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動秒變全自動,一個槍托就能搞定?

2020-02-02     輕兵器


發生在2017年10月1日晚的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震驚全球,人們不僅關注此次事件造成的慘痛傷亡,更將目光集中到一種在美國民用市場上打法律擦邊球的武器配件「撞發火」槍托,以及釀成此次重大傷亡的另一幫凶大容量彈匣。在此,讓我們進一步探尋這兩種槍械附件——


步槍上配用的100發容彈量的神火彈匣,除了長度較大外,其他方面包括使用方法都與標準彈匣無異


槍擊事件中首次出現的「撞發火」槍托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1日晚10時許,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賭城」,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球的特大槍擊事件。拉斯維加斯事件傷亡之巨,即使在槍擊案頻發的美國也實屬罕見,以致全美各大媒體紛紛用「大屠殺」來加以形容。

事發後,警方最終在疑兇帕多克租住的曼德勒海灣酒店32135套房內找到23支槍械和數千發槍彈,後又在其住處搜出了另外18支槍械。從酒店房間裡留下的23支槍械來看,其中步槍絕大多數是AR系,包括3支FN15步槍、4支DDM4卡賓槍、若干支SIG AR步槍,還有至少1支AK步槍。其中,FN15步槍是FN公司2014年推出的M16A4步槍的民用半自動版本,分標準型和卡賓型。FN公司長期為美軍提供M16系列步槍,從M16A2到M16A4,2013年又擊敗柯爾特公司成為M4卡賓槍的供應商,憑藉其零部件與美軍現役M16A4、M4出自同一生產線的優勢,FN15在民用市場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功。DDM4是美國新銳槍械廠商丹尼爾防務公司生產的M4系列民用半自動卡賓槍,以質量上乘、價格昂貴而聞名。SIG AR是2010年前後,瑞士SIG公司為進軍美國民用市場而開發的系列產品,共有4種槍管長度、6種型號,主要特點是採用可調節導氣系統,主要操作部件可左右互換。


BBC公布的曼德勒海灣酒店32135套房內景照片。為了方便射擊,嫌疑人將室內家具挪動了位置。地下左側是安裝了「撞發火」槍托和100發大容量彈匣的AR步槍


據事發次日警方的初步報告,在曼德勒海灣酒店32135房間中找到的23支槍械中有全自動型號,這並不奇怪,以帕多克的年齡和經濟實力推斷,他很可能持有自動武器執照,但更多的還是相對方便購買的半自動步槍,特別是其中12支步槍裝有「撞發火」槍托。這種能夠將半自動槍械的射速大幅提高至接近全自動武器的改裝裝置,還是第一次在類似槍擊事件中出現,這一裝置使得帕多克能夠在3~4輪射擊中快速傾泄出數百發槍彈,這是導致現場傷亡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引發了外界對於這一裝置及其後續管控的高度關注。


FN出品的FN15半自動卡賓槍(上)和運動步槍(下)


何謂「撞發火」與「撞發火」槍托


「撞發火」(bump fire)本身指的是一種技巧,而不是一種裝置,即利用半自動武器的後坐來實現快速連續發射,以模擬全自動武器射擊的一系列技巧和技術。眾所周知,半自動槍械的「自動」程度只是讓槍彈自動裝填上膛,射擊過程本身仍靠扳機控制,每扣壓一次扳機只能發射一發槍彈,要想提高射速,只有靠加快扣壓和鬆開扳機的頻次,但人的手部結構決定了即使手指的動作再快,實際射速仍然難以與真正的全自動相比。但是很久之前,就有射擊愛好者發現,在保持扣扳機的手指位置固定不動時,可以利用槍械本身的後坐,先使扳機離開手指(相當於鬆開扳機),再讓槍身向前復位時帶動扳機去碰撞相對固定的手指,而非有意識地用手指扣壓扳機,從而被動地實現再次「扣扳機」的過程。這樣在基本不改變持槍姿勢的同時,使得半自動射擊的速度大大提高,從而接近全自動射擊。

以半自動步槍為例,通常的「撞發火」射擊方法是,以不扣扳機的那隻手托持或支撐武器,扣扳機的手注意不要緊握握把(與正常射擊不同的是,整個武器是「浮」在射擊者的手臂中的,需要隨時保持將武器向前「推」的一種趨勢),扣壓扳機打響第一槍後,手指保持不動,讓武器正常後坐到位,此時,扳機離開手指自動復位,完成一輪半自動射擊過程,同時在支撐的那隻手臂的作用下,武器被向前「推動」復位,扳機再次向前碰撞手指,在武器本身慣性和手臂、手指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扳機再次被扣下,啟動新一輪射擊循環。如此往復,直至彈匣內所有槍彈打完。


