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的名字普通
卻薪火相傳,初心不改
他們的職業平凡
卻兢兢業業,源遠流長
三尺講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鋪設道路
一根教鞭,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搭建橋樑
他們是無數個奮鬥在教育一線的「戰士」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那就是「教師」......
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
讓我們走近這些全市教師先進典型模範
一起了解他們,
聽聽他們不平凡的故事......
優秀教師風采展示!
濰城區倉南路學校張維娜
最初的夢想
一提起學生,張維娜老師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是濰城區倉南路學校的一名普通教師。自2008年走上教育工作崗位以來,張老師一直懷著對教育夢想的追求和對下一代的責任心,經歷著生活與工作中的繁忙,收穫著屬於她的獨特的成功與喜悅。
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情深。跟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時間追溯到十一年前的七月,張老師第一次踏進了倉南路學校的大門,破舊的教學樓,塵土飛揚的操場,這跟她心目中明亮寬敞的工作環境相差甚遠,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對教師工作的渴望和熱愛,因為踏上三尺講台,教書育人是她最初的夢想。
張老師的家離學校很遠,每天騎電動車差不多要三十多分鐘的車程,但是十一年來,她從沒有給孩子們耽誤過一節課。她用她的愛心贏得了孩子們對她的理解和尊重。張老師總是很自豪地說,她們班的學生很自覺,早讀午寫她在她不在都一樣。
孩子們特別喜歡張老師的課堂,因為她的課堂自由,快樂。校園裡的美人梅開了,樹下就會「堆滿」一張張稚嫩的笑臉;教學樓前的紫丁香開了,張老師又會帶著她的寶貝們去樹下背課文,聞花香;下雪了,語文課堂會馬上「轉移」,孩子們個個成了雪地里的「小詩人」;天氣晴朗的日子,她又會跟孩子們一起躺在操場上看雲捲雲舒……
回想起孩子們的點點滴滴,仿佛一切就在昨天。一張張天真的笑臉,一個個難忘的故事,組成了她記憶中的那些花兒……
還記得那是孩子們第一次離開家,到實踐基地學習、訓練。張老師就成了班裡56名學生的臨時媽媽。學習、訓練、吃飯、休息……哪一項都需要老師親自接送,那幾天真是把她累壞了。尤其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好幾個女生因為想家或是害怕,常常入睡困難,張老師就到她們的寢室陪著她們,讓孩子給自己的家長打電話,跟孩子們講講她自己小時候的外出經歷,幫助孩子們消除緊張的情緒。這邊剛安撫好女生,那邊男生又「不安穩」了。剛離開家的那種興奮,讓這些孩子們上躥下跳,各種鬼叫,各種狂歡,不睡覺。張老師就像保姆一樣,挨個宿舍看著他們消停,直到睡覺。個別跟老師玩游擊戰的,張老師直接發配到自己的宿舍,盯著。也許,這就是班主任的工作吧,瑣碎,辛苦,但她們仍樂在其中。
疾風知勁草,夢想並不遙遠,努力就在身邊。從日積月累到實力開掛,張老師用拳拳行動詮釋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風雨十年路,路漫漫其修遠兮,需上下求索未來的路或許櫛風沐雨,或許偶爾坦途,只要初心不改,熱愛不退,在教育的大道上還將有諸多奇蹟等待她遇見。
就像歌中唱的:要把最初的夢想緊握在手上……
高新區鳳凰學校常亞麗
在團隊發展中成長自我
常亞麗,濰坊高新區鳳凰學校業務校長,山東省教學能手,高新區領軍人才。
23年前,她踏上三尺講台實現了做教師的夢想,從此「做孩子們喜歡的老師」便成了她奮鬥的目標。虛心學習、大膽實踐、勇於創新,在老教師無私地幫助下,在領導耐心地指導下,工作僅7年,她便獲得了山東省教學能手的稱號。
2007年,高新區教育發展的高定位,吸引著全國的目光,她作為教學名師被引入高新教育的大家庭,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高位均衡、專家引領、高端培訓,短短几年時間,讓她從一名教師到中層幹部、再到業務校長。她的快速發展,是高新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高興於自己快速成長的同時,她又忐忑難安,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有擔當,能做事、做好事的幹部?
