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蘇聯出於其國際政治需要,對中國進行了一定的經濟援助。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便是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它也是新中國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汽車製造廠,是蘇聯援助中國工業的成功典範和蘇聯援華的標誌。它的建設歷程反映了蘇聯對我國汽車工業的援助和汽車製造技術轉移的歷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蘇聯援華的全貌。
新中國建國之初,我黨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極其落後的爛攤子。常年的戰爭和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使得當時中國生產力極度低下,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工業化後的西方國家,特別是工業基礎極其薄弱。
當時的中國,基本沒有機械製造工業,更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當時的中國,根本無法製造出大型機械、汽車、飛機、拖拉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落後的農業國家。
蘇聯援華的國際背景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蘇兩大聯盟的全面對峙局面己經形成,美國通過在政治、經濟上的大國地位,迫使許多西方國家基本斷絕了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經貿關係。作為共產黨人領導的新中國,自然也在西方國家的限制之列。
美國公開宣揚新中國是「一個『邪惡的』非法的政權」,美國決不要承認北京,也不和它做生意。當時的美國政府,禁止美國商船在中國港口停靠、貿易,要求所有接受美援的國家禁止向中國運輸物資。特別是韓戰的爆發後,美國更將中國視為比蘇聯更具威脅的敵人,採取了更為激烈的敵視政策。
隨著冷戰時期的到來,史達林不得不重新考慮蘇聯的遠東戰略計劃以及對待中國共產黨的態度。史達林意識到,一個社會主義的中國,會成為社會主義陣營在全世界範圍內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中國革命的勝利,使得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正是蘇聯迫切希望看到的。
中國需要蘇聯,蘇聯同樣需要中國。新中國在成立之初需要蘇聯經濟上的支持,鞏固新生政權;蘇聯需要中國加強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的實力。這才是蘇聯與中國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援助的根本原因。
中國和蘇聯各有所長,蘇聯援助中國的同時,也可以從中國得到大量的機器設備、鋼鐵訂單,還能得到中國的農產品和礦產資源,以償還貸款。這種以市場和原材料換取蘇聯技術和設備的合作方式,對中蘇兩國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第一汽車製造廠項目
新中國建立後,國內尚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汽車製造廠。中央任命陳云為重工業部部長,成立了機械工業籌備組,著手汽車工業的建設。
1950年初毛澤東訪問蘇聯時,對蘇聯的李哈喬夫汽車廠印象深刻,決心也要建設出一座綜合性的汽車製造廠。在與蘇聯的會談中,蘇聯答應幫助中國建設一座現代化汽車廠,並向中國提供了五億盧布的低息貸款。從此,汽車廠被列入了國家「一五計劃」中,成為蘇聯援助中國的重點項目之一。
根據雙方的協議,一汽從工廠設計到工藝設計全部由蘇聯承擔。蘇聯在廠址選擇、工廠的規劃和施工、設備和部件的供應、汽車生產技術方面給了方位的援助,先後有近200名蘇聯專家到一汽工作,為一汽的建設和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汽的選址一開始並不在長春,候選城市其實是石家莊、西安和太原。但是蘇聯專家沃認為建設一個汽車廠的前提是,候選城市每年能夠提供20萬噸鋼鐵、24000千瓦的電力和2萬立方米的木材,同時要100萬噸級的運輸能力。而當時的西安、石家莊和太原並不能滿足這些條件。最後經中蘇雙方協商,終於將一汽的廠址選擇在了東北的長春。
長春市地處東三省中心,周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工業基礎相對較好,鐵路網密布,既有利於蘇聯援助設備的運輸,又可以利用東北豐富的資源,保證汽車廠的順利生產。
1952年春,在廠址確定後,蘇聯派出了數百名專家參與到了一汽的初步設計中。中國政府很快批准了汽車製造廠的設計方案,重工業部正式給一汽項目正式命名為「六五二」項目。
協助一汽的硬體建設
一汽的設計由蘇聯汽車拖拉機設計院下屬的李哈喬夫汽車廠為主,有數千名蘇聯設計師參加設計,全部設計資料達到了750本,62697張。蘇聯專家從中國的實際需求出發,主張選擇蘇聯的吉斯150型汽車,作為中國生產汽車的原型。雖然吉斯150型在性能、加速、功率方面並不突出,但是它結構簡單、堅固耐用,故障率低,維修簡單,適合汽車工業剛起步的中國,也符合當時的中國道路實際情況。