射擊愛好者依託一塊帶有橫向楔子的木板,就能使格洛克手槍實現「撞發火」射擊


比如一種簡單的「撞發火」方法就是,將武器置於腰的一側,扣扳機的手指穿過扳機與扳機護圈之間的空檔再鉤住自己的褲襻或腰帶,另一隻手扶住槍身並略向前帶,便能實現「撞發火」射擊。同樣,這一技巧也可以應用在半自動手槍上,而且方法多種多樣。既可以雙手配合,如一隻手的大拇指指肚向前,伸入扳機護圈內保持不動,另一隻手虛握手槍握把,用虎口部分發力將握把向前推,使扳機觸碰手指而擊發;也可以單手操作,只不過一般需用兩個手指並排伸入扳機護圈內,因為手槍跳動的力量很大,單個手指難以控制。如果覺得這樣操作還是複雜的話,還可以藉助橫向固定有一根木楔的木板,只需將木楔伸入扳機護圈內,便可以藉助木板實現更穩定的射擊。據說,甚至有高手可以用某些種類的雙動轉輪手槍來實現「撞發火」射擊。


1920年代的紐約市警察,摩托車上架著一挺柯爾特M1895機槍,目的是對付持有白朗寧M1918自動步槍等重火力的匪徒。這種自動武器充斥市場、軍警民混用的局面,直至1934年NFA法案出台後才得以改觀


為什麼在槍枝多如牛毛的美國會出現「撞發火」這種看似旁門左道的射擊方式?一方面是射擊運動廣泛開展,人們不斷追求新的更加有趣的玩槍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想過一把全自動射擊癮在美國其實也並不容易,因為美國早就開始限制自動武器在民間的流通。早在1934年,針對當時手持衝鋒鎗或自動步槍的劫匪橫行不法的情況,美國就出台了國家槍械法案即著名的NFA法案,通過註冊、稅收等限制手段對全自動武器進行管制。1968年,又對NFA法案進行修正,實行更為嚴格的控制法案即GCA法案,規定私人不能隨意購買、生產、銷售和持有全自動槍枝,若想持有,不但必須繳納高額稅賦,同時還要經過漫長、嚴苛的審核以獲得執照。1986年,美國制定並頒布了火器所有者保護法(FOPA86),規定不論國產與外國全自動槍枝,凡1986年5月19日以後生產的,一律不接受民間私人持有登記;此日之前製造且私人已登記的,可繼續持有或交易。此外,法案規定各家廠商生產的半自動武器即使是軍用型號的民用版,其內部結構也要經過大幅修改,以避免通過簡單改造或者替換零部件就能改造成全自動武器,同時,將半自動武器擅自改成全自動武器作為一項聯邦重罪,執行起來毫不含糊。因此,在美國要想合法地射擊全自動武器,要麼就勞心費力去獲取自動武器執照,要麼就去商業性射擊場,花上不菲的租金和槍彈費用(民間全自動武器多是早先留存,槍彈型號與目前流行的多不相同,售價高昂)。因此,「撞發火」射擊技巧這一利用現有半自動槍械及槍彈的方式能夠流行就不足為怪了,畢竟,在槍械文化濃厚的美國,半自動武器具有十分廣泛的來源。


「撞發火」槍托讓半自動的SKS步槍變成了「自動」步槍


但「撞發火」射擊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這種方式實際是失去了對武器的掌控,槍托不能確實抵肩,也不能握緊握把,因此既不能實施精確瞄準,更無法有效控制槍口方向,射擊精度根本無法保障,只能「聽響」過癮,而且如果讓不熟悉槍械的人貿然採取這一方式,還可能導致非常危險的後果。因此,絕大多數正規靶場,都是不歡迎甚至拒絕這一射擊方式的。


第一發槍彈擊發後,手指被小握把延長部分前端的支撐位置限位並保持不動,槍身會帶著扳機自動向前「撞」上手指並並被扣壓擊發。如需停止射擊,只需將手指向前鬆開。圖中可見,小握把半包圍部分的左側向前延伸,這種結構適於慣用右手的用戶使用


其次,「撞發火」方式要求射手有足夠的技巧和體力來保持連髮狀態,而且這種狀態並不穩定,隨時可能因姿勢的改變或武器本身的原因而中斷。

此外,這種射擊方式對武器壽命不利,特別是「撞發火」射擊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半自動武器的射擊循環,大幅提高的射速很可能打亂槍機的後坐、復進過程,導致槍械發生故障,最常見的就是槍機後坐不到位,導致擊錘不能被阻鐵掛住,隨槍機一併復進,這就是俗稱的「跟機」故障,除走火外,還有可能造成膛外炸,危及射手安全。


