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篇(三)風情萬種,西雙版納

2019-07-27     薇薇小屋201507

告別亞熱帶地區的普洱,繼續南下,便抵達雲南最南的西雙版納。由於雲南北部哀牢山、無量山的阻擋,寒冷空氣無法進入;而版納卻常年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濕氣流影響,因此形成終年溫暖潮濕、夏季高溫多雨的典型熱帶氣候。

西雙版納,歷來以神奇的熱帶雨林景觀及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聞名遐邇,成為都市人群憧憬和嚮往的旅遊勝地。其中,野象谷和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便是以典型熱帶雨林景觀為主題而建成的著名風景區。

野象谷,因野象經常出沒而得名,位於西雙版納首府景洪市以北勐養自然保護區的三岔河河谷內,距景洪市22公里,興建於1990年,總面積達370公頃,是我國首家以動物和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國家公園。野象谷內森林茂密、河谷縱橫,一派繁茂的熱帶雨林風光;密林深處則自然生長著亞洲象、野牛、獼猴等珍稀動物。

據考古發現,亞洲象曾廣泛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兩廣及貴州地區,甚至緯度更北的黃河流域;然而,隨著氣候和環境的惡化,亞洲象被迫一路南遷。時至目前,西雙版納已成為亞洲象在我國唯一一處棲息地。

野象谷通過高空觀象棧道、亞洲象博物館、亞洲象種源繁育基地等多個遊覽項目,讓遊客在不干擾野象生活的前提下安全觀察,因此,野象谷被譽為「人類與亞洲野象溝通的橋樑」。另外,野象谷目前還承擔著「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基地」、「西雙版納野生蝴蝶飼養繁殖研究基地」等多項生態保護方面的科研項目,在展示絢麗多彩雲南畫卷的同時,也為遊客上演著一堂堂生動鮮活的科普教育課。



















眾所周知,西雙版納是雲南大葉茶的主要產區,亦是我國滇藏茶馬古道的起點,自古便牽動著雲南地區商貿經濟的發展,並承擔起多民族宗教及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

位於西雙版納東部的茶馬古道風景區,至今仍完好保留著既有滄桑的歷史感,又獨具民族風情的重檐尖頂的磚石結構建築。乘坐景區入口處的馬車,穩重敦實的雲南騾馬踏著極有節奏感的「啼嗒啼嗒」,伴著叮噹作響的馬鈴兒,在陽光明媚的萬頃茶園中輕快行進。二月的西雙版納,日光強烈、空氣溫潤。植滿松柏的茶園小徑,垂下蒼翠繁茂的松果松針;潔白的茶花羞澀的張開骨朵,吐露鵝黃的花蕊;油菜花則隨風生長、已是遍地金黃。如今的滇藏茶馬古道依就是欣欣向榮、生機勃發。











作別滇藏茶馬古道,我們繼續趕路;正午時分趕到一處路邊客棧稍作停留。站在客棧紅色的屋檐下,望見屋旁樹梢上已掛滿橙色風鈴般不知名的奇妙花卉,清風陣陣,送來不絕如縷的淡淡清香;涼棚內低矮的橫樑,掛滿大小適中、肥瘦得宜的肉條,在版納乾燥的季節中逐日蠟制風乾;客棧兼營手工藝品和傣錦生意,多彩的包包紋飾和耀眼的錦緞光澤,突顯出傣族傳統衣飾的富麗優雅。






下午,我們抵達勐養鎮西端的曼景坎村。傣語中,「曼」是「寨」之意;「景」有「城」之意;「坎」則是金子的意思。「曼景坎村」,漢意即是「金城寨」。相傳在很久以前,版納境內發生過一次大災害,致使不少地區的行政長官相繼離世;召片領召集居住在宣慰街的貴族到勐養鎮定居,並給他們劃分土地,承諾為其子孫分配屬地管轄。由此,曼景坎村便成為後續各地行政長官居住的寨子。

根據傣族居住環境和生活習俗差異,漢民將當地傣族分為「水傣」、「旱傣」和「花腰傣」;「水傣」,即指居住在水邊、以漁業為生傣族的俗稱。而居住在曼景坎村的大部分居民,便是「水傣」。

在嚮導帶領下,我們進入一家村民的宅居做客,不僅欣賞了典型「水傣」住宅外部風格,更可以近距離探訪「水傣」房屋內部的神秘。「水傣」傳統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一般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圈養牲畜和倉儲之用,上層則是全家老幼起居生活之所。

位於村委會對面、村寨中心的熱鬧市集,當地居民用小型貨車售賣著當天捕撈的新鮮漁產;零星幾個攤位擺放著自家種植的少量農作物。集市入口處一家生意興隆的小吃店裡,勤勞樸實、心靈手巧的老闆娘,調和著漢族飲食和傣族偏愛的傳統味道,用熱氣騰騰的手工米線、白嫩玲瓏的現包水餃,以及親辣酸爽的餡料,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商客在此停留歇腳。









打洛口岸是位於中緬邊境的一座重要的陸路口岸,口岸前開闊的廣場中遍布以手工藝品、小商品、玉石古玩,以及旅遊紀念品為主的小型商鋪,商鋪一座緊挨一座,在口岸大樓正對面形成綿延兩公里左右、形狀狹長的口岸市場。市場中商販的叫賣聲、遊客的討價還價聲,融合交織、此起彼伏;漢語、傣語、緬甸話、英語、各地方言等花式語言混雜在一起,無比喧鬧;無時不刻都展露出中緬邊貿的繁榮景象。而五花八門漢族著裝的遊客,映襯著傣族服飾的當地居民,更彰顯出邊境地區和諧共處、其樂融融的民族風貌。




在打洛口岸附近不足五公里,坐落著一座世外桃源般靜美的村寨——號稱「中緬第一寨」的勐景來。勐景來的形成,據說已有1300多年歷史,寨中建立的100多座鎏金佛塔和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寺廟,即是勐景來作為中緬邊境歷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中心的確鑿明證。

勐景來臨河而建,水田百畝、魚塘若干,雨林繁茂、花草繽紛;村寨中,典型的傣式竹樓古樸典雅,在樹木和花草的掩映下錯落有致、若隱若現。許是受到佛教信仰久遠的教化薰陶,中國傣族和緬甸撣族不問世事、混居在此,過著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或許也正是這樣與世無爭的環境,使得勐景來世代傳承並將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當地習俗傳承下來,成為一座生動鮮活的人文與民俗博物館。

在這個瑰麗多姿的邊境村寨勐景來,灑下的不僅僅是明媚的春光,更有父母和我一路暢遊所留下的美好記憶,和鏡頭下掩飾不住的燦爛笑容。









- END -

感謝關注與支持,歡迎留言及互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XtpTO2wB8g2yegNDL2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