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龍津路

2019-07-13     掌上撫州

早些時候的龍津路,北起臨川大道(以前叫五交化),南連公園路,在臨川二中老校區那片,就是長輩們常說的城關。現在的它已經往南延伸到了王安石西大道,貫穿整個上頓渡老鎮中心的南北。


小 鎮 繁 華


龍津路在我們上渡人的印象里,一直都是比較繁華的一條街,特別是北段,很早的時候就被冠為文明示範街了。

街道兩邊各種商店,琳琅滿目,平時街面上也是車水馬龍,一片欣欣向榮。可以說,它是整個上渡的商業靈魂。


往南過了建設路交叉口,就是龍津路南段。這邊就比較有煙火氣兒了,吃的、玩的也比較多,畢竟這邊有學校,比如臨川二小、臨川二中,還有一些幼兒園,伢仔比較多。還有全鎮的菜籃子:上渡菜市場,也在這條街的東側。基本的生活物質所需在這裡都能滿足。


我們上頓渡人除了工作,平時過日子也就是接送孩子上學放學、逛逛菜市場買買菜,奢求並不多。


除了物質生活,這裡也是上頓渡人娛樂生活所在。還記得90年代,那個時候還是錄像帶時代,這條街出現過很多錄像廳,我們上渡很多人的港片啟蒙就是在這裡發源的。

後來,大家也知道,後來家家普及VCD、DVD機,再後來網際網路接踵而至,錄像廳就這樣消逝了。


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讓越來越多的老街、古老建築被清一色的高樓大廈所代替,那些老上頓渡記憶中的地標建築,越來越少,每次回去都會有股莫名的陌生感。

曾經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美好記憶的上渡老電影院,已經關張好些年了,據說不久會被拆除。還記得小時候看一場《媽媽再愛我一次》,哭得稀里嘩啦的;02年的《珍珠港》,第一次感受到了美國大片的震撼。


拆 遷


近些年,每次回趟上頓渡,總能聽到街坊鄰居說,哪兒哪兒又要拆了,哪兒哪兒又要搬了。特別是電影院的周圍小區,幾乎被拆光了。


街東邊的一座老樓也在拆遷,底樓一排的臨街店面,有些已經搬空,也有還在叫賣的,喇叭里喊著」房子拆遷,全場水果特價甩賣」。


「我這家粉店開了幾十年,一下子還真不舍搬。馬上要拆了,我來收拾東西,正打算在臨川新城那邊盤個新店。。。」老阿姨說。


就在街對面有一條小巷,之前叫體育路,現在改叫洲下路,上渡人都懂的。

早些時候,這裡是鎮上的飯館一條街,以風味小炒取勝,遠近聞名。一百來米的街兩邊,滿滿當當的都是排擋。


每逢趕集,一到飯點,這裡更是人頭攢動、水泄不通。


現在看起來,多了許些的冷清。

許多店面,裡面或者搬空,或者直接關張。只有那麼一兩家老牌館子還在經營。前段時間,還來這邊吃過飯,老闆還是那麼熱情,炒上兩個小菜,味道還是那麼可口,價格又便宜。


看到飯館旁邊的這幢居民樓正在拆除,我不禁有些擔心,這條頗具上渡煙火味的小巷,或者也難逃被拆除的命運。


小巷往東一點就是上渡菜市場,我也拐進去逛了一下。除了周邊多了些新居民樓,菜場的原來結構布局基本上沒什麼變化。


菜場的路口就是洲下小區,這裡曾是整個鎮上的鞋子聚集地,不管是溫州系的真皮皮鞋,還是莆田系的高仿運動鞋,都可以在這兒買到,物美價又廉。

小時候經常跟著媽媽來這兒買鞋子。



記憶中,上渡菜市場最早是由一個U型的居民樓圍而起之的市場,菜市主要集中在樓中間的那個U型空位。一樓二樓一般是店鋪,有布匹、乾貨、服裝、裁縫店等等,上面第三層有人居住。

