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通訊》刊發蘭山區委書記王君師署名文章:平台指令眾人響應 構建蘭山社會治理新格局

2020-02-27   蘭山

近日,《山東通訊》刊發蘭山區委書記王君師署名文章《平台指令眾人響應 構建蘭山社會治理新格局》,介紹了蘭山區在全省率先形成了「一個平台」共享資源、「一個窗口」受理訴求、「一站式」服務群眾、「一張網」整合力量的「平台指令、眾人響應」工作機制。現全文轉發。


平台指令眾人響應

構建蘭山社會治理新格局

中共臨沂市蘭山區委書記 王君師



去年以來,臨沂市蘭山區牢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踐行「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新時期沂蒙精神,以法治蘭山建設為引領,聚焦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構建「一體兩翼」為民服務格局,以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台建設為主抓手,以全科網格和信息化建設為支撐,以流程再造為發力點,橫向上聚合黨委政府和社會組織有關資源,縱向上區、鎮、村三級聯動,調動資源向平台精準集結,強化服務在平台精細延伸,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在全省率先形成了 「一個平台」共享資源、「一個窗口 」受理訴 求、「一站式」服務群眾、「一張網」整合力量的「平台指令、眾人響應」工作機制。相關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給予報道肯定。

蘭山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

一、聚合服務資源,推進社會治理實體化運行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社會治理政府「單打獨鬥」、 部門之間「各自為戰」的問題,著力推進體系重塑、實體運作、力量統籌,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通道。

一是平台統攬,創建社會治理三級平台。按照功能完善、互聯互通、因地制宜的原則,建立區、鎮、村三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台,賦予各級平台指揮調度、分流指派、督查督辦、考核獎懲等權力,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眾工作體系。設立以「群眾公社」為平台的區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主要負責長效機制建設及各類群眾訴求接待、轉辦督辦、仲裁調解、法律援助等工作,兜底「難事不出區、矛盾不上交」。鎮街設立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分中心,主要負責村級難以解決的問題和訴求,確保「大事不出鎮」。村社區設立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工作站,主要負責矛盾排查調處、便民服務、群眾訴求收集化解等基礎性工作,確保「小事不出村」。各級平台建立綜合協調指揮機構,實現快速傳導、分流、指派、辦理。目前,建立區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1個,鎮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分中心12個,343個村社區全部建立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工作站,實現了社會治理服務平台全覆蓋。

二是職能統籌,讓三級平台成為社會治理聯動平台。堅持黨建引領,用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整合各類資源,調動政府各職能部門力量,提供「開放式、常駐式、窗口式」便民服務。在區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創建「紅色沂蒙、和諧融榮」的「群眾公社」黨建品牌,建立接待受理區、訴求辦理區、綜合保障區、綜合協調指揮室。接待受理區,實行進門即接待,提供問詢、登記、引導、分流全程服務,建立群眾進門就有人接、說事就有人管、辦事就有人幫的工作機制。訴求辦理區,按「10+1+N」模式設立10個常駐窗口、1個隨駐窗口和1個綜合窗口,常駐窗口為涉及訴求較多的住建、人社等部門,隨駐窗口以群眾需求為信號,隨時指令入駐,綜合窗口直接對接綜合協調指揮,兜底解決群眾各類訴求。同時,建立媒體監督機制,全程錄像、雙向約束,一 方面,監督職能部門和幹部職工履職盡責情況;另一方面,約束信訪人依法依規反映訴求,合理表達意見。

三是多方統建,讓三級平台成為社會治理共治平台。引入沂蒙義工、孤貧兒童志願服務團等10多個社會服務組織,設立志願服務崗位,提供接待引導、登記填表等服務。引入「紅領律師」「紅領法律服務」,統籌調配全區70名黨員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輪流到中心值班,為群眾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援助、法律引導等服務。引入群眾自治組織,設立蘭山區訴調對接人民調解委員會,4名「金牌調解員」常駐服務,為來訪群眾提供心理疏導、案件調解等服務。

四是一網統管,讓三級平台成為社會治理網上平台。樹立「網際網路+社會治理」理念,推動社會治理服務全要素與信息化建設深度融合、互為支撐。依託「雪亮工程」信息系統,整合黨建信息平台、智慧民調信息系統,與「12345」市民服務熱線對接,建立集信息採集、糾紛受理、數據集成、智能研判於一體的社會治理智慧系統,實現區鎮村三級指揮平台實時對接,形成「網上收集研判、線上分類處理、線下督查整改」的工作機制,用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大增量」。

