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強姦犯「養成」記——他們的犯罪「種子」在出生前就種下了

2019-12-29     老牛金吾衛

一名女子淪為性暴力案件中的受害者,憤怒的人群走上街頭,抗議示威……這一幕已經成為印度現代社會的經典場景。

本月早些時候,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一名婦女遭到輪姦並被殺害,這一惡性案件引發了印度全國的抗議活動。2012年的那一幕似乎又重演了,當時德里的一名女學生在一輛黑公交上被輪姦殺害,也引發了全國性的抗議,還發生了騷亂。

示威抗議似乎成了印度社會應對強姦事件的常規做法,示威者往往要求制定更嚴格的法律以加大對強姦犯的懲罰力度,他們甚至要求判處強姦犯死刑。示威者中自然少不了受害者的親屬,他們往往高舉標語,給受害者冠上「國家女兒」的稱號。

但是,抗議過後,很少有人從深層次反思印度社會強姦案高發的根源,他們不會想到,他們要抗議和反對的,其實應該是他們數千年來遵守並踐行的封閉家庭背後的文化價值觀——男尊女卑。

作家兼國際貧困、性別與發展問題獨立顧問迪帕·納拉揚說:「在印度的家庭中,女孩從小就被當做空氣一般視若無物,女孩不應該要求任何權利,如果你有要求,你就出了問題,你就是個壞女孩。」

-01- 父權制家庭,男人以為自己是國王

普通印度家庭對男孩的偏愛甚至在他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印度孕婦根據胎兒性別進行選擇性墮胎的做法已經嚴重扭曲了印度社會人口性別的自然比例,造成男性人口大大多於女性。

一些專家說,選擇性墮胎的行為近年來有所減少,但是對於女孩來說,重男輕女思想可能導致她們分配到的家庭資源和醫療資源較差,從而導致女嬰死亡率高於男嬰,有些地方甚至有針對女嬰的殺嬰傳統。這就更加劇了印度人口男女比例的失調程度。

已經在世界銀行、聯合國和其他一些非政府組織工作超過25年的納拉揚說:「在有些家庭中,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幾乎沒有什麼慶祝儀式。但如果生下的是男孩,家人不僅會擊鼓慶祝,還會購買昂貴的糖果分發給親戚朋友,告訴每個他們遇到的人家裡生了個男孩。」

納拉揚對美國有線新聞網說,這一切都是在「愛」的名義下完成的,並非某家某戶有意為之,一切純屬下意識的做法。在印度,人們管這叫「適應文化」。

印度家庭的這種下意識的做法讓男孩從小就受到了不良影響。納拉揚說:「男孩從小就沒被教育過要和別人平等對話。他們的需求總能得到滿足,從來沒有人對他們說『不』,他們唯一聽過的『不』字,就是大人告訴他們『男孩子不要哭泣』。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那麼所有的怒火都會發泄到姐妹等女性家庭成員身上。在一個印度家庭里,你總能聽見男人的怒吼聲和女人的哭泣聲。」

納拉揚認為,印度婦女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完全被忽視的領域。

實際上,全球因自殺死亡的女性中,36.6%來自印度,她們中的大多數身上都有這幾個共同的標籤——已婚、來自經濟較發達的邦、年齡在35歲以下。

但是這種完全由男性主導的家庭對男性也並不全是好事。納拉揚說:「父權制讓他們飄飄然,他們以為自己是國王,但實際上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本事不大,脾氣不小。於是,你會看到在印度,男人很難為自己的行為道歉,他們總以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和上帝一樣。」

-02- 61個強姦犯,沒人對自己的行為後悔

一名女性訪問了被拘禁在印度最大監獄的61名強姦犯。

瑪德胡米塔·潘迪博士來自印度,現在是英國謝菲爾德哈蘭大學的犯罪學講師,她在德里的蒂哈爾監獄進行博士課題研究時只有22歲。2012年那起臭名昭著的輪姦案的案犯被捕後就關在這所監獄裡。

潘迪告訴美國有線新聞網,在針對女性的性暴力犯罪的討論中,與施暴者的對話往往被遺漏了。

她說:「很多強姦犯發現,和我的談話對他們有很好的宣洩作用。如果你都不打算談論它(罪行),你又怎麼可能反思自己的行為?」

潘迪說,她在2013年-2017年之間訪問了關押在蒂哈爾監獄的61名強姦犯,他們看上去和普通民眾沒什麼區別,他們還分享了自己對於性別分工的看法,其中最普遍的觀點就是「男主外、女主內。」

