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古代常見定情信物,比鑽石更加「恆久遠」

2020-02-14     一碗魚


現代人結婚,少不得一枚戒指的誓言;古代人定情,互贈的信物更加常見且浪漫。

簪釵、香囊、耳環、花椒、瓜果……贈上了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意;接受了信物,則表示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一起來感受這份浪漫吧:


中國古代十大定情信物




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古人的發簪,可不僅僅只是首飾,其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它常是男子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很多悽美的愛情故事就因一支發簪而發生。



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

《古詩箋》中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



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

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傳說安史之亂,楊貴妃命喪馬嵬坡,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便把香囊取下復命。

垂垂老矣的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隻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

八十年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花椒


多子多孫

花椒是香料作物,因為多籽粒,含婚後「多子」寓意,因此春秋時男女有用花椒來作為定情物的習俗。

《詩經·陳風·東門》中,就講到一個男子在舞會上收到姑娘送的一束花椒作為定情物,定情時就說好將來要生很多孩子。

有沒有覺得,古人在愛情上其實也很直白。



瓜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講一個男子得到心愛女子所贈送的木瓜、木桃、木李後決定回贈以各種佩玉,表達永結同心的意願。

古時候,「男任狩獵,女任採集」,所以「蔬果之屬為女子所有」,女子要向心上人表達愛意,通常會贈送瓜果。



頭髮


青絲一縷隨身寄,妾身如絲永相隨

女子的發,承載了太多的情思。

《詩經》中寫到:「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凌亂的髮絲,那是對遠行的良人的思念。

《羽林郎》中寫:「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形容胡姬極致之美。

蘇軾《洞仙歌》中寫的:「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又是何等的風情。

「青」與「情」,「絲」同「思」,青絲,這個詞想想,就足夠的纏綿。



同心結


永結同心


有一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女孩和忠厚的後生相愛了,可是做商人的父親不想讓女兒過窮苦日子,要把她許給官家公子。婚期來臨時,後生勇敢的搶出了新娘,倆人逃到了山里。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之際,他們挽著手從山上飛身跳了下去,後人尋找他們時只發現了兩把鎖在一起的石鎖。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個虔誠的祈願,還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承諾。

同心鎖是將一對相愛戀人的名字刻在鎖上,鎖在眾佛環繞的鎖鏈上,將兩個人的心緊緊「鎖」在一起,使他們的愛情永恆不變。



手鐲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由來已久,起源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遺址,和位於山東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學家均發現了陶環、石鐲等古代先民用於裝飾手腕的鐲環。

手鐲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但也有史學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並非完全是出自於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由於男性在經濟生活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意為拴住婦女,不讓其逃跑。這種隱喻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存在著。



玉如意


萬事如意


古代宮廷里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後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后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後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後敬獻如意。



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

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閒情偶記生容》里將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除了以上10種,古代常見定情信物還有戒指、釵、裙、紅豆、梳子、羅帕等。有沒有覺得,對待感情,古人出乎意料的大膽且長情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5CLRXABjYh_GJGVfLw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