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歲的菲哥,有著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的人生,這全都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徐錦江。
1
在綜藝《一路成年》中,我們認識了一對父子相處的日常。
菲哥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是給父母請安;
父親的吃飯問題,他要負責解決;
父親不會上網,他要負責解決;
外出一會兒,父親就打來視頻電話視察,已經成年每天必須早早回家。
對這些,他從未抱怨過,在徐錦江高原反應的時候,他還貼心帶老父親去醫院,節目組要求兩人排戲,父親罷工不配合,可憐的菲哥自己一個人背台詞。
網友們紛紛說要嫁給菲哥,有個菲哥這樣的孩子簡直是上輩子積了大德。
有一期節目在沙漠,家庭抽籤決定晚上住所,徐錦江家不幸被留在原地住根本沒有牆的棚子,其實節目組只是惡作劇,早已經給徐錦江家鋪好了溫馨的床鋪,徐錦江老師卻心態崩了,直言要回酒店,要退出。
他卻對菲哥要求:你留下,我走。
菲哥問,你不怕我也不行嗎?
徐老師理直氣壯回答,我不行,但你必須行。
之後就留下菲哥獨自離開,菲哥一個人躺在茫茫沙漠的一個小木棚里,雖然還笑著,但眼睛裡已經有閃爍的星光。
他那時候對著鏡頭無奈地說,我爸爸和我心目中父親的形象不太一樣,我一直以為父親應該是朱自清《背影》里那樣一個形象,但這世界沒有公平,我生下來,他就是我爸。
這話聽著格外心酸。
菲哥是愛爸爸的,但是累也是真的。
我也是喜愛這對父子的,但對徐老師所說的「我不行,但你必須行」無法苟同。
在我看來,中國父母最缺的,就是承認自己孩子無能的勇氣。
他們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畢竟一個新生命代表著希望,自己孩子的成功,某方面也意味著是父母的成功,可真正偉大的父母,是敢於承認自己孩子無能的父母。
節目中,徐老師忍受不了高原「惡劣」的環境和節目組「奇葩」的規則,所以對著鏡頭說「人和人不一樣的,有些事我適合做,有些事我不適合做。」
這話簡直是真理,可換成了菲哥,憑什麼菲哥就必須不管適不適合,必須能夠做到呢?
徐錦江老師最經常的口頭禪恐怕就是「我不行」,和「菲哥比我強」。
似乎父母們總認為孩子比自己強才是理所當然的。
可事實上,並非每個孩子都能比父母強。
有太多孩子,他們一輩子,也沒能超越父母,從而被父母定義為了「失敗品」。
2
在動漫《火影忍者》中,有個女孩叫做日向雛田,她是忍者村裡有名的大家族日向家族的長女,所以從小她就被嚴格對待,要求必須強大。
可她身體柔弱,天賦一般,處處不如妹妹,所以在家族裡,是被排斥的那個人,久而久之,她把自己定義為弱者,性格害羞內向,平時也不敢和別人交流。
忍者的晉升道路是從忍者學校畢業之後,成為下忍,然後考取中忍,最後成為上忍。
考試極為嚴苛,上忍必是極有天賦者又極勤奮者才能達成。
為了讓父親滿意,她拚命努力,多少次修煉到昏死過去,多少次被打倒在地還是不肯認輸,可是當別人都成了上忍的時候,雛田還是停留在中忍。
後來她成了一名忍者醫生,在戰場上用自己的能力救了很多瀕死的忍者,同樣發揮了自己的價值。
長女或許有著繼承大統的使命,但她同樣有說不的資格。
3
鄭爽不喜歡娛樂圈,這是眾所周知的,雖然她年少成名、外貌出眾還不缺錢,可好像一直都活得不快樂。
她曾直言自己的夢想是回鄉下過那種與世無爭的日子,既然如此,為什麼她會進入娛樂圈呢?
原來是因為,她的媽媽從小就有個演員夢,而鄭爽進入娛樂圈是為了完成媽媽的夢想。
曾經有個主持人採訪鄭爽的媽媽,問她假如回到18歲想做什麼,她毫不猶豫的回答做演員,還補充解釋道,培養鄭爽就是為了圓自己的演員夢,為此對鄭爽從小進行軍事化管理。
現在,鄭爽是紅了,可她也是真的不快樂。
很多父母都和鄭爽媽媽一樣,自己沒完成的夢,就加到孩子身上:
自己沒能成為鋼琴家,但孩子必須成為鋼琴家;
自己從小不會打扮不會穿衣服,但孩子必須會收拾自己;
自己很懶什麼都不想學,但孩子必須上名牌大學;
自己婚姻不幸過得很慘,但孩子必須婚姻幸福美滿……
孩子還小,所以他們不懂問一句「憑什麼」,但做父母的是否想過,你們憑什麼?
把父母的夢想加給孩子,這未免太過沉重了吧,父母們終其一生都未曾完成的夢,為何還要剝奪孩子的一生去完成呢?
4
我的鄰居是一對高材生父母,兩人是本地一所985、211大學的教授,可生出來的孩子偏偏不擅長學習。
從小在班級里,成績就屬於一般水準,等上到初中的時候,成績已經可以排到倒數。
為此,他母親沒少抽孩子。
我經常能聽到母親在家裡歇斯底里打罵孩子,一邊哭一邊打,還一邊質問為什麼學不好,而父親則在一旁唉聲嘆氣,時間久了,孩子養成了愛撒謊的習慣。
成績不好從來不告訴家裡,作業永遠都是已經完成了,反正為了不被打,孩子在父母面前總是表現出一副十分優秀的樣子。
可這種謊話又能瞞多久,每次謊言被戳穿時,換來的又是一頓毒打。
初中畢業後,孩子沒能考上我們當地的高中,無奈之下,兩人送孩子去了職業高中。
沒想到不擅長學習的孩子,在職高卻如魚得水,成績在學校里一直名列前茅,畢業直接分配進了一家公司做技工,在同齡人還在苦逼地考大學的時候,這孩子已經月入上萬。
如今,這孩子開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上百萬。
不知道他的父母,看到他如今的成就,會不會後悔當年,不該為了那點分數而痛打孩子。
不是所有的高材生,都能生出考名牌大學的孩子。
「你應該行」「你必須行」,這是中國父母給孩子最沉重的枷鎖。
真的愛孩子,是送他去適合他的地方;
真的愛孩子,是無論他優秀或者不優秀,都一樣無條件接受他;
真的愛孩子,是就算他的夢和你的不一樣,你也依然願意放手讓他去追。
有多少父母,又能真的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