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2%的城市在收縮意味著什麼?

2019-07-16     eBOND
4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發布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首次提到了「收縮型城市」的說法。發改委指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文件出台以後,業界對收縮型城市進行了諸多解讀,其中大多引用了同一組數據:2007年至2016年,我國660個城市中,總計80個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占比高達12.1%。

「收縮型城市」構成了我國城鎮化70年中顛覆人們普遍認知的一種現象,在很多人印象中,當今城市之間都在爭相發展,城市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的,怎麼還「萎縮」了呢?

也有人就此陷入恐慌,認為人口多才是城市發展的正道,城市收縮就是要衰敗了。

「收縮型城市」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是要放任「收縮型城市」規模縮小,還是主動出擊讓其繼續擴張?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這顛覆了很多人的普遍感知,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了城市的擴張、經濟的增長,現在城市竟然開始慢慢「凋零」了。

1. 中國到底什麼樣的城市在收縮?

怎樣才算收縮型城市,目前官方並沒有明確標準,比如連續收縮幾年、收縮多少人。但從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大致能有所了解。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吳康利用2007年至2016年十年的數據,從660個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的樣本城市中,識別出了80個(地級市24個,縣級市56個)「收縮型城市」,占比12.1%,這些城市2016年人口數據少於2007年,且連續三個自然年人口增長為負。

圖 1:吳康利2007至2016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發現的收縮城市地圖

這些城市為何收縮了呢?

2. 人類城市進化史,同樣是一部城市收縮史

儘管發改委近期才提出了「收縮型城市」的概念,但城市收縮卻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而是一直跟城市進化相伴相生。可以說,人類城市進化史,同樣是一部城市擴張和收縮交替的歷史。

美國經濟中的資源也不斷從工業製造業領域向服務業轉移,到現在這種轉移還沒有逆轉之勢,甚至製造業頻頻出現因缺乏資金而「失血」。底特律、匹茲堡和芝加哥等傳統工業中心城市陷入收縮。

以底特律為例,上世紀0年代,巔峰時期的底特律人口可是達到了185萬。全世界的人們慕名來到這個汽車城,讚嘆人類勞動力與技術的結合。但到今天,人口已不足70萬,曾經的汽車城將製造業向郊區、小鎮轉移後,又逐漸向加拿大、墨西哥和海外更遙遠的地方轉移,「人氣」也跟著帶走了。

圖2:底特律

不久之後,美國收縮城市的勢頭就超過了歐洲諸工業國,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間,其大型收縮城市增加到38個。

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等國都認為「去工業化」是產業發展中一種很高級的行為,畢竟能坐享服務業帶來的巨大收益,不用起早貪黑地生產產品。很多國家把美國作為樣板來模仿,比如日本,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開啟了「去工業化」進程,使得其產業空心化不斷加劇;甚至沒實現現代化的巴西、哥倫比亞等發展中國家,也忙著丟掉工業化,導致其工業競爭力不斷下降,經濟發展也被拖累了。

除了「去工業化」,20世紀全球城市收縮的另一把殺手鐧是「逆城市化」。

進入20世紀,很多城市之前的無序擴張造成的「城市病」(指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口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秩序混亂等問題)讓城居環境越來越差,「髒亂差」的程度超乎想像。

於是,收縮城市在歐美已開發國家被視為緩解「城市病」的良策,各國政府都在積極推動。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對城市空間進行合理規劃的同時,把一部分人遷到城市郊區及周邊衛星城,使大城市城區人口大幅縮減。英國的「新城市運動」,美國「羅斯福新政」中促進郊區發展的政策,蘇聯「消滅城鄉差別」的都市分散化政策等,都在短期內促進了城市的收縮。

這兩股主要力量,混雜著老齡化、資源枯竭、社會體制變化、局部戰爭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城市收縮迅速在全球蔓延。據《收縮的城市》一書統計,1990年,全球有大約1/6的城市在收縮,其中的70%位於歐美工業國。

2000年至2012年的數據顯示,全球有20%的城市屬於收縮城市(從下圖可以看出哪些國家收縮比較多,收縮城市越多,在分布圖上看這個國家越大)。收縮城市數量最多的是美國,第二是德國,然後是法國、英國,中國排第五。

3. 重新繁榮起來的城市做對了什麼?

