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隨禮,給多少才合適?

2019-12-18     豫記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台爆料:一女子與閨蜜及閨蜜前男友是同學。閨蜜前男友結婚時,兩次發出邀請,還暗示怕新娘尷尬,要其「禮到人別到」,女子念在大家都是同學,託人帶去禮金。誰知近日該女子結婚,微信通知對方時,才發現對方早已把自己拉黑……

老一代傳下來的人情世故,在年輕人眼中,仍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目前農村地區過高的隨禮金額,是人情關係異化的表現,以此來判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疏、感情濃淡。

另一方面,中國人愛面子,這是促使份子錢不斷水漲船高的重要原因。要想隨禮問題不再令人頭疼,關鍵就要看自己如何選擇。是打破傳統還是墨守陳規,是移風易俗還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麗鹿丨文

結婚酒席婆家娘家都要擺

從簡不得

老家縣城的房子要出租,趁周末回去整理爸爸的藏書字畫,在舊書櫃里,翻找到一個紅色小本本,打開來看,是20多年前我結婚時的禮單。

爸爸用毛筆在本子裡,整整齊齊地抄寫了好多我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名字後面是賀喜的禮金數額,50、100的金額居多,還有老家村子裡的親戚們,送的是兩床家織的粗布床單、兩個絲綢被面、皮箱等物品。

細心的他,還在很多名字後面,打了一個對勾,這應該是標記已經歸還過人情了的。

一頁頁翻看著爸爸記下的禮單,感受著父心慈愛的溫暖,或心酸或幸福的一幕幕往事,也在我的記憶里浮現。

我結婚時,婚禮是在先生老家舉行的。他的老家和我的老家間又隔著嵩山和伏牛山,當時路途交通十分不便,況且,我和先生工作在鄭州,同事也要招待,這麼一算,我本沒打算再回娘家舉行儀式。

但媽媽說:「那怎麼行呢?親戚們常問起你啥時候出門,按咱老家的風俗,你到婆家舉行過婚禮,三天後要回門。我和你爸早商量好了,到時一定要辦酒席,不但請老家和城裡的親戚朋友,還得通知我和你爸單位同事來參加。」

我本來還想反對一下,說些例如「新事新辦、喜事從簡」之類的話,主張一下我的新觀念,卻聽媽媽又接著說:「咱家好幾年沒有辦過能請客的大事了。趁你結婚熱熱鬧鬧辦幾桌酒席,那些常年不咋走動見面的親戚朋友,趁機聚聚,親戚之間不常走動,慢慢都會疏遠。」

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哥姐年齡比我大得多,相隔最近的姐姐,也比我大7歲。父母等待我結婚出嫁這個機會,一定等了好久,我沒有理由不配合他們。

末了,媽媽又加了一句:「這幾年,我們也隨出去了不少份子錢,正好趁你結婚,把送出去的禮收回來。」

媽媽說的這麼有道理,我只好遵從孝順。

老家的親情友愛如此熱烈。


份子錢一路水漲船高

成了一筆沉重的負擔

中國是個人情大國,講究禮尚往來,尤其是縣城,人與人之間的血緣姻親關係特別緊密,人際交往比大城市密切得多,人情味兒也格外濃郁,加上地方小,彼此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一來二往都成了老熟人。

遇上誰家結婚喪葬、生子升學、喬遷新居等紅白喜事,都要前去慶賀、隨份子送禮。

所以,圍繞每張桌子坐著的人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各種盤根錯節的關係。

這些宴席聚會,其實也成為親友同事間,聯絡感情、互通信息的一種手段和方式,為大家提供了一個交流分享的平台。

說實話,對於天生性格內向、有些社恐的我來說,挺害怕這種場面和人情世故的。這也是當年畢業時,我不願回縣城的原因之一。

在縣城裡,不但婚喪嫁娶是大事,小孩出生九天要辦酒席,叫「做九朝」,簡稱「做九」;滿月要吃滿月宴;周歲要邀請親友看娃娃抓周;小孩子長到十二歲,很多家庭也要宴請賓客,慶賀孩子順利度過了人生的「第一輪」。


我的老家豫西,有的人家裡人丁單薄,男孩兒生下來,姥姥要來送「米麵禮」,這份大禮里有一隻布項圈。

項圈用紅布縫製,約有成年人的大拇指粗細,裡面包裹著香料和棉絮,這個紅項圈,俗稱「汗圈」,不但能吸汗驅濕,夏天防止娃娃脖子裡的皮肉被汗水淹蝕後起疹子,還寓意「圈」住嬰孩,佑護他平安成長。


一些家境好點的人家,還會在汗圈上加把刻有「長命百歲」等字樣的銀鎖。無論春夏秋冬,或是洗澡睡覺,小孩脖子裡的汗圈,一刻也不能摘掉。

前些年,老家還盛行舉辦升學宴。孩子升入中學、考上大學、讀研讀博,家長都會藉機操辦一場陣容豪華、規模堪比新聞發布會的宴席。

酒店門口擺放著一人高的鮮花花籃,扯起十幾米的紅布橫幅,有的還懸掛起彩色大氣球,氣球下面飄帶上,綴滿類似「大鵬展翅」、「魚躍龍門」、「金榜題名」等吉慶祝福,盡情表達著唯恐天下不知的興奮心情。

