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分組審議高等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時,委員蔡昉建議,「立即糾正大學發展中的一個錯誤導向,取消對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髮表論文的規定,這是一個不恰當的規定」。
當下高校關於論文都有哪些要求?蔡昉表示,「現在不僅博士生畢業要發表多少文章,碩士研究生也有規定,相當多的學校對本科生也有規定,甚至有的大學一年級就開始要求發表論文,這是真實的,我直接遇到的問題,我覺得問題很大。」
在蔡昉作出這番表示之前,坊間已經討論過本科畢業論文是否應該取消的問題。支持取消的一方認為,本科生基本沒有機會和應有功底去做研究,所以寫出來的論文沒有什麼意義,寫論文儼然成為了形式,而在反對取消的一方看來,撰寫本科論文是一種基礎性的學術訓練,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且從學校這一方面來看,它還是一種重要的考核方式。
是否需要取消至今沒有定論,而尷尬則並未消除。調查顯示,超過90%的本科生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能完成畢業論文,有的甚至只用不到10天。不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大學生論文普遍注水已經是一個客觀事實。
現在,蔡昉委員透露,「相當多的學校對本科生也有規定,甚至有的大學一年級就開始要求發表論文」,意味著當下高校對學生論文的要求更進了一步。一般來說,要求高是好事,但假若大學生論文普遍注水這樣的事實一時難以改變,又逼著大學生都去發表論文,這麼高的要求會不會淪為新的形式主義,成為製造學術泡沫的推手?在本次審議中,有委員對此就表示了擔憂,「中國的論文發表總量已經是世界前茅了,這裡到底有多少是偽發表和假刊的東西?」
從已開發國家一流大學的實踐來看,多數大學對本科生都沒有撰寫畢業論文的要求。完成規定課程的學習,獲得足夠的學分即意味著通過考核,可以順利畢業。論文居然不重要,那麼靠什麼來保障培養質量?國際一流大學的經驗是對每一門課嚴格要求,學校對學生實行嚴格的過程管理和評價。
寫論文是一種學術訓練,所以不一定非要論文從大學生中退隱,但降低論文在學生考核中的權重當屬必要。看一個學生是否合格乃至優秀,重點是考察其平日的積累,而不應放在一篇可能臨時抱佛腳湊出來的論文上。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了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文件中提到,加強考試管理,嚴肅考試紀律,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所謂「清考」,是指大學一門課程結業時,若期末考試沒有通過,然後參加補考也沒有通過,但學校又不允許重修,或重修考試仍然沒有通過,於是就在畢業前再給學生一次考試機會。正因為有清考保底,所以不少學生平時根本不學習,一心巴望最後參加清考拿到畢業證。
大學生不重視平時的學習和積累,把寶押在論文和清考上,這和做生意的一錘子買賣有什麼區別?
從教育部「嚴進嚴出」的表態觀察,此後高校強化對學生的過程管理和評價已是大勢所趨。這顯然是一個正確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