緣自宋庠之功。寶元中期宋庠為右諫議大夫,任參知政事(副相);范仲淹變法失敗後,任樞密使;皇元年(1049年)拜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家兄弟以文學名聞天下,詩文畫俱佳。

王拱辰(1012~1085),咸平(通許)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狀元,深受仁宗喜愛,慶曆元年(1041年)為翰林學士。

王拱辰官至吏部尚書三司使,他為官55年,是北宋從政最長的狀元。

王拱辰擅長文學,所寫奏章常在宮中傳閱。歐陽修是他的連襟親戚,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繼母王氏是王拱辰的孫女。

許安世(1040~1084),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狀元。其詩文為歐陽修等文壇巨匠所看重,病逝時才44歲,蘇軾曾為之解衣助葬。

時彥(?~1107),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第一名,為吏部侍郎。任開封府尹時,時彥用鐵腕強化治安,深得東京人民的好評,後官至工部尚書,病逝於任上。時彥的詩詞水平很高,《全宋詞》中收有其所作《青門飲·寄寵人》一首。

李常寧(1037~1088),宋哲宗元三年(1088年)狀元,考中狀元時已51歲。被授鎮海軍節度判官,同年六月死於任上。

蔡薿(nǐ)(1067~1124),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狀元。蔡人品極差,中狀元後,即投身奸相蔡京,據說他還是因力捧蔡京而被錄為第一名的。不過他的文章寫得相當好,徽宗曾將他的策對頒行天下,以示嘉許。

中國科舉史上唯一的「四元」狀元

金開科舉只43次,有據可查的狀元有42人,全部分布在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四省之內,亦有少數女真族人。

孟慶獻(1130~1180),字友之,開封人,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癸未科進士第一名,赴試竟奪得鄉試、府試第一,又赴燕京參加會試,會試第一即是狀元,孟慶獻又奪得會試第一名,連中三元,名聲大噪。在海陵王增加的殿試中又奪得第一名,成為中國科舉史上唯一的「四元」狀元,名聲播於朝野,被人稱為「孟四元」。因母親病逝,他過度哀傷,50歲即病逝。

給忽必烈深夜講學布道的大師

王鶚(1190~1273),字百一,開封蘭考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甲申科進士第一名。金亡,忽必烈遣使臣禮聘王鶚,予以重用。王鶚給他講齊家治國之道,常及深夜。後專門讓其遷居大都(北京),賜宅一所。

元世祖繼位後,任命王鶚為翰林學士承旨,朝中制誥典章大多出於王鶚之手。他又直接參與編纂《太祖實錄》及遼、金二史工作。由於王鶚的努力,元當時的紀綱、典章煥然一新,朝中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元代的科舉也是因王鶚的力奏開始的。他又建立國子學來培育人才,使元繼金後在治國方略上更加成熟。至元七年(1270年),王鶚以80歲高齡辭官。元世祖每大事必遣使來問。

元代的博學大師

汴梁人陳祖仁(1314~1368),元大臣,為至正二年(1342年)左榜狀元,做過監察御史,參議中書省事。

陳祖仁以敢於直言聞名,後終任參知政事(副相),但多和宰相意見不合,乾脆罷相到翰林院做學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秋,明兵到北京城,死於亂軍之中,時年54歲。陳祖仁博學而精,凡天文、地理、律歷、術數等皆得其要,人稱大師。

明代杞縣二狀元

明代河南人僅有開封的孫賢和劉理順二人高中狀元。

孫賢(?~1478),杞縣人,明景泰五年(1454年)狀元。

孫賢高中後,授翰林院編修,參與編寫《寰宇通志》,又當會考官。後修《英宗實錄》,進為太常寺正卿兼翰林學士,掌翰林院事。

劉理順(1582~1644),杞縣人,明思宗崇禎七年(1634年)狀元。

他中狀元時已52歲,被任命為知制誥,專門起草文書,由於文筆好,頗得崇禎帝喜愛。李自成攻京,城破,他愚忠地命家人先死,後穿好朝服,自刎而死。

據有證可查的資料反映,全國共有600多名狀元,除有近百名籍貫不詳之外,以江蘇省取得的狀元最多,共77人;浙江居第二,56人;河南44人,列第三;河北39人,位第四;福建排第五,35人。

開封的榜眼

唐代有資料可查的榜眼有36位,其中河南籍人占1/6,居全國首位。唐歷史上第一位榜眼是李義琛(安陽人),他的哥哥李義琰為同榜探花。其餘的榜眼有著名詩人岑參(南陽人)、王建(光山人),還有馬異、范傳正(淅川人)及上官婉兒的父親上官儀(三門峽人)。

