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的王之渙代表作《登鸛雀樓》
在唐朝,有位正當壯年的詩人登上了依山傍水的鸛雀樓,他看到天上的夕陽挨著山巒漸漸落下,腳下的黃河向大海滾滾奔流。他極目遠眺,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於是再登上一層樓,期望能夠看得更高更遠。
相信很多朋友已經猜到了這首詩的名字,這就是王之渙的代表作《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里目為什麼更上一層樓就好?
讓我們想不到的是三四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頭兩句即便寫得很好.但如果只是這兩句.也不過是音通的寫景之語。
但是到後兩句詩人突然說想要看到更遠的景象,那就需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才能望得更遠,看得更遠,想得更遠,當然也才能看到更加壯麗的景象。
在這裡,作者使用的詞語依然非常簡單,只是用了窮、千里。後邊也只是用了一個「更上。沒有說更上十層樓、也沒有說更上二十層樓,只說更上一層樓。
所以,《登鸛雀樓》這首詩就妙在用了極簡的字句,卻表達了無窮的想像。用了極簡的詞語,卻給我們造就了無比豐富的詩的內涵。
短小的《登鸛雀樓》卻帶給我們意味深長的道理
這樣的詩.在當代已經成為鼓勵人們更好地去學習、更好地去探索真理、更好的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種鼓勵之語。
讀了這樣的詩,能夠更加激發我們對人生積極向上的態度,使得我們明白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如果要向前邁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我們就會前進一大步.我們的眼光才能更高,我們的視野才能更廣看到的事物才會更加的全面。
詩人只是站在了一個小小的山西永濟蒲州的鸛雀樓上,想到的、看到的卻更為廣遠。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尺幅千里」的筆法。
什麼叫「尺幅千里」就是寫的只是眼前的方寸之地,但是表達的卻是千萬里之外的壯大景象,杜甫也常常使用這樣尺幅千里的筆法。
關於主播和課程:
康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點評嘉賓,《百家講壇》講師,師從當代詩詞大家霍松林,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是精通書法、酷愛繪畫的「康師傅「,喜歡遊歷山水。他的聲音有滿滿的元氣。他讀過很多書,但沒有學究氣。康震教授傾盡二十多年詩學心得,在喜馬拉雅上線《康震品讀古詩詞》課程,獻給忙了一年的你,還有我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