他們特別願意聊聊他們和母親以及姐妹之間的關係。

潘迪表示,在她訪問過的所有強姦犯中,只有少數人與母親的關係不佳,大多數人都把母親放在很神聖的位置上,因為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缺乏父親的參與。

-03- 印度需要性教育

很多強姦犯都有姐姐妹妹,但他們大多與姐妹關係不佳,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家裡最重要的孩子。他們的母親因為終於懷上了他這個男孩而興高采烈,甚至因此而獲得了在家裡先吃先得的特權。

潘迪說,她訪問過的強姦犯中,沒有一個對自己的行為表示後悔,他們自稱為「囚犯」而不是「罪犯」,他們甚至經常指責受害者。潘迪認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她倡導使用「恢復性司法」,在這些強姦犯長期服刑期間對他們進行性教育,那麼未來他們可能成為印度社會風氣的改革者。

儘管採訪的這些人普遍來自社會底層且沒有學歷,但潘迪強調,這並不能表明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與階層有關,那些有特權背景的上層罪犯很可能擁有逃避司法懲罰的財富和手段。

潘迪認為,預防犯罪可以在學校進行。「我們需要教育機構引入某種形式的全面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有更多的關於性暴力的意識。我們需要告訴人們正面的信息,告訴他們大男子主義是有害的。」

-04- 更多家庭暴力被忽視

潘迪說,對於日常生活中「女性厭惡症」的零容忍也很關鍵。「發生強姦案後,人們往往會產生極大的憤慨。但在印度社會的日常生活中,婦女經常受到各種各樣的歧視和虐待,這個時候,人們的憤慨在哪裡?」潘迪認為,正是對這種歧視虐待婦女行為的習以為常,鼓勵了更多的極端犯罪。

有些罪行就是發生在家裡的。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2017年的數據,強姦罪案中93.1%的受害者是施暴者的鄰居、親戚或未婚妻,更令人吃驚的是,印度沒有將婚內強姦認定為犯罪。

2016年對家庭暴力的研究表明,印度31%的已婚婦女遭到過丈夫在身體、性或者情感上的暴力。更糟糕的是,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近45%的印度婦女認為,丈夫有權利毆打妻子。

這就是印度的問題所在,在家庭的範圍以外,人們會譴責針對婦女的性暴力事件,但是在家庭內部,人們認為這一切理所當然。

納拉揚說:「人們不會把別人可怕極端的行為與他們在家裡、辦公室和大街上看到的日常行為聯繫起來。這種聯繫的缺失就是印度強姦案頻發的根源。」

人們在示威遊行時經常要求判處強姦犯死刑,但死刑也不能解決問題。

潘迪說:「這些強姦犯會被絞死,人們會感到政府已經履行了指責,然後回去睡覺。要不了多久,就會發生另一起強姦案。」

-05- 預防強姦要從娃娃抓起

納拉揚說,集體的憤怒會刺激變革。

她說:「示威抗議使得人們有了一個開始談論性暴力的機會。2012年德里黑公交輪姦案發生前,人們甚至都無法開口說出『強姦』這個詞。這起案件發生後,人們開始破解對於『強姦』一詞的恥辱感。」

「這實際上是人民的運動,手無寸鐵的人們走上街頭抗議,這是非常勇敢的舉動。」

民眾的呼聲開始傳遞給一些領導者。最近,德里首席部長阿文德·凱里瓦爾宣布,德里當地政府將會要求所有學校的男生簽下承諾書,不對女生以及社會婦女犯下罪行。他還鼓勵學校男生的母親和姐妹與男生加強交流,警告他們不要做錯事。納拉揚強調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說明已經有人意識到,預防強姦案的發生,必須從娃娃抓起。

在聯合國的性別不平等指數中,印度在所有有統計數據的162個國家中排名第125.

強姦案發生後,人們如潮水般湧向街頭,表達自己對暴力傷害婦女的憤慨。但是當潮水散去,街道空空蕩蕩之後,他們能將這份憤慨帶回到自己的家中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PyS0VG8BMH2_cNUgAg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