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嗎?要用拼音替代漢字,書法藝術差點兒斷代

2020-05-21     藝術起源

原標題: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嗎?要用拼音替代漢字,書法藝術差點兒斷代

引言:從人類的文明史上來看,一個民族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兩種情況,一是遭到侵略,走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二是文化的沒落,堪稱「亡種之虞」,漢字文化,便是一個民族最為在乎的文化之一。

在世界字體文化中,漢字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沒有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集字形、 字音、 字義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且還衍生出了絕無僅有的書法藝術,試想一下,如果漢字被廢除了,書法藝術還會存在多久?幾十幾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懂書法?

拉丁化新文字書籍

或許我們很難想像,漢字廢除之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兒,但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廢除漢字運動確實存在,在當時有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革新運動,在漢字幾千年的發展路途之中,這次運動堪稱史無前例,為此次運動「代言」的名人眾多,魯迅、劉半農、陳獨秀、譚嗣同與劉半農等人皆在其中。

漢字演變畫作

如此之多的文學家,隨便一個都能稱之為名垂千古的人物,為何要廢除漢字?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這要從近現代歷史說起,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西方的侵略加之貧窮與腐敗,很多文化人士就開始反思原因,最終他們與西方文化對比之後,把原因歸結到了漢字身上。

書法作品

漢字在這裡,可以說是最無辜的,當時的學者認為落後是由於舊文化在作祟,而舊文化之所以頑固,源於漢字,於是這場浩浩蕩蕩的運動開始了,譚嗣同直言「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劉半農更是表示「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有文化的人都這樣說了,沒文化的人自然也沒話可說,於是這場運動最終確實實現了初步的成功。

拉丁化文字課本

在1929年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正式發表,很慶幸的是,這次的初步試驗是在旅蘇的10萬工人之間,專門針對「文盲」來使用,原因也很簡單,當初人們還是在用繁體字,繁體字難學、難寫、難認是一種通病,而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也是由此而來。

「簡體字」

在1931年,這場運動來到了巔峰時期,中國新文字大會在海參崴舉行,確定了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的方針。用拼音替代漢字,看著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很快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病,比如「攻擊」二字,用拼音來寫與「公雞」二字毫無區別,而在漢字之中,這樣的同音字數不勝數,該如何區分呢?

新文字「拼音」課本

因此最終用拼音替代漢字的「廢除漢字運動」,並沒有完全的成功,但人們從這次運動中也發現,繁體字確實很難寫,於是「簡體字」應聲而起,而作為一種書法藝術的載體,簡體字可以說拯救了書法,因為簡體字的根本還是漢字,並非是拼音,因此書法藝術的根本並沒有改變。

「瘦金體」書法

而在如今,很多人其實還是認為,廢除漢字運動是廢除繁體字,其實並非如此,這裡的廢除,其實是徹徹底底地把漢字改變,完全的拉丁化,用拼音替代也只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當初廢除漢字,書法藝術多半會成為歷史,而幾千年的漢字文化也很可能面臨「看字不識」的地步,可以說當初這場運動,讓書法藝術差點兒斷代。

井上有一書法作品

其實這場廢除漢字的運動,與如今的「丑書」也有些相似,「丑書」的專業叫法是「現代書法」,最初源於日本,鼻祖是日本著名現代書法家井上有一,在國內書法界叫做「流行書風」,如今的「射書」、「亂書」與「盲書」等都屬於流行書法,目的也就是認為傳統書法失去了藝術性,想要革新。而書法在近現代歷史中,經歷了廢除漢字差點兒斷代的歷史後,如今又卷進了「丑書」的風浪之中,實在是太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ZETGNXIBiuFnsJQVkj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