群眾公社內群眾在勞動爭議法律援助窗口諮詢

二、聚力效能提升,推動社會治理精細化發展

堅持效能導向,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強化流程再造,織密兜牢基層治理基礎網格,做實小單元、做好微治理、增強新效能,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
一是打造完善全科網格。按照「全域覆蓋、規模適度、因地制宜、便於服務、統一編碼」的原則,整合黨建、綜治、安全生產、文明創建、環境保護等職能網格,統一編制地理編碼,實現網格地理信息數字化,梳理構建起「無交叉、無重複、無縫隙」的區鎮村三級基層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全科網格。同時,依據部門職能,按照「人、地、事、物、組織」全覆蓋的原則,梳理出各部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工作責任清單,確保網格工作與部門職能一一銜接、精準對接,實現了「人往網中去,事在格中辦」。目前,已建立區級網格1個,鎮級網格12個,村級網格343個,基礎網格2532個,實現了網格管理全覆蓋、標準化、精細化。
二是實行民情巡察制度。為保障基礎網格真正發揮作用,我們面向社會公開考聘35名民情巡察員,負責對全區政法、信訪、環保、安全生產、城市管理、金融風險防控等重點工作進行巡察,對網格工作進行監督。民情巡查員工作在鎮街、深入到社區,堅持「每日必學、每日必巡、每日必察、每日必報」,對責任區域一巡到底,對發現的問題一盯到底。工作開展以來,全區民情巡查員共上報各類信息10838條。特別是在大氣污染防治、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期間,民情巡察員充分發揮「偵察兵」「監督員」作用,每人每天上報不少於10條大氣污染防治和社會穩定類信息,成為蘭山區打贏「藍天保衛戰」、重大安保維穩攻堅戰的一支尖兵。
三是全面推進流程再造。建立「三環六責一貫穿」的服務辦理流程,運行「一站式」接訪、「會診式」處理、「流水線式」操作的工作機制,優化聯合接訪、集體會商、視頻接訪、訪調對接、法律援助、教育疏導等全流程服務,推動矛盾聯合調處、困難聯合幫扶、問題聯合解決。實行初信初訪「125」工作法,以接訪時間為起點,區服務中心接訪當天下達指令,交辦給相關鎮街或部門;接訪次日責任單位安排專人與信訪群眾見面了解情況;5個工作日內責任單位拿出初步解決方案或答覆意見;個別問題複雜的信訪事項,答覆時限不超過30日。中心運行以來,共接待來訪群眾3979人,受理群眾訴求1837件,辦結1786件,群眾滿意率達到 95%以上。

蘭山區通過整合社會治理與服務資源,初步形成了「搭建平台整資源,中心指令齊響應,創新體制激活力,服務群眾零距離」的工作格局。圖為民情巡察員下沉一線發現問題。

三、聚焦夯基固本,提升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

牢固樹立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進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力量向工作一線傾斜、資源向群眾身邊聚攏。

一是重心下沉,源頭預防。以區鎮事權改革為抓手,推進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放,將「工商登記、食品經營許可、衛生許可」等54項直接面向基層群眾的服務事項下放到鎮街,將城管執法、道路維護、城鄉環衛一體化等18項區鎮共擔且交叉不清的事項釐清權責,通過放權、賦能、明責,把基層的事情真正交給基層來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制定出台《蘭山區村(社區)幹部「負面清單」二十條》,將掃黑除惡、土地徵收、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村級工作重點內容製作成「明白紙」,發放至每一名村社區幹部手中,讓他們既對重點工作「瞭然於胸」,也對紅線底線 「心中有數」,從根本上杜絕村幹部不作為、亂作為,減少了群眾上訪。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市社區物業管理問題,進行反向研判,探索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工作, 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四位一體」工作機制,選派24名「紅領書記」進社區、強管理、優服務,形成了「紅色引領、為民便民」的城市社區治理新格局。  

二是無縫排查,多元調解。落實區級每季一次、鎮級每月一次、村級每周一次、網格每天一次的矛盾糾紛排查制度,積極開展重大節點、重點群體專項矛盾糾紛排查活動,突出抓好信訪積案、群體性事件、突發事件等重大事項排查、穩控和解決,確保矛盾糾紛早發現、早化解。堅持把人民調解作為化解群眾信訪的「第一道防線」,在矛盾糾紛多發領域建立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物業糾紛、消費糾紛、訪調對接等14個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引導群眾優先選擇調解方式解決矛盾糾紛。
三是三治融合,共建共享。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為基礎,以「講、評、幫、樂、慶」活動為載體,加快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完善自治,落實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五老」理事會等群眾自治制度,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村級治理格局。啟動新一輪村規民約修訂,充分聽取、吸收群眾自治的好想法,增強群眾在村規民約制定中的話語權,發揮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推動法治,深入推進基層普法與依法治理工作,積極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目前,蘭山區共創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2個,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5個,市級「民主法治示範村」64個,區級「民主法治示範村」140個。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群眾通過法治方式來化解和處理各種矛盾糾紛。強化基層法治力量建設,充分發揮鎮街司法所、法律服務所、「一村一法律顧問」的職能作用,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堅決打擊群眾反映強烈、深惡痛絕的各類黑惡勢力違法犯罪行為,不斷增強群眾安全感。崇尚德治,完善信訪系統徵信體系,形成「信訪失信、處處受限」的鮮明導向。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大力開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評選活動,深入開展「文化四季、多彩蘭山」等文化惠民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努力營造向善向好的鄉風民風,為實現基層善治奠定堅實基礎。

柳青街道橋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小區居民在無人值守的智慧書屋借閱書籍。


來源:山東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