五代時,河南有4人中榜眼。他們是桑維翰(洛陽人)、韓熙載(南陽人)、梁國翰(鄭州人)、江文尉(開封蘭考人)。

江文尉(901~953),開封蘭考人,後家遷至福建。中進士後,在南唐做官,任過比部員外郎、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多次主持貢舉考試,去世時年僅52歲。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開封人丁度奪得辛亥科張師德榜進士第二名。開封人殿試奪得金榜前兩名,是開封歷史上值得稱譽的輝煌一年。

丁度官至工部侍郎,後改任尚書左丞(相位),組織編寫了宋科技巨書《武經總要》40卷,修訂《集韻》10卷。

趙楷,宋徽宗第三子,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殿試後原擬為第一名,徽宗怕人議論,降趙楷為榜眼。趙楷只是在宮中寫字畫畫,畫花鳥極為精緻。

馬祖常(1278~1338),蒙古族人。

他的曾祖隨元人征宋朝,定居開封,官至禮部尚書。馬祖常鄉試、會試皆為第一,殿試為第二,拜監察御史。60歲時,任禮部尚書、樞密副使。

王教(生卒年月不詳),開封祥符人,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榜眼,被授翰林編修,修《明會典》,曾3次出任會試考官。

河南籍人奪得榜眼的還有遼代趙陸(淮陽人),金代劉文龍(內鄉人),元代哈喇台(長葛人),明代劉矩(濮陽人)、馬之騏(新野人)、何瑞徵(信陽人)及清代王元振(柘城人)、祝慶藩(固始人)。

全國榜眼分布地區以浙江省為最多,63人;江蘇第二,42人;福建和江西第三,39人;河南24人,列第四;安徽15人,列第五。

開封的探花

河南人在歷代科考中有15人得過探花:唐李義琰(安陽人)、崔備(許昌人),五代李度(洛陽人),宋李九令(洛陽人)、溫仲舒、趙概(虞城人)、祖元擇(上蔡人)、韓絳(開封人)、安燾(開封人)、王陟臣(虞城人)、趙燁(開封人)、常堅(封丘人),明代邢一鳳(開封人),清代王露(柘城人)、程元章(上蔡人)。

韓絳(1012~1088),字子華,開封雍丘人,北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第三名。韓絳為開封奪得探花第一人。其父韓億,家中父子兄弟六人任過相位,是中原望族。

韓絳累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府知府。熙寧初年,被拜樞密副使,因制定三司條例有功,升至參知政事,開始了其副相的官宦生涯。

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罷相後,請韓絳代王安石相位。元豐年間,韓絳因病而亡。

安燾,北宋仁宗嘉四年(1059年)己亥科進士第三名。

後安燾被任命為三司使、戶部尚書。元豐六年(1083年)同知樞密院,擔任全國軍事機關高級領導,很好地處理了與西夏的關係。

趙燁(1138~1185),開封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考取探花,曾任江東提刑,死時47歲。

邢一鳳,開封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取探花。邢一鳳擅詩文、書法。

在中國探花排行榜上江蘇58人、浙江45人、江西36人、福建20人、河南16人。

中國自隋至清的千年科考中,以江蘇、浙江、福建、河南、江西、河北成績為佳。在城市排行榜中,狀元人數在前5位的城市是,蘇州(含吳縣)26人、開封15人、福建莆田7人,西安、杭州、吉水各為5人,山東曲阜、浙江餘姚及鄞縣(寧波)、江蘇崑山、四川閬中各為4人。榜眼人數在前5位的城市是,北京8人,福州(含閩縣)8人,泉州(含晉江)8人,蘇州(含吳縣)6人,開封、鄞縣(寧波)各5人,杭州、餘姚各4人,江西仁和、江蘇無錫、福建莆田各3人。探花人數在前5位的城市是,江蘇武進10人,杭州7人,蘇州(含吳縣)6人,無錫5人,開封、北京、江西仁和、福建莆田各4人。

開封歷史上共有15名狀元(不含兩名武狀元)、5名榜眼、4名探花。在全國城市狀元、榜眼、探花排行榜的前5名排序中,開封均入列,其綜合成績僅次於蘇州,而且位次靠前。其輝煌成績位居中國城市科考前列,這亦是開封歷史燦爛的一頁。

來源:開封網-汴梁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_IBjsmwBvvf6VcSZR5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