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人民安危

2020-04-19     青海日報

檢查人員信息填報情況。阿生青供圖

「我做的都不算什麼,應該採訪我們的基層幹部和志願者們。」

4月中旬,當記者與青海省的全國人大代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工商聯主席阿生青聯繫採訪時,一開始她表示拒絕。而在後來的採訪中,她講述的也跟她拒絕的理由一樣,在她看來基層幹部和志願者們比她做得更好。

1月26日,正月大年初二,正在老家哈啦直溝鄉過年的阿生青從新聞報道中感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便先回到了工作崗位——高寨鎮政府,「鎮上的衛生工作歸我負責,我們又是拆遷安置區,要是管理不好會出大問題。」強烈的危機感催促著她工作的腳步。她回到自己家換了一身厚衣服,就聯繫各村的主要負責人開會商討防控方案。

第二天,他們結合縣委縣政府下發的通知,在全鎮8個村11個小區設卡,開始管控人員進出,每個點都有村幹部、黨員、志願者24小時值守。面對這個1.7萬人的管理區域,阿生青帶領幹部們首先從理順數據入手,找到工作的重點。

高寨鎮位於互助縣東南郊,蘭西高速公路、青藏鐵路橫穿該鎮,有西寧機場坐落,又有居民住地處於河湟新區。這樣關鍵而複雜的交通環境,給人員流動的防控工作帶來巨大挑戰。「我們排查後發現,全鎮從各地返青的達到900人,從湖北來的19人,他們都是防控的重點對象。」阿生青說。除此之外,鎮上的家庭賓館、餐飲企業、培訓中心等場所,也是他們防控的主要關注點。

當時,工作面臨的一個直接困難,就是缺乏防疫物資。剛到值守點的時候,大家都沒有醫用口罩,就用普通的口罩湊合,消殺物資也是臨時拼湊著用。縣委縣政府了解到這一情況,迅速調集全縣的資源分配給高寨鎮。阿生青分到的東西,她都捨不得用,看見出入的群眾沒有口罩,她總會送一個。而她自己,一個普通醫用口罩要用幾天才換,唯一的一個N95口罩,一直都留著。

「那時防控工作開始才一周,我接到通知說去平安驛火車站接一名我們村返青人員,因為物資緊張,我就和一名幹部開上我的私家車,戴著口罩去了車站,到那一看人家都是穿著防護服,有專門的接送車,我馬上就意識到了我們工作的欠缺。」阿生青當時手裡僅有的消殺用品就是一瓶酒精噴霧,當天到達的人員里沒有她們鎮的,空載而歸的路上,她都在想今後怎樣完善人員接送工作。到鎮上後,她和鎮黨委書記立即研究,並形成了相應方案:設置專車、安排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接人。

此外,她和幹部們針對人員出入的管理,想了很多辦法。從開始的進出消毒作登記,到發放通行證、限定出入的次數和時間,再到後來人員全部居家、商品不見面銷售,管控的規定越來越細緻,效果也越來越好。「大多數群眾對我們的工作很配合,但也有不理解的,疫情期間村裡有紅白事,親戚們上門來我們勸返,村民還罵我們,我們都提前做好了思想準備,絕對克制不能起衝突。」阿生青說,幹部們因此受了不少委屈,卻都堅守崗位,大家都說群眾的生命安全,比什麼都重要。

把群眾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她和每名黨員幹部及志願者的第一工作準則。全鎮40多名黨員,150多位志願者,40多天堅守一線,這樣的工作精神也感染了他們的家人和群眾。「東莊村王生成書記的家人經常給大家送飯,西莊村蔡錄林書記的妻子帶著孩子們捐款,還有各村的老百姓送物資捐款捐物,感人的事不計其數。」阿生青說著,眼眶漸漸濕潤。

記憶中,她自己在那些日子裡做的事「都不記得了」,而別人對疫情防控的奉獻卻仍然清晰。主動幫幹部們「替班」的村民,拿著壓歲錢來捐款的孩子,不計報酬的志願者們……當初那個來吵架的村民,後來幫忙最積極。

阿生青說:「這次疫情如一面鏡子,既照出了我們基層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的短板,也照出了人間真情,尤其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的真摯感情,讓我更深愛家鄉,深愛祖國!」作為人大代表,她打算參會時建言,提高基層工作者的待遇,強化大家服務群眾的熱情和能力。

作者:趙睿 來源:青海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Y5xXk3EBnkjnB-0z4lz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