「撞發火」槍托尚未安裝到槍身(上)以及與槍身完全結合(下)兩種狀態的對比。可見小握把的半包圍部分正好將扳機護圈納入其中,扳機位置稍後於小握把延長部分前端手指支撐位置


「撞發火」槍托的出現,至少對前兩個弊端有所解決。這種槍托實際上是一個槍托形狀的浮動平台,半自動槍械安裝它以後,無須其他任何改動,就可以更容易更穩定地實現「撞發火」射擊,從而模擬全自動槍械的射擊速度,並使射擊精度有所保障。

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發生後,「撞發火」槍托的發明者——現年63歲的比爾·艾金斯站出來向公眾道歉,對他的發明被用來屠殺同胞表示歉意。據艾金斯說,他是在1997年前後,受到速射高射炮浮動身管的啟發,而發明了稱為「艾金斯加速器」的早期「撞發火」裝置。這種裝置最初用在0.22英寸口徑的魯格10/22半自動步槍上,包括設置於機匣前方、槍管下方的復進裝置和「浮動式」槍托。儘管有些槍械改裝愛好者採用了「艾金斯加速器」,但它的整體銷售並不成功。美國聯邦煙酒火器和爆炸物管理局(ATF)最初批准了這一裝置,但在兩年後的2005年又加以推翻,理由是實際發售的這種裝置增加了一個彈簧。取消這個彈簧之後,這種裝置又作為合法部件回到了市場上。2010年,ATF最終裁定,允許「撞發火」槍托作為不受管制的槍枝部件進行商業銷售。隨後,各式各樣的這種裝置開始出現在市場上,並且設計上較「艾金斯加速器」更為簡單實用。其中最主要的生產廠商包括SFS和BFS兩家,2014年兩家一度對簿公堂,SFS訴稱BFS侵犯了其申請的6101918號、8127658號等8項美國專利,2016年,BFS公司敗訴並停止生產相關產品,因此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是各種SFS「撞發火」槍托。


一支羅馬產AK步槍所安裝的「撞發火」槍托,工藝相對更精緻


現有的各種「撞發火」槍托外形各異,包括適用AR槍系和AK槍系的兩大類,但結構基本一樣,都是帶有小握把的槍托,內部一般設有復位簧,材質多為復合材料。有的「撞發火」槍托裝置還另配有安裝在護手下方的握把,射擊時,射手可將握把向前推,以幫助「撞發火」過程更順暢進行;有的「撞發火」槍托還可以伸縮。


兩種適用於AK系列步槍的「撞發火」槍托,構造和製作相對簡單


安裝「撞發火」槍托時,將原有的半自動槍械的槍托拆除,裝上「撞發火」槍托,通過夾緊螺帽等方式加以固定。「撞發火」槍托的小握把上部是中空的半包圍結構,正好可以容下槍枝的扳機護圈。但半包圍部分一般左右並不對稱,根據用戶慣用手習慣的不同,半包圍結構的左側或右側向前延伸一段作為手指支撐部分,如用戶慣用右手,則半包圍結構的左側向前延伸;若用戶慣用左手,則半包圍結構的右側向前延伸。以擊發手為右手為例,小握把半包圍結構的左側有一個向前延伸的支撐部分,射擊時,右手食指先伸入護圈扣動扳機,然後順勢搭在左側前方的支撐部分上,並在隨後的射擊過程中保持靜止不動,槍身在「撞發火」槍托上後坐並被復位簧推向前方,實現連續發射。這樣比純粹靠手臂或其他輔助裝置實現「撞發火」更有利於槍身的穩控,從而提高射擊精度。另外,「撞發火」槍托小握把延長部分支撐位置與扳機的前後位置並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據武器的類型及實現「撞發火」所必需的前後運動距離來加以選擇和調整。根據實際測試,一支裝有「撞發火」槍托的AK半自動步槍,在10碼(9.14m)距離上,可以有約1/3的射彈落在邊長為10英寸(254mm)的正方形靶紙內。購買一具「撞發火」槍托只需100美元左右,既無需對武器作大的改動,又能繞開嚴格的資格審查和其他限制,的確不失為替代自動武器的一種簡單廉價而又有效的辦法。

受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的影響,原本銷售一直不溫不火的「撞發火」槍托在部分地區突然成為了熱銷產品,因為人們擔心政府今後可能禁止售賣這類裝置,但也有沃爾瑪等部分商家考慮到輿論影響,從而將「撞發火」槍托等商品下架的情況。


病毒肆虐,請大家減少外出,出門一定記得戴口罩!!!


(本文發表於《輕兵器》2017年第12期(上),公眾號文章有刪改)


編輯:劉蘭芳 李昊

校對:王曉濤 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快手號:QBQ__20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W_tDnABjYh_GJGVYW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