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河套灌區
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揭碑儀式
在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舉行
今年9月4號,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0屆執理會上,內蒙古河套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河套灌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灌區之一,引黃灌溉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如今,河套灌區每年引入黃河水47億立方米,擔負著1000多萬畝耕地的灌溉任務。
「 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工程建設處處長郭平:目前河套灌區已形成7級的灌水排水系統,渠道總長渠溝道長6.5萬公里,水工建築18.3萬座。」
河套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河套灌區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趙志剛:而且推動咱們「天賦河套」走向世界這些都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網絡配圖
河套灌區
河套灌區引黃灌溉面積達1020萬畝,是我國最古老的超大型千萬畝灌區之一。灌區灌溉工程歷經千年得以延續至今,意味著這一灌溉工程在規劃理念、採取的措施和管理上具有可持續性,研究挖掘其科技價值和歷史經驗,對當前灌區現代化建設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網絡配圖
四次大規模水利建設
河套灌區實現三大歷史跨越
塔布渠
通濟渠
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興建了三盛公水利樞紐,開挖了輸水總乾渠,結束了黃河無壩多口引水的歷史,開創了一首制引水灌溉的新紀元。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灌區建設進入了以排水建設為主的第二個階段,先後疏通了總排乾溝,建成了紅圪卜揚水站,打通了烏梁素海至黃河的出口,開挖了各級排水溝道,使灌區排水有了出路。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灌區建設進入利用世行貸款配套建設水利設施的第三階段,完成總排乾溝擴建、總乾渠整治和八個排域315萬畝農田配套,灌區灌排骨幹工程體系基本形成。
1998年開始灌區進入了以節水為中心的第四個階段,實施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高效節水、節水增效等一批節水改造工程。
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
河套灌區實現了
從無壩引水到有壩引水、
從有灌無排到灌排配套、
從粗放灌溉到節水型社會建設
三大歷史跨越,
目前,
灌區已形成了完善的七級灌排配套體系
網絡配圖
來源:內蒙古新聞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