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重標準」的有色眼鏡下,你連吃口肉都是錯的。
近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人會買人造肉嗎?》的報道。可這篇本該討論消費習慣、科技發展的文章,卻硬生生被塗上了「中國威脅論」的色彩。
在文中作者分析了美國兩家人造肉公司的競爭現狀,認為它們都需要進入中國市場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為了佐證中國需要人造肉,作者援引了其中一家公司CEO的論斷,「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孫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煙」。
做生意就好好做生意,何必拿道德來當幌子;談道德就認真談道德,顛倒黑白是什麼意思?
毋庸置疑,畜牧業確實是溫室氣體的一大來源之一。但論吃肉,中國在一些歐美國家面前,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不談人均談總量簡直就是耍流氓」,中國在肉類消費上的確高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可人口卻是美國人口的4倍。據統計,中國人均肉類消費不僅遠低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甚至還低於同為新興國家的巴西。
另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換言之,相比更破壞環境的捕撈,中國人靠養殖解決了吃水產的問題,自己養自己吃,大洋彼岸著火也能怨我們?
這樣的道理,西方媒體、企業以及一些所謂的公益組織未必不清楚,但為了自己的利益,信口雌黃就成了它們的慣常套路。
要論當前世界環保潮流最大的阻礙,當屬退出《巴黎協定》的美國,但華盛頓背後的財團怎會允許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於是拚命發揮善於講故事的特長,拿著放大鏡挑中國的毛病,混淆視聽、轉移矛盾。中國為世界綠化面積增加做出巨大貢獻,他們糾集一批「專家」論證我們浪費水資源;中國幾代人默默無聞紮根大漠植樹造林,他們把「作秀少女」立為「時代人物」。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今我們吃口肉也被攻擊,就不足為奇了。
「嘴炮」打得了一時卻撐不住一世。事實上,以西方媒體最嚴苛的標準考量,中國的環保行動也讓人驚艷;可以它們最寬鬆的標準考量,西方很多國家都遠不及格。就拿最近的澳洲山火來說,儘管一些外媒拚命從降雨量、氣候、植物特性等方面做了大而全的分析,認定澳洲大火是天災絕非人禍。但澳大利亞的民眾顯然已經怒不可遏,有受災婦女拒絕與澳大利亞總理握手,有消防隊員怒斥政府不作為。還有救火期間的「總理夏威夷度假」「雪梨焰火秀正常」等新聞都說明:西方政客嘴裡的「環保」不過是說說而已,真到需要行動的時候都在忙著「甩鍋」。
按照西方推崇的新聞價值理論,媒體應當是社會的「守望者」,以「第四權力」監督政府,使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在散發著腐朽味的傲慢與偏見薰陶下,大量西方媒體離監督、追責、反思等越來越遠,狡辯、洗地、甩鍋倒是愈發嫻熟,可悲可嘆。
但需要明白的是,美國方面樂此不疲地抹黑中國,不會讓我們停止提高生活水平的腳步,更不會讓美國的「山火」「寒潮」消失,最後誰受罪誰知道。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_CPmm8BUQOea5OwNP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