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涅瓦大街」的俄僑商店

2020-02-27     政協往事

霞飛路上俄羅斯人開的音樂商店

淮海路是上海著名商業街,始築於1900年,曾數易其名。至1915年6月更名霞飛路,並在1922年3月法國將軍霞飛來滬訪問時舉行揭牌儀式。之後,在汪偽時期又曾改為泰山路和廬山路。抗戰勝利後又改為林森路,直至1950年5月25日,上海市政府將其改為淮海路,以紀念淮海戰役。這條著名的街道在20世紀30年代即以幽美、繁華和富有異國情調而享譽中外。然而,仔細探究霞飛路早期的發展,卻不得不提到那些因十月革命而流亡上海的俄國僑民。

20世紀20年代起,大批俄僑定居上海法租界。這些白俄絕大部分分散居住原來法租界的中部,就是現在思南路、瑞金二路向西延伸到汾陽路、岳陽路那一大片狹長的地區之內。法租界霞飛路周邊地區是上海俄僑最大的聚居中心。隨著俄僑的到來,原本法式風情的霞飛路開始染上一股斯拉夫民族的情調,很快就被稱作上海的「涅瓦大街」。逃過來的沙俄皇室貴族後裔身無長技,坐吃山空,多半靠賣家當度日。也有的後來放下架子,開店謀生。根據資料記載,僅1926—1928年間,就有100多家俄僑商店在霞飛路上開張,其中服裝店30家、百貨店近20家、食品店10家,還有多家大型糖果店,眾多的咖啡館以及美容廳、照相館、花店、化妝品和樂器專營店等,諸如女帽頭飾業、女服童裝業、皮鞋業、西點業、西藥業、以化妝品為主的百貨業和咖啡酒吧業,開始著稱滬上。這大大加速了霞飛路商業街的形成。

霞飛路上的眾多西餐館,大多是這些白俄後裔開的。所以,到霞飛路去吃西餐,又叫去吃「羅宋大菜」。特別是以咖啡館等為主的西餐業,數量之多、環境之雅、設施之舒適,堪稱上海之最,如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廳(1933年10月易主改名阿爾卡扎爾咖啡餐廳),不僅是上海開設極早的花園餐廳之一,其規模更居法租界之首,僅一個花園,即可置咖啡桌百餘張。此外,餐館牆上掛著原版油畫,唱機里播放著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的作品,裡面還常舉行話劇演出、音樂會。文藝復興咖啡館是俄僑聚會的沙龍,DD』S咖啡館則是中外雅士會聚處。此外,瑞成號瓷器店、普羅托夫百貨公司、哥利郭里夫百貨公司、科涅夫男士用品公司和最先引入美國乾洗設備的正章洗染公司等,都是當時上海聞名遐邇的俄商大店名店。

總店設在靜安寺路的西比利亞皮貨行也在霞飛路開設了貴婦專賣店,經銷最名貴的女式皮裝。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整條路俄僑商店有五六百家,尤其自馬斯南路(今思南路)到善鍾路(今常熟路)一段,幾乎全是俄僑商店。

濃重的斯拉夫氣息,形成了霞飛路的獨特氛圍,渾厚粗獷的吉卜賽樂曲、摻混著高加索煙草味的伏特卡酒香,不時從兩側溢來,透過法國梧桐的葉縫,散向天空。1931年1月7日的《上海柴拉報》上一篇由阿·費·彼得羅夫署名的文章驕傲地宣稱:「條條大路通霞飛路」,「若干年後,回到俄國,偶爾在街上相遇,狂風暴雨般地擁抱之後,向自己的熟人介紹:『幾年前,我和他一起在上海吹喇叭』,『他從霞飛路來,我也從霞飛路來。』確確實實的,是老鄉!」為此,霞飛路被稱為「東方聖彼得堡」「東方涅瓦大街」,中國人則稱其為「羅宋大馬路」。由於俄法貴族文化趨同的歷史淵源,俄僑起奠基作用的霞飛路商業文化氛圍迎合了法租界當局的需要,也符合霞飛路環周社區居民的生活需要,漸漸影響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潮流。

在俄僑的帶動下,各國商人紛沓而至,同時,華資商店也日漸增多。歷經30多年的發展,一條充滿異國風情的「高雅」商業街形成了,並以「霞飛路」之名稱譽世界。

俄國僑民在上海的發展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1947年8月6日,蘇聯政府宣布恢復留居中國的俄僑國籍,因此,大多數俄僑離開了上海。他們有的回到了家鄉,有的去了其他國家。隨著大部分俄僑撤離上海,上海俄僑社區也逐漸沒落消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Pe4mjHAB3uTiws8KsRN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