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的戀愛危機:明明相愛,卻總把彼此推開

2019-07-02   書單


在感情中,你更願意自己是相對獨立的一方,還是相對依賴的一方?

也許很多人會選擇前者。

因為獨立意味著掌控、自由、話語權。而依賴,總有一種弱者把命運交給別人做主的感覺。

沒錯,獨立是挺好,但我們對依賴,也肯定存在著誤解。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書,叫《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




可以說,這是一本引導伴侶感受需求和愛,靠近彼此的親密指南。

它的作者,美國心理學教授羅伯特·F·伯恩斯坦認為:很多時候沒能獲得滿意的情感關係,不是因為我們不夠獨立,而是因為我們沒學會如何依賴。會依賴的人,才能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與愛。




親密關係中,你會過分獨立嗎?


朋友佳佳最近在感情中很不順,原因是男友覺得她太獨立,太要強了。

前幾天,她出差回到北京時,已是凌晨1點,但她沒有提前告訴男友讓他來接,而是選擇一個人拖著行李箱和疲憊的身軀默默打車回家。

男友第二天才知道她回來了,有點生氣:「那麼晚回來,為什麼不告訴我?」

「我不想麻煩你啊。」

「可是都那麼晚了,多危險啊。」

「如果沒有你,我一個人不也是這麼回來麼。」

這句話徹底激怒了男友,讓他覺得自己在這段感情中不被需要。




雖然佳佳和男友合租在一個空間裡,但他們的關係卻更像是室友。換燈泡,換桶裝水,佳佳都選擇自己干,連男友點分外賣她都要AA將另一半錢轉帳給他。在男友看來,他和佳佳之間隔得很遠,遠沒有達到親密的狀態。

工作中的佳佳也同樣獨立,客戶的案子、老闆的要求,她都習慣於靠自己解決問題。因為很少尋求幫助,她不僅和同事關係一般,工作能力也久久沒得到提升。

伯恩斯坦在《關係》中寫道:不會依賴別人的人對「依賴」這件事是心懷恐懼的,他們乍看之下可能很強大、自信、甚至是很成功的,但在內心他們其實脆弱不安,雖然害怕,卻又隱隱渴望著親密。

佳佳就是如此,在她強大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脆弱的心:

她害怕自己讓男友來接她,會遭到拒絕;讓男友點外賣,他會覺得自己在金錢上虧欠了他;讓同事做事情,擔心別人做不好,還不如自己解決。




但是,她越是強大,卻越是孤獨,人際關係和感情狀態也就越差。慢慢地,她不知該如何向別人提出要求,也不知怎麼處理親密關係。

有時候,一個人故意不讓愛走進自己的生活,不是因為害怕的愛,而是害怕失去愛。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佳佳希望她就是她,男友就是男友。對她而言,似乎只有避免你來我往的付出,才能獲得最大的自由和獨立。

這也正是伯恩斯坦所擔心的:因為過分獨立者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深刻的聯結和長久的關係。

每次佳佳在工作中遇到問題,都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很久,她寧可自己難過、也不願告訴男友尋求安慰。所以,長此以往,男友便會覺得他們的關係像是隔了一堵牆,到了一個點就很難再前進了。




佳佳的這種狀態,在《關係》一書中被稱為障礙性疏離。

這類人往往會迴避與他人身體上和情感上的親密,他們的關係劇本為「我只能靠自己」,他們認為永遠不會有人願意幫助自己,要生存就必須獨立。

當然,還有一種人完全相反,那就是在親密關係中消極的過度依賴者。

這類人通過依附他人,來逃避生活的挑戰,他們總是致力於和他人保持聯繫,即使在面對他人的輕視和傷害時,也很難放棄依賴。

因為她們認為「我一個人不行,沒有其他人,我就無法生存」。


是什麼導致

我們無法擁有真正的親密關係


伯恩斯坦認為:過度依賴和過分獨立,都會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適得其反。如果我們不能真正了解自己,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親密。

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往往有三個特徵:開放和真誠,關心和體貼,安全感和信任。

而對於過度依賴或過分獨立的人,他們在親密關係里,要麼是想在對方身上索取更多愛,自己儘量少付出;要麼是將自己層層包裹,和伴侶保持距離。

然而,不管是過度依賴還是過分獨立,他們都無法擁有真正的親密關係。

伯恩斯坦認為,對於過度依賴者,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被父母過度保護和溺愛,長大後把這種期待轉移到了伴侶身上。