帶著這份思索,2014年她踏入了新建的鳳凰學校,作為一所還在建設中的城鄉結合部學校,沒有想像中的高大上,只有高高的土堆、滿眼的荒草,三座不起眼的教學樓。站在新的崗位,她雖滿懷激情、起早貪黑、努力拚搏,但一年下來教學質量沒有什麼起色,家長也不願把孩子送來。面對缺少教學經驗的老師,面對質疑的家長,該帶領大家如何繼續前行?她困惑、迷茫、焦慮。
「只有奮鬥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辦法總比困難多」這些話語縈繞耳邊,她打起精神,在李宏偉校長的帶領下,找問題、想對策,以120份的幹勁兒投入到工作中。
面對學校骨幹教師少的現狀,她們確立了教師發展梯隊,讓學校三分之一素質高、能力強、肯進步的年輕教師優先發展起來。在上好每一節的同時,她每天穿梭於每一間教室和每一位老師中,聽課、評課、研討,跟老師們一起打磨課堂、一起研討教學方法,幾年來,她每學年的聽課都在140節以上。不到2年時間學校有30多位教師在區級講課比賽中獲獎,10幾位教師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骨幹教師的快速成長,帶動了整個團隊的發展。
面對年輕教師經驗少、老教師帶動力量不足的現狀,她們修訂《教師績效考核方案》,確立了「個人+團隊」即「爭優+協作」的評價導向,讓每位教師置身於橫向的年級和縱向的教研團隊中,使每位教師在爭優的同時,協同合作抱團發展。很快學校便形成了一人講課全員出動,一個年級考試,全教研組跟進的工作氛圍。
基於課堂枯燥、教學方式單一的現狀,她們帶領老師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的潮流,打造學校網絡學習空間;引進北大專家團隊,開展遊戲化教學研究;學習芬蘭先進教育經驗,實施兒童技能教養法;項目的開展,變革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激發了每位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學校也被教育部評為「網絡學習空間優秀學校」,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為「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開展的兒童技能教養法在濰坊市十三五規劃課題中立項並結題;遊戲化教學也列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子課題。
基於學校教學質量不高,考試成績落後的現狀,她們制定學校三年質量提升方案、層層簽訂質量提升責任書。在抓好日常的同時,每次檢測結束她都會帶領老師從學科教學、班級管理、教研活動、年級管理多個維度,層層分析,找准問題,提出可落實的解決方案。是的,她們決心成為高新區質量提升率最高的學校,僅僅一年的時間她帶領的小學部在全區教育質量督導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在此期間,高新區管委會先後又投資一億多元資金,為學校新建了教學樓、綜合樓,進行了校園綠化。現在的鳳凰學校越來越美麗,也由過去的「招生難」到現在的「擠破頭」。隨著鳳凰學校的發展,她也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業務幹部。
是的,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只有個人的努力,它需要成長的土壤、和諧的團隊。她在高新的沃土和鳳凰的團隊中成就了自己。
面對成績,她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更加飽滿的熱忱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高新燦爛的明天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
安丘市大汶河旅遊開發區擔山中學周君霞
真情育桃李 潤物細無聲
周君霞是安丘市大汶河旅遊開發區擔山中學一名初中地理教師,山東省鄉村特級教師。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她不斷追求,潤物無聲,以真情孕育桃李,一言一行中塑造著師表形象,一點一滴中訴說著教師的平凡與高尚。
一、溝通心靈,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周君霞老師在教學工作中主動放下「教師權威」的架子,俯下身子與學生談心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既做學生的良師,又做學生的益友,深受學生愛戴。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和鼓勵學生明確目的,端正態度,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與學生一起享受成績進步的喜悅。個人被評為安丘市優秀班主任、安丘市學科帶頭人,安丘市名師,連年被評為教學工作先進個人。
二、大膽探索,全面提高學科育人水平。
作為一名骨幹教師,她不斷地刻苦鑽研業務,認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科育人,多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學習習慣。備課時,精心設計環節,努力鑽研教材,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資源。課堂向45分鐘課堂要質量,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循循善誘的引導,做好學生的學習合作夥伴。她獨創的《六步思維導圖》教學法被評為安丘市特色教學法一等獎,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
三、學科融合,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
周君霞老師平時授課時努力拓展課程資源,把思想道德教育,把現實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問題,把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國際關係問題,把校園和社區的綠色生活等問題引入地理課堂,並且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了解、研究與解決一些真實的地理問題。「寓德於知」,在授業、解惑中育其德; 「寓情以理」,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撥動學生愛國的「琴弦」; 樹立發展觀,將德育內容向縱深發展,尋求最優化的整體育人功能。憑藉學科育人的良好效果,周君霞老師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德育工作者。
周君霞老師正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不斷發展自我,成就自我。她懷揣夢想,紮根鄉村教育,始終堅守著一腔熱誠一腔愛,眷戀這張三尺講台,更眷戀著這些純真的孩子們。今天,她憑著一顆真摯的愛心,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任、教育的認可,明天,她將更執著地走在所鍾愛的教育之路上,享受教育的快樂和幸福!
來源:濰坊教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