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85後從三本學生到南理工教授,還是國家優青獲得者

2019-11-04   求學雜誌

高考資訊·指導雜誌

大學、專業、學科、志願、勵志……那些事兒

關注

左超,1987年出生,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教授、博導。先後入選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蘇省「333工程」,獲首屆光學工程「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王大珩光學獎、江蘇省首屆「青年光學科技獎」獎項。

左超

從三本學生到教授

左超是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中學時代成績不錯,在金陵中學讀高中。可是翻開左超的履歷,發現他本科就讀於紫金學院。

紫金學院是由原國家兵器工業總公司和原江蘇省教委於1999年批准成立的南京理工大學公有民辦學院,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學院改制為獨立學院,由南京理工大學聯合社會力量舉辦。2015年起,經江蘇省教育廳批准,紫金學院成為在江蘇本二批次招生的民辦獨立院校。左超在那上學時,還屬於三本院校。

「這個問題我回答過無數次,就是高三的時候談戀愛了,有些影響學習。」左超笑著坦言道,「其實我不避諱談這件事情,每個人都需要正視自己的過往。其實,真正讓左超對這段過往不在意的,是因為高中時代的女朋友,如今成為了他的夫人。

「那時候,我上了一個三本的學校,周圍的人整天無所事事,我就在想,我該怎麼辦。」左超打開了百度,在搜索欄中打下這麼幾個字:三本學校學生未來出路。搜索頁面上的一則回答吸引了左超。「那上面就寫著說三本學生需要多考證。」左超照做了,從大一第二學期開始一直到大三,左超在不停地考證,大大小小考了20來個證書。然而,真正讓左超改變想法的是在大三第二學期。

當時南理工本部會派老師去紫金學院上課,左超清楚地記得老師在課上說的一句話:「其實你們最好的出路還是考研。聽了這句話,左超開始對過往考證之路產生反思。

多方比較之下,左超選擇了考研。「我在牆上貼滿了公式,每天早上醒來一睜眼,就能看到那些公式。騎自行車的時候,我耳機里聽的都是GRE單詞。」那時精心整理的考研筆記,到現在還放在左超辦公室中,隨手可以取用的位置。

對於現在籌備考研的同學,左超其實並不提倡大家向他一樣都這樣背負過重的壓力。「但是,人生難得幾回搏,有時候不妨逼自己一下。沒有全力以赴,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到達哪裡」。

左超與導師

研究生入學考試,左超考了412分,是當年電光院的第一。(那年複試線為275)。就這樣,左超成功進入南京理工大學電光學院光學工程專業學習,師從陳錢教授。

研究生第二年,左超遞交了博士申請。「當時讀博士爭議很大,我聽了周圍一些人的說法之後,有些動搖。但是我夫人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博士丈夫』,這句話觸動了我。」正是夫人的這一句話,堅定了左超讀博的念頭。

博士最後兩年,左超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深造。2014年3月回國,繼續潤色博士論文。他拿了當年的研究生校長獎章,與此同時,2016年,他的博士論文獲得了光學工程學科「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2014年博士畢業的左超,經過考核,被破格聘為副教授留在了南理工。「能在南理工教書,我很幸運。」左超有些感慨道。如果沒有學院學校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能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2016年,左超入選南京理工大學「卓越計劃」青年教授。2017年,還同時入選了國家「優青」與江蘇省「傑青」。現在,他主要負責智能計算成像實驗室的科研工作,深受學生的尊敬。

圖源:左超實驗室網站

據他的學生范瑤說:「他是一個真正熱愛做科研的老師,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做科研上。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老師,非常樂於和學生分享自己關於學術的想法,教導學生認真負責。不管從學術,還是對學生的教導,他都是一個很讓我敬佩的人。」

兒時夢想是科學家

現在可以重拾夢想

「雖然有些幼稚,但是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科學家。」左超笑著說道:「上了紫金學院以後,我以為自己不可能再去實現這個夢想了。直到我考研考了412分,我才發現,其實我可以重拾夢想。」

見研究生導師陳錢教授的那一天,左超有些緊張。「當時牆上掛滿了各種榮譽,有學校的榮譽,也有工信部的。我當時很震驚,也很崇拜。」左超把對陳錢老師的崇拜內化為了激勵自己的動力。「我個人對科研非常感興趣,也下了決心想把它做好。」

2015年初,在院裡老師的推薦和校團委老師的建議之下,左超開始著手準備「挑戰杯」的項目。基於自己的研究方向,他選定了一個新的領域,即後來獲得「挑戰杯」特等獎的「SCscope——基於智能計算成像的三維定量相位顯微鏡」項目。作為該項目的指導老師,左超也獲得了第十四屆「挑戰杯」競賽作品(特等獎)優秀指導教師的榮譽。「這個項目目前正在初步投產中,我希望它能改變現有的一些顯微鏡觀察習慣。」在左超眼裡,科研不是封閉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只有當我們的科研項目真的為社會做了點什麼,我才覺得它是有意義的。」左超講道。

第十四屆挑戰杯特等獎獎

智能計算成像實驗室就在左超辦公室對面,他經常會兩邊來回跑。目前,實驗室是他投入最多的地方。「他對科研有著強烈的熱情,年三十都能返回實驗室繼續採集數據。」學生林飛回憶道。「未來我希望我們實驗室能成為國內甚至國際上的一流實驗室。這是左超對實驗室的期望和規劃。除此之外,在學生培養上他也有著自己的目標:「我希望從我們實驗室走出去的學生,能夠在各個行業、企業中拔尖。」而林飛也相信這一定能實現,只是時間的問題。

學術科研應當專注

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

左超的智能計算成像實驗室(Smart Computational Imaging Lab)致力於發展新型計算成像技術,通過將光學調控與信息處理有機結合,以提高成像質量,簡化成像系統,突破光學系統與圖像採集設備的物理限制,最終使顯微成像系統在信息獲取能力、功能、性能指標等方面的獲得顯著提升。

在他的實驗室里,其中不乏王大珩光學獎、國家獎學金、研究生校長獎章、江蘇省三好學生等各色優秀人才,畢業的研究生中也有就職於美國谷歌、華為、中興等行業內優秀企業的special offer獲得者。

關於研究生培養,左超鼓勵他的研究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並期望他們能夠有志投身於科學研究。

「人類目前的知識好比是個大圓圈。不要僅滿足於做個『圈內人』,要立志能夠觸到邊界並往外再探一探,到時就會發現你眼中的世界將會那麼與眾不同。」

另一方面,左超還希望研究生們能夠多向生命中優秀的人看齊。「即使大家取得了一些成績也時刻不要忘記: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外面的世界很大,我們的目標永遠要朝著世界一流!」

優秀的人才很多,他們更清楚自己的一些成績是微不足道的,更不要說先天 條件也不是最好的。這樣的壓力,要轉化成前進動力,因此自己要自律,刻苦。

他們努力,是因為他們有明確的自我認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相信你一定聽過這樣一段話:

20歲的貪玩,造就了30歲的無奈。

30歲的無奈,導致了40歲的無為!

40歲的無為,奠定了50歲的失敗 。

50歲的失敗。釀造了一輩子的碌碌無為!

該奮鬥的年齡,不要選擇了安逸,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但我們都可以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沒有誰的青春是在紅地毯上走過,你所受過的苦,吃過的虧,擔過的責,扛過的罪,忍過的痛,終將變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來源:學術志、中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