人類城市收縮的歷史如此漫長,有的城市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里,有的卻通過成功轉型得到了重生。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城市收縮了並不總是一件壞事,可能意味著一個城市新的開始。

自從歐盟東擴之後,保加利亞就有不少人移民去了歐洲的富國,一些製造業城市隨即出現了萎縮。但當你問當地居民的感受時,他們大多數都認為,也沒什麼,很多沒有離開的保加利亞人做起了旅遊,生活也變好了。

這其實很符合經濟學理論的推斷,要素(特別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能夠帶來國家或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收斂」,即「收縮」和「集聚」會走向平衡。只要一個國家存在人口的自由流動,就一定有一些地方存在人口流出現象,這本質上是勞動力資源在一個國家內部優化配置的過程。

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放任城市收縮,而是要積極應對城市收縮,尋找新的發展思路,把對量的追求轉化為質的提升。

縱觀全球城市發展,轉型特別成功的例子並不多。歸結起來,世界各國面對城市收縮,做法無非有三種:收縮城市、投資拉動和升級拉動。

4. 中國的收縮城市應該怎麼辦?

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特點,城市發展本身就具有路徑依賴性和慣性,非常微妙,內外部因素交疊在一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成功的城市能總結出一萬條成功的理由,但如果只是照搬,未見得一定能成功。但城市要想把量的縮減轉化為質的提升,必須找准自己的定位。

中西部偏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收縮城市需要認識到,專業地發展農業、旅遊業和資源產業,同樣可以致富。

雖然世界上富裕的國家基本上都要經過工業化的過程,但是對於一國內部的不同地區而言就不一定是這樣了,因為不同地區可以有經濟上的分工。

我們以美國為例,美國中部很多州其實主要依靠三種資源:玉米,黃石公園和大峽谷,銅礦,分別對應農業、旅遊業、資源產業,分別依賴的核心投入品為土地、自然風光和礦產,這三樣東西都不具有流動性。對於不能動的資源,要讓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富起來怎麼辦?減少人,人均GDP也就提高了。事實也正是如此,美國中部很多人到東西部海岸地區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中部很多州雖然人煙稀少,但通過合理規劃,生活在這裡的人反而很富有。

中國中西部很多地區風景優美、資源豐富,除了服務於當地需求的工業,很多收縮城市難以發展起其他工業。如果盲目進行發展,招來的可能只有污染企業,反而破壞了環境,不如依靠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來發展。像新疆、寧夏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以當地地貌和人文環境為條件的影視城,貴州則在近幾年搞起了大數據產業。

當然,這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幫助,比如積極向社會推廣「生態產品」。中國經濟大發展增強了提供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能力,但是提供生態產品特別是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是下降的,必須讓生態產品變得有價,跟工業品、農產品和服務產品一樣,才能讓中西部很多城市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就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中央財政2018年一共拿出721億元,用於對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給予生態補償,平均一個縣大概1億多,實際上是中央財政代表13億人民向生態地區購買生態產品。

美國紐約90%的用水都來自於西北部的卡茨基爾—德拉瓦流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紐約每年向集水區交4000多萬美元,用於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修建污水處理廠等,這就保障了紐約的清潔用水問題。如果紐約不花這個錢,就要花60億美元來建凈水廠,這實際上是地區之間生態價值的交換。

一創固收研究結語:收縮型城市其實是人口向大城市群集聚現象的另一面,實質上是勞動力在趨利動機的刺激下,由勞動力報酬低的地區向勞動力報酬高的地區轉移,是資源的市場化配置,也有利於整個經濟體效率的提升。因此,沒有必要對收縮型城市太過恐慌。作為收縮型城市的替代發展方向,也許獨特的旅遊業、現代農業、資源產業是非常不錯的出路。總之,在市場的配置作用下,每個地區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相反,一廂情願地行政干預,企圖阻止勞動力的市場化轉移,違背各地區資源稟賦,機械般地追求地區發展平衡,往往好心辦壞事。」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創作不易,求個關注!關注eBOND君,訂閱更多優質原創推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N7CmwBmyVoG_1ZH9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