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公眾認識的提高,大家對於心肌梗死早已不再陌生。心前區疼痛、急救、硝酸甘油、溶栓、支架……這些心梗「周邊產品」,對於非醫學背景的大眾,也變得耳熟能詳。但心梗就像一個故事一樣,也有它經常發生的背景,比如老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險因素。但如果把心肌梗死和18歲男孩放在一起,這個故事就會顯得特別生硬和彆扭。可人生如故事,故事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越是彆扭的故事,越真實。18歲男孩的心肌梗死,背後到底有著什麼特殊的原因?
作者:何金山
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18歲男孩來到急診,主要表現為突然出現的胸痛,位於心前區,活動時加重,持續不能緩解,無反酸、燒心等不適,無發熱,和呼吸無關。胸痛的原因太多了,肌肉骨骼疾病、帶狀皰疹、氣胸、肺炎、肺栓塞、冠心病甚至食道痙攣,都可以胸痛。然而對於一個18歲的孩子,有些疾病的可能性,就要降低,比如冠心病。
但這樣的想法只持續了幾分鐘,因為患者的心電圖清楚地顯示,V1-V4導聯ST段抬高(圖1),似乎在和所有人較真「怎麼的,老子就是心肌梗死」。再NB的機率也抵不過活生生的ST段抬高啊,於是只能乖乖地給患者安排冠脈造影,讓人意外的是,「勉強的冠脈造影」提示前降支閉塞(圖2)。什麼鬼?真的18歲得了心肌梗死!
圖1 患者心電圖表現為典型的V1-V4導聯ST段抬高
圖2 冠脈造影提示多發瘤樣擴張,前降支近端閉塞
仔細去看患者冠脈造影的結果,除了前降支的閉塞外,還存在著多發的瘤樣擴張。畢竟是18歲的心肌梗死,必然有其特殊原因,於是重新仔細採集患者的病史:有沒有經常熬夜?有沒有高血壓?有沒有糖尿病?有沒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答案統統是否定的。
多發的瘤樣擴張,有沒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關節不疼,手腳不腫,沒有皮疹,也不脫髮,自身抗體相關的檢查也都是陰性的。難道患者的心肌梗死,只能怪罪到他的壞運氣上?在問到既往病史的時候,患者說自己小時候曾經得過川崎病,當時全身出現了皮疹,還輸了丙種球蛋白。這時,我們才接近了心梗背後的真相。
川崎病又叫做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先報道,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男多於女,成人及3個月以下小兒少見。
臨床表現可有發熱、皮疹、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瀰漫充血、楊梅舌、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圖3)。
圖3 川崎病的典型體徵
雖然本病最顯眼的體徵在於皮膚、粘膜和淋巴結,但其最大的危害來自於「看不見」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系統併發症、休克、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徵等。尤其是心血管併發症,未經治療的患兒發生率達20%~25%,而在心血管併發症中,冠脈瘤樣擴張就是常見的一種。瘤樣擴張的冠脈,在內皮損傷、血流緩慢等因素作用下,極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脫落流向遠端,阻塞冠脈,造成心肌梗死。
18歲的心肌梗死,其實早在數年以前就已經埋下了禍根。那時的疾病,只是換了一副面具,脫離了兒科醫生,又呈現在了心內科醫生的面前!
參考文獻:
[1] Son MBF, Newburger JW. Kawasaki Disease. Pediatr Rev. 2018; 39(2): 78-90.
[2] McCrindle BW, Rowley AH, Newburger JW, et 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7; 135(17): e927-e999.
[3] Satou GM, Giamelli J, Gewitz MH. Kawasaki diseas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long-term implications. Cardiol Rev. 2007; 15(4): 163-169.
[4] Wood L, Tulloh R. Kawasaki diseas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cardiac sequelae. 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 2007; 5(3): 553-561.
[5] Newburger JW, Takahashi M, Burns JC, et al.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syndrome with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N Engl J Med. 1986; 315(6): 341-347.
[6] Kawamura Y, Kanai T, Takeshita S, Nonoyama S. Use of the 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 ulinastatin for acute Kawasaki disease. Nihon Rinsho. 2014; 72(9): 1650-1653.
[7] Kawasaki T. Acute febrile mucocutaneous syndrome with lymphoid involvement with specific desquamation of the fingers and toes in children. Arerugi. 1967; 16(3): 178-22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gOTC24BMH2_cNUg0B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