歷史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以吉斯150型為模板設計的中國貨車,就是後來著名的解放牌貨車。
1952年8月,蘇聯第一批專家希格喬夫、布列托夫等24人到達長春,開始了對一汽的援建。希格喬夫統籌建廠的全面工作,率領其他專家向一汽傳授建廠經驗和生產技術,指導基建施工、設備安裝並進行生產準備和組織。這些專家對一汽的基礎建設施工、產品設計和培訓職工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在一汽三年建設時間裡,向中方提出了19903條書面或口頭建議,98%的建議都得到了採納。
希格喬夫是蘇聯第一任專家組長,他是蘇聯乃至世界都有名的汽車專家。一汽的老員工現在還記得,希格喬夫每天身穿一件列寧裝,親自指導一汽的工人們如何鋪設電纜的。希格喬夫經常從清晨干到下午,連中午飯都吃不上。什麼情況下應該開哪個閥、關哪個閥,都和工人們說清楚。
基列夫是蘇聯著名的動力專家。在一汽建設電站工程時,正是他解決了每天提供24萬噸供熱蒸汽的難題。基列夫根據他在史達林汽車廠熱電站工作多年的實際經驗,提出了用火車蒸汽臨時供熱以保證冬季工程繼續施工的方案,保證了施工的正常進行。
在蘇聯專家、建設者和全國人民的支援下,一汽僅用3年時間,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工業基地,形成了年綜合生產能力三萬輛的規模。
協助制定一汽的管理制度
當時的中國,缺乏大型企業的管理經驗,所以一汽的管理制度以仿照蘇聯經驗為主。
蘇聯方面委派李哈喬夫汽車廠和史達林汽車廠為中國一汽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工廠文件,這兩家汽車廠耗時兩年,為一汽量身定製了一套《生產組織設計》。
《生產組織設計》分為兩部,共160萬字。第一部分主要內容是工廠的組織機構、工作章程、職責範圍、職務說明與定員編制;第二部分是各個職能系統組織和工作方法、規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類報表。
這套《生產組織設計》是兩家汽車廠里的專家,根據汽車廠的管理經驗編寫的,是當時汽車生產和企業管理智慧的結晶,具有可操作性強、通俗易懂的特點。一汽在得到這本《生產組織設計》後,開展了為期八個月的學習貫徹活動,初步掌握了組織設計給每個部門、每個工作崗位規定的要求和內容,組建了13個基本車間、17個輔助車間、27個職能處室,制訂了主要的規章制度。
在生產上,蘇聯專家也為一汽解決了很多關鍵的技術難題。當時鍛造汽車前梁需要用到大型煤氣加熱爐,這種加熱爐需要煤氣達到1800大卡的標準,但當時我國的煤氣達不到這個標準,所以生產出來的鍛件經常出現質量問題。蘇聯專家巴賀莫夫想出了空氣、煤氣雙重預熱的辦法,把預熱器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預熱煤氣,下層預熱空氣,將經過空氣預熱器後的廢氣用來預熱煤氣,使廢熱得以二次利用,改進後的高熱煤氣的溫度達到了標準,很好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蘇聯專家還定期組織一汽職工學習技術,無論你是生產工,還是技術人人員,都被參加培訓,提升能力。僅1955年,全廠便有10000多工人參加了蘇聯專家舉辦的各種培訓。專家們通過講解汽車構造、機械製圖、金屬工藝、汽車製造工藝學等課程,提高了廣大工人和技術人員的水平,為一汽培養了一支技術和管理隊伍。
在蘇聯專家和中國工人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第一輛解放載重汽車正式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為感謝蘇聯政府和蘇聯專家學對一汽的援助,一汽將下線的第二輛解放牌汽車("000002」號)贈送給了參加開工典禮的蘇方代表團。
蘇聯援華的評價
蘇聯對華援助是當時出於意識形態影響下的社會主義陣營內部支援,與現代意義上的對外經濟援助有著一定的區別。這種援助有著很強的時代性,而且援助並非只是單純的技術設備的輸出,同時也是觀念、方式和體制的輸出。
客觀的說,蘇聯對華援助促進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奠定了中國現代技術的基礎,為新中國培訓出了一大批科技骨幹。使得中國很快便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基礎。
50年代後期,中蘇兩國政治同盟破裂,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在華專家,使中方的一些重大設計項目被迫中斷,給中國帶來了極大的損失。但這並不能否定在建國初期的歷史條件下,爭取蘇聯援助的正確性。
新生的中國,過向蘇聯的對外經濟技術引進和自身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取得了寶貴經驗。這對今天都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YiSdP3UBd8y1i3sJ-G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