慢慢的,由於這個樓年份太久,我聽買衣服的阿姨講,馬上也要被拆除了。


比如這家服裝店鋪,仔細看早些年留下來的店名,「臨川縣福利廠民福商店」,就可知道這個樓的年份有多久遠。


儘管這裡要拆遷,咱們上渡人的小日子還是要繼續的,民以食為天,咱們的一日三餐不可辜負。

菜市場裡還是一副繁忙的景象。


磐 涅


走出菜市場,繼續往南朝城關的方向走,到金山大道(以前叫公園路)往西一拐,就可以上龍津橋了。


公園路靠河邊的這塊,早些時候是鎮上木材的聚散地。因為在宜黃河邊上,木材販子通過水運,就可以很方便地把附近山區的木頭運到這裡,小時候經常能看到這裡堆滿各種各樣的木材。


早些時候,河東河西兩鄉居民的交通往來,一般主要是靠下游的上頓渡大橋來承擔。現在龍津橋的出現,大大地方便了河兩岸的來往。

站在龍津橋上,往南邊看,那座涼亭還在!你還記得這座涼亭嗎?

在沒有龍津橋之前,這座亭子連著一道鐵索橋,那是通往安石公園(以前叫中洲公園)的必經之路。小時候每次走過那個搖晃的索橋都是充滿樂趣,心裡又是害怕又是歡喜。


南邊上游不遠處,新開工不久的才子大橋,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據說這將會是一座景觀橋,橋上會加建觀景台、休閒亭等仿古建築,不禁讓人期待。


查看歷年的衛星地圖,你會發現上頓渡一些老街的肌理雖然非常清晰,但拆遷正在慢慢侵蝕它的格局。


幾年前的上頓渡衛星圖


上圖的是原來的河西農業機械廠,圖是河西渡口,在「一河兩岸」的規劃大潮中,這兩個點在近幾年也被夷為平地。

這兩個地方也充滿回憶,小時候經常和三五個小夥伴到機械廠爬牆掏鳥窩。那個時候,從河東到河西,擺渡坐船是最便捷的,和划船的叔叔講講家,單趟也就一個人五毛錢,河西渡口也是去外婆家的必經之路。

圖是一個居民小區,我路過的時候,現在是這個樣子。


還比如宜黃河東岸的那條老街(具體名字無從考證,河東街?),河道旁邊原先有一排古樸的民居,河東渡口也在這兒。記得小時候這邊的居民除了在老街做點小買賣,還會靠打魚和擺渡補貼家用。

在下游還沒建水電大壩之前,原先的宜黃河水質是非常好的,上渡人夏天都會在這兒游泳,還可以在河裡洗衣、洗菜、打魚。

改造前的印象

改造後的實景

河東渡口改造前後


上頓渡的本地土著都知道,這條街之前是鎮上最最最古老的一條街,可以說是整個上頓渡鎮的古老靈魂,但就是被粗暴地、毫不保留地給拆除了!

拆除前的老街,古樸的明、清建築,還有民國建築,石板路。

改造前的老街 圖片@臨川晚報


老街被改造成的河濱廣場,而今成了上渡老年人打牌下棋、散步、廣場舞聚集地。



老街改造後,被命名為中興路


鄉 愁


改造、拆遷、搬離,或許多年後,曾經滿載我們記憶的上頓渡將面目全非、徹底消失在我們的視野里。

怎麼在保留地方文化、地域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城市化改造?這或許是考驗撫州城市建設者智慧的關鍵時刻。


樹欲靜而風不止,歷史的車輪總是在往前走,我們只能用最溫暖、柔軟的鄉愁,去守護那一方文化,去守護我們每個人心中住著得那一條老街。

關於老上頓渡

親們有哪些美好的獨家記憶呢

歡迎評論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aVDmwBmyVoG_1Z1-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