朋友阿玉是家裡的獨苗,父母老來得女,全家人都對她呵護備至。

小時候,爺爺奶奶替她寫作業,父母省吃儉用,她要買什麼就給她買。

並不缺愛的她,似乎是能夠獲得一份美好愛情的。

可結果卻是,從小有求必應的阿玉,長大後卻經歷了一段又一段失敗的戀情。

因為她總是期望著男友像父母那樣愛自己,對自己有求必應。以前她要求父母買新出的手機,後來她要求男友買新出的高檔手袋和護膚品。

在關係中,她更像一個索取者,而對方會發現自己在充當家長的角色,很難不抽身退出。




而對於過度獨立者,則往往有一個被父母忽視的童年。

比如前文提到的佳佳。

從小父母就對她非常冷淡和疏離。有次她發高燒40°,打電話給正在打麻將的媽媽,媽媽卻說:「反正燒不死,你吃點藥睡一覺就好了。」

後來無意間聽到媽媽和姥姥的電話,才知道原來媽媽對她冷淡,是因為她不是一個男孩子,害媽媽在婆家沒有地位,分不到錢。從那刻起,佳佳就學會了自我封閉,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也不值得被愛。

這種自我保護機制直至成年都未解除。她在潛意識裡覺得,別人是不可靠的,萬事要靠自己。因為在自己最需要依賴和幫助時,媽媽親手推開了她。




伯恩斯坦在《關係》中說:孩子在3歲以前,需要完成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一是與父母的情感聯結;二是從心理上認識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

而那些沒能形成情感聯結的孩子,長大後從不敢輕易對別人坦誠、更不敢依賴別人。越是逃離,內心的悲傷和孤獨就會越多。

這導致他們即使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也強迫自己獨立。有些人甚至會在感情中要求另一半也要獨立。

因為他們覺得,成年人就該全面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該對外人有一絲流露。

伯恩斯坦說,這種情況下的獨立,只會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空洞,像個永遠填不滿的缺口。


親密關係中

為什麼依賴比獨立更重要?


生活中我們也許會發現,在過度依賴和過分獨立之間,我們需要找一個中間地帶,我們既可以依賴他人,也不會失去自我,也就伯恩斯坦所說的——適度依賴。

它是這樣一種能力,能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那些在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中獲得幸福的,往往是會依賴的人。他們知道,與這個世界聯結,與親密的人聯結,不會受到傷害,反而會獲得更多力量。




書單君結合《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想給大家兩點處理親密關係的建議:

首先,試著放下心中的戒備,在條件合適時,學著去依賴。

依賴的好處,是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喘氣的機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原來是值得被愛的。

佳佳在明白自己為什麼不肯依賴男友的原因後,試著做出了改變。

她會在加班後打電話告訴男友:今天你來接我下班吧,再幫我買一份蛋撻和薯條。

主動了幾次之後,她發現和男友之間的感情變得更加緊密了,因為男友感受到在關係中自己是被需要的,知道了佳佳只是不會表達愛。

佳佳也明白了,自己可以和男友提需求,不用懼怕對方會拒絕,因為她值得被人愛。




第二條建議是,不要怕對方麻煩或者嫌自己多事,一定要向伴侶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要,哪怕是暴露自己的脆弱和不堪。

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是在相互麻煩中提升的。

比如,你可以對伴侶說:我覺得我們這段時間沒有出去玩,為了增加親密,我想和你去一次短途旅行。

你也可以告訴伴侶:我最近工作上遇到了瓶頸,很難受。我特別需要你的安慰和陪伴。

當你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告訴對方時,他在接到反饋後會對你做出回應。比如張開雙臂擁抱你,告訴你:不管如何,自己都會支持陪伴你走下去。

在你們彼此不斷表達內心真實想法時,感情也會越來越深。

這也正是適度依賴的好處,它能打開你們彼此的心扉,去處理感情中的隔閡,也能讓你在感情中更加認清自己,增加你和伴侶之間的親密。




其實,愛情是雙向流動的,我愛你是因為我需要你。彼此之間你來我往,關係才會更加融洽。

伴侶不僅僅只是一個合作夥伴,也是你的朋友、愛人和情人。人格獨立讓我們互相吸引,但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向親密。

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鄧恩有一句詩: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是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我想,親密關係也是如此。

每次心與心的碰撞,都是感情深處的一次聯結。

當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你並非一人獨處,有人愛著你,你也值得被愛時,還有什麼會比這更幸福?




主筆 | 小九 編輯 | 黑羊

圖源 |《嫉妒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