老人壽誕更是不能不重視,客人來得越多越好,說是來客吃壽麵、吃蛋糕,能替壽星「咬災」。

辦宴席的名堂繁多,禮金的數額,也隨之水漲船高,於是有人形象地稱它為「吃高價飯」、「集資募捐辦大事」。


尤其這兩年,隨著大家漸漸富裕起來和物價飛升,份子錢從100一路漲到500、甚至上千。對於不少人家和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逐漸演變成了一筆沉重的負擔。

是喜是憂?誰也說不清,反正大家都在這種趨勢的裹挾中,隨波逐流。

因為,對於重人情、好面子的國人來說,寧可平日裡省吃儉用,該出的份子錢,一分也不能少,也不願落在別人後面。


慶賀孩子滿月

不常聯繫的同事卻包了半個月工資的紅包

其實,禮金或禮物若送得恰到好處,確有錦上添花的效果,但若過於昂貴,對受禮者一方,是無形卻沉重的心理負累。


1995年底,我分到了一套位於花園北路家屬院的小房子。

十月份搬家的時候,由於沒有什麼家當,也就沒麻煩朋友們來幫忙。

後來有個鄭州本土的同學,聽說我搬了新家,說鄭州興「燎鍋底兒」,便召集幾個要好的同學,說是要來家裡給我們慶賀喬遷新居。

於是十一月份的一天,周末早起我和先生騎車到北下街,採購了新鮮的牛羊肉和別的食材,請大家來吃涮鍋,考慮到客人都是剛走出校門的窮光蛋,電話里事先聲明,家裡啥都不缺,帶著一張嘴來即可。


有個鄭州本土同學,來的時候提了一個新電飯鍋,說燎鍋底兒不能空手來,要帶個禮物討彩頭。我們還都笑話他禮節太多。

那天圍爐舉杯的歡笑,隨著火鍋中升騰起的煙氣,驅散了初冬的寒意,暖暖的情誼,永遠留存在心底。

後來,我去別的同學家燎鍋底兒,無論是一件炊具、一束鮮花、還是一袋蔬菜水果,都謹記著不空手上門。

禮輕情意重,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東西,也不是奢求物質,而是在乎有沒有一份美好的祝福和希冀。


97年兒子出生後,除了家友相聚慶賀一下,沒有操辦宴席。兒子滿月後的一天晚上,住在一樓的同事大姐,敲開了我家六樓的屋門。

由於我倆不在一個部門,平時走動也不多,對於她的突然來訪,我有點驚訝,不知道有什麼事。


請進屋後,寒暄幾句後,她從衣兜里掏出一個紅包遞給我,說是慶賀孩子滿月。我推辭不過只好收下。她來得熱情,離開得匆匆,連杯水也沒喝,就下樓回家了。


拆開紅包,裡面裝了100元,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因為我的月工資才200。也就是說,她把相當於自己半個月的收入,都送給了我的孩子做滿月禮。


無從償還的人情債

最是沉重

收到這份重禮,我心裡著實惶恐。

退回吧,擔心自己不懂人情世故,又恐此舉傷了鄰里感情。看我糾結的樣子,媽媽讓我平時留點心,遇到她家有啥喜事,好趕快還了人家的人情。


誰知沒過多久,在樓下玩耍時,總是不見她那個比我兒子大一歲的小女兒,問別的鄰居,誰也不知道她們全家搬到哪裡去了。再向同事打聽時,卻得知她已辭職。


後來聽同事們說,她的老公是學計算機的,辦了技術移民,一家三口都去了加拿大,在我家樓下的那套住房也賣掉了。


直到今天,我還沒有聯繫上她。


轉眼過去了20多年,沒有償還的這份人情債,就成了我時時惦念的遺憾,每次想起來,就覺得欠著一筆債。生活中的金錢債務、文債都能還清,唯有這人情債,無從償還時,最是沉重。


這幾年,因為兒子在國外,我每年去他那裡時,也考慮給他的老師朋友們帶點禮物。


每次我問兒子帶什麼好,他都說不需要太花錢,因為西方人的交往禮節中,你若送人家太貴重的禮物,會讓對方感覺惶恐不安、難以輕鬆愉悅地接受。


其實,西方的這些禮儀交往規則,不正是我們的老祖先倡導的那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嘛。

話說又近年關,老話講「過年如過關」,因為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點,很多事情要在年前了結圓滿,比如各種債務、婚姻、事業等等,因此人們要度過債務關、學業關,還有人情關。

仔細想想,人這一生所要經歷和度過的,也無非就是結下新的人緣,欠下新的人情,然後再逐一去償還家人、親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曾為你付出過的那份關懷和情緣。

(圖片來源於網絡)


//////////


麗鹿:

生活在鄭州,業餘碼字,只為留住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記憶。



豫記·專注河南鄉土文化,甄選優質河南特產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記精選好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記好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XLMwG28BMH2_cNUgNJ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