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萬科集團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在2019(第十八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回應了兩則有關他的傳言。
第一個傳言是說他整形了。
王石說,剛剛劉永好也問了他這個問題。「我告訴他,我說那叫塑形。」王石說,「整形和塑形什麼區別呢?整形是躺在手術台上人別人給你整。塑形是自己整自己。」
王石說,他也看到了網上關於他整下巴的傳聞。
對此,他回應道,「我就告訴你們,我沒準備整形,但是我準備整形五官的話,我整哪兒也不會整下巴,因為我的長處,我被這些女孩子看著有點意思的,這個下巴占了很主要的位置……」
王石笑稱,「你看我這個蒜頭鼻,頭髮也不多,下巴是絕對不能整的」。
另一則傳言是說他在日本給心臟安了五個支架。
「關於我到日本去做心臟手術這個傳言已經流傳十年了,基本上每年都要發作一次。
我在這兒要聲明一下,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其他已開發國家,還是在中國,我目前為止還沒有做過心臟手術,當然包括搭橋。」
對於為何提到這兩則謠傳,王石說,在網絡時代,有很多「黑」你的,企業和品牌要做好思想準備。「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準備,你感到委屈,這個時代是容不得你的。」
在做出澄清之後,王石談到了他近年來所熱衷的環保工作。他說,他明天準備赴馬德里參加聯合國世界氣候應對大會第二十五屆會議,代表100萬中國企業家發表主張。
他說,在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之後,中國在國際減排行動中「扛起了大旗」,而在這方面企業家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覺得,在如何和自然相處的關係上,如何適應自然、同環境融為一體上,中國是走在前面的,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講中國遠遠走在前面。」
在他看來,中國在退耕還林方面的投入和進展一直在世界占領先地位。
舉例來說,作為退耕還林的第一站,延安在退耕還林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短短20年的時間,從一個黃土高坡、煙塵滾滾的地方變成了一個綠色的森林城市。整個陝西成為中國的蘋果大省,在中國,6個蘋果有1個是陝西生產的,9個蘋果有1個是延安生產的。
「過去,中國人講人和自然的關係,實際上在未來,中國不僅僅可以在經濟、創新方面引領世界,在生態環保方面也應該是引領的。無論未來有什麼變化,綠色環保都是國際共同語言,是國際上的通行證。」
王石:2011年到現在一直求學
未來想去印度日本土耳其
王石在演講中表示,2011年到國外求學,一直到現在還在求學,現在在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準備明年還是在以色列,後年就要準備換國家了,有三個國家可選擇,一個是印度,一個是日本,再一個就是土耳其。
「沒想好,哪個都想去。我現在就想說現在中國機會太多,這個也想去,那個也想去,這個丟了也可惜,那個錯過機會了。我告訴你們我的方法論就是抓鬮,這樣最典型的方法你不用費什麼心思。」他說道。
王石問新希望今年賺了多少?
劉永好:請你吃豬肉大餐沒問題
12月8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2019(第十八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宣布,將再投90億建9個大型養豬場,用「新好養豬模式」再養680萬頭豬。
劉永好說,今年以來養豬行業遭遇了一定的困難,豬的存欄量減少了40%,豬價上漲甚至令10月CPI同比增長了3.8%,國家、企業和老百姓都在呼籲把豬養好,令CPI增速能有所下降。
劉永好介紹,經過幾年的努力,新希望集團推出了「新好養豬模式」。通過一種七級隔離措施,讓非洲豬瘟病毒不易進入養殖體系,同時用新風體系、智能防禦格局提高存活率。
「即使面對疫情,我們新希望的養豬體系的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同時,通過在科學育種上加大投入,使得養豬全成本下降。
在會上,萬科集團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問劉永好:「今年是不是賺大錢了?」劉永好回答:「今年還可以,效益不錯。」
當王石追問到底賺了多少時,劉永好回答說,「我們今年效益不錯,比去年同期翻的比較多。我想,請你吃飯肯定沒有問題,到川商會館吃飯,吃豬肉大餐。」
劉永好說,今年養豬確實遇到了行業很大的壓力,一是環保的原因,使得豬的養殖量有所下降;二是非洲豬瘟的原因,豬死了很多。「這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我們沒做好,我們沒有養好豬,使得豬價漲得太多了。」
但另一方面,劉永好說,這也是一個機會。「這次非洲豬瘟將會改變中國傳統的房前屋後的養殖模式,」劉永好說,新希望集團用「新好養殖模式」,用新科技、新技術、新模式來養豬,豬死的少。
「由於豬死的少了,豬肉價格漲了一倍,所以我們的效益相對好一些,我們的市值也漲了一些。」
35歲萬科:王石遠去 理想還在否?
馬雲「退休」,網際網路江湖已遠。
萬科35周年,房地產也已變天。
不知不覺間,萬科這家中國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已經35歲了。
35歲的萬科,真正做房地產的時間並沒有這麼長。最初,萬科以電器經營起家,幾年後才介入房地產。
王石曾說,他對萬科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選擇了房地產行業,這當然是順應時代的選擇。30年前,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城市化,商品房市場發軔,誰在那時進入房地產,到今天都是收穫滿滿。
王石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再進一步,為萬科定下了「住宅專業化」的路子,讓萬科在黃金時代所向披靡,拿下「老大」之位。
2008年是一個節點。那一年萬科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凈利下滑,管理層集體沒拿年終獎。痛定思痛後萬科「歸零」,重新思考公司的未來。
僅靠即售業務無法對抗市場的周期性調整,也不能撐起百年基業的夢想。轉型城市配套服務商也從那時就埋下了種子。
2012年,王石赴美遊學,郁亮走向台前,正式宣布了這一戰略轉型。這,依然是順勢而為。
7年後的今天,房地產開發業務天花板已現,開發商們在恆大夏海鈞描述的「15萬億大餅」中拼搶,萬科卻能「笑看風雲」,基本盤穩穩hold住,同時從容應對持有和運營的轉型。
今天的萬科,不能只以「開發商」視之,它的業務,已延伸到商業、租賃、物流、度假等領域。僅物流一項,就與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產生關聯:全國快遞包裹的大約一半,都出自萬科旗下的倉庫。
在資本和產權層面,縱觀萬科30多年的歷史,參與股改、上市、引入華潤、再融資、B轉H、事業合伙人、深入混改,幾乎每一步都踏准了節奏。
當萬科變得越來越大,「誰的萬科」這一問題不可避免變得尖銳。30年來,圍繞股權,王石與寧高寧、任志強、宋林、傅育寧、吳向東、姚振華、許家印等中國經濟的風雲人物均有交集,多方或明或暗,爭奪萬科大股東之位,數次險象環生,影響至今未消。
對此,王石可以說是有執念的,這緣於他個人對時代的認知。相比得「利」,他更在乎「名」,不惜放棄萬科原始股;他堅持萬科必須是混合所有制,第一大股東最好是國資、央企。
他認為這樣對萬科才最安全、最有利,也由此引發了萬科歷史上、中國資本市場歷史上最具爭議的股東與管理層、資本與人力之爭。
最終,在2017年,持續三年的「寶萬之爭」落幕,以恆大退出,深鐵入局,寶能讓位,王石退休、郁亮上位畫上了休止符。
接棒王石的郁亮總愛說,「當好農民種好地」、始終「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