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隻科創板個股腰斬,如何鑑別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含金量?

2019-10-19     郭施亮

科創板


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緊隨其後,則是在2019年7月22日正式迎來了首批科創板企業的上市。

7月22日,首批25家科創板企業集中上市,且迎來了全線上漲的走勢。緊隨其後,則是在今年8月8日,第二批科創板上市公司正式掛牌上市,同樣獲得了市場的爆炒。實際上,對於之前成功掛牌上市的科創板上市公司來說,其上市首日的平均漲幅基本上在100%以上,即使初期上市的科創板數量並不少,但市場的追捧程度仍然很高,對科創板的投資熱情非常高漲。

然而,時至目前,距離首批科創板上市公司成功上市以來,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但是,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首批乃至第二批科創板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表現卻並不如人意。其中,據數據統計,在已上市的34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有10家科創板上市公司較區間最高價回撤超過50%。與此同時,對於普遍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價格表現,基本上較區間最高價回撤超過30%,僅有少數科創板上市公司較區間最高價格出現回撤不超過20%的情況。

作為國內資本市場改革與創新定位的科創板市場,本來被市場賦予了較高的期待。從首批乃至第二批科創板上市公司的首日上市表現來看,也足以體現出市場資金對科創板新股的青睞程度。

但是,對於科創板市場而言,經歷了爆炒行情之後,終究還是離不開回歸理性。換一種角度思考,作為本身定位於創業期與成長期之間的科創板企業,其上市後的市值規模還比成熟企業的市值規模還要高,更有甚者比巨無霸企業的市值規模更高,這顯然不是健康的市場表現。

然而,對於科創板上市公司,因其特殊定位,在上市初期難免會存在一定的估值與市值溢價優勢。但是,在科創板企業成功上市之後,較高的估值與市值溢價終究難逃理性回歸的過程。

不過,在科創板市場逐漸回歸理性之後,如何鑑別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含金量,卻頗顯重要。或許,對於價格逐漸回歸理性的科創板企業,未來終究會存在明顯的價格分化表現,未來甚至可能誕生出潛在的BATJ巨頭。

其中,對於科創板企業的定價,未必局限於市盈率、市凈率等傳統分析指標。在實際情況下,對於平均市盈率偏高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未必意味著企業的質地不佳。與之相比,投資者可能應該更注重科創板企業的營收增速以及扣非盈利增速的水平。或許,對於盈利增速可觀的上市公司,可以採取PEG指標,即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指標進行估值與定價,可能會是一種比較穩妥的定價方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能力可能較強,但因流動性溢價、估值溢價等因素的存在,也許會影響到分析指標的可行性。對此,在運用相應的分析指標之際,更應該耐心等待虛高的股票估值逐漸回落,待價格回歸理性後,方能展現出上市公司自身的含金量。

與此同時,凈資產收益率的高低,往往意味著上市公司的股東回報能力強弱。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在三至五年以上保持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水平,那麼上市公司的盈利確定性也會相對更高,股東回報能力也會顯得更加強勁。

除此以外,對於科創板上市公司來說,仍需要考慮到研發成本投入的比例。不過,對於不同的行業領域,往往會有著不一樣的研發成本投入比例。但是,對於科創板上市公司而言,可能需要結合同行業的研發投入比例進行參考對照,對同行業研發成本比例更高的上市公司,可以給予適度關注。然而,對於特殊行業而言,往往處於長期高投入,低回報率的過程,對於研發比例持續偏高的上市公司,仍需要理性觀察,並非所有持續高研發投入的上市公司都具有較強的盈利預期與投資價值。

但是,因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定位特殊,對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價值判斷,仍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分析,並不宜通過單一指標定下結論。如今,隨著科創板上市公司加速呈現出價值回歸的過程,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分化局面也會愈發明顯,而部分有核心價值的科創板企業,也有望逐漸得到大資金的挖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ceL620BMH2_cNUg0GI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