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魯作品
石魯:學畫錄之生活章
生活是畫的源泉。畫無生活若加工無原料。生活枯竭,畫必凋敗。
生活為寬廣複雜變動不息之海洋。然流有主從,主流為時代之脈搏,泛舟當隨主流。然主從非截然割裂,主中有從,從中有主,善識水徑者當明其聯繫也。
為畫而生活則畫死,為生活而畫則畫活。當有生活而求畫,不當欲畫而討生活。
直接參加生活,始能將生活移入內心。間接旁觀生活,只可將生活陳列於畫面。
石魯作品
飽餐生活當貪而無厭,咀嚼生活當細而不煩。
觀物當面面觀、變動觀、上下觀、遠近觀、四時觀、表里觀。無所不觀,無微不至,必熟才能活。
生活之主體為人。觀察體會人以類萬物之情。觀物細才深,觀物廣才遠。若蜂之采百花而釀蜜,蠶之食桑葉而吐絲也。
觀察生活洞悉物理,既要冷觀、靜觀,更要熱觀、動觀。要直觀,亦要默觀。
凡物之形質動靜神情姿態,若不能活現於心中,則不足以言畫。
石魯作品
畫者觀生活如賞畫,才能使觀畫者如賞生活。人不留心者,畫者當留心,人不為可觀者,畫者當觀之,然後才能以畫喚起人心。
畫者觀物當百看不厭,方使人觀畫一見鍾情。刻意求生活,生活則不活,以情求生活,生活即活,是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也。
生活事物有大有小、有主有從、有正有反、有偏有側、有平有奇、有里有外,畫者所受求全,所識方真,所畫方精。
石魯作品
畫蒙生活為營養,生活藉畫以顯精神。畫者當吃進生活爾後吐出藝術,若牛吃草而產乳也。從生活到藝術自有一番內功,非以模擬為能,如實為真。蓋如實之實小實也,模仿之能小能也,而藝術之為藝術,乃在大真大實、至情至感上分高下、深淺、邪正矣。
畫者體驗生活如淘沙金,若非斗金過眼不視,則生活之金不知流逝多少。生活之美無窮,具慧眼者自能於沙中別金。
生活之礦藏在人民心中,而勘察開採之術無它,惟在將心比心也。
石魯作品
生活非千里以外去尋,亦非黃道吉日才有,畫者若眼時時向下,即無時無處不在生活中矣。
畫者眼中無處不有天地。以小觀大,以深量寬,以細衡整,如此則所養擴充矣。行萬里路與落十年戶當俱有,浮萍生涯,豈能放出生活之花。
置身於生活鬥爭之外者,藝術之智慧與靈感不會降臨在冰冷之頭上。
生活不僅供養藝術之原料,是創作之源泉,思想之燃料,更當是陶冶我之熔爐。畫者不經過生活之錘鍊,豈能去錘鍊藝術。
石魯作品
石魯(1919-1982)原名馮亞珩。四川省仁壽縣人。1938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投奔延安,開始以畫筆為宣傳工具獻身革命,因慕石濤和魯迅,易名石魯。曾任西北美協副主席、《西北畫報》社社長、中國美協第一屆理事、第二、三屆常務理事、中國美協陝西分會主席、中國書協陝西分會主席。
石魯是20世紀中國書畫領域的革新家。他早年學習中國傳統繪畫,進入創作期以後,藝術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40年代和50年代,以比較寫實的通俗人物故事畫宣傳社會革命,代表作有木刻版畫《打倒封建》和彩墨畫《長城內外》。第二階段60年代,一方面以敘事、抒情、象徵手法結合的巨幅歷史畫《轉戰陝北》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以《南泥灣途中》等一批新山水畫成為「長安畫派」最有影響力的畫家。第三階段70年代,他以花木大寫意為主,創作了一批極具個性化的詩、書、畫、印,具有強烈的主觀表現性,以強力提按的用筆和激烈抒情的品格構成了對傳統書畫的變革,成為書畫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藝術家。
石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