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折翼天使~
身為老母親,總是有「氣得七竅生煙,但是無可奈何」的經歷:
某天晚上睡覺前,我讓娃先上個廁所,娃說「我沒尿」,我說「不行,你剛喝完牛奶又喝了水,睡前要上廁所,不然會尿床的」;娃仍然說「我沒尿!」。說了半天,最後把娃強制抱進廁所,脫了褲子按在馬桶上,她還是死活不尿。我心想,既然這麼堅持,那可能真的是沒尿吧,那麼洗洗睡吧。
結果你一定也猜到了,大半夜,娃醒了,在我旁邊叫喚「媽媽,我尿床了」,我一看,大面積災荒,睡衣、睡袋、床單、被子全弄濕了,臭氣熏天。
我簡直是氣得七竅生煙,然後馬上又被「對孩子寬容一些」、「不要輕易罵孩子」、「正面管教」的老母親覺悟附身,只好長嘆一口氣,把娃帶進廁所簡單清洗,換了乾淨的衣服睡袋,讓她換到大床的另外一頭繼續睡。
犯了錯卻又沒有遭遇惡罵的娃,瞬間變得極其乖巧,我問她:「你現在知道了為什麼媽媽睡前一定要你先上廁所才睡覺了嗎?」,她點點頭說「知道了。」;
我又說,「大人說的很多話都是有他們的道理的,因為有的事情大人能預見結果,但是小孩子不能,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需要小孩子聽大人話的原因,你懂了嗎?」
娃再次溫順得像個小羊羔,「懂了。」;
「那你以後會聽媽媽的話了嗎?」
「會的會的。」
於是一場尿床事故在母慈子孝中結束,娃沒受到什麼心理摧殘,很快又睡著了。
我卻有一絲感慨:每個娃都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牛脾氣,那南牆,任你苦口婆心或強勢阻攔千百遍,娃仍然是不管不顧地非要撞上去,直到ta撞上了,撞疼了,撞傷了,才可能真正身體力行地認識到:這牆以後不能撞。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完全攔著他們不去撞這南牆,不僅很累,而且根本做不到。
但這南牆撞的成本有大有小,有的甚至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和傷害,這些都不是想幫助孩子避免就能的。
所以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在任何「可以承受結果和損失」的南牆面前,儘量放手讓她撞吧。
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還得「創造南牆讓孩子去撞」,因為它的確是一種人類的認知規律的必經之路。
菲爺最近聽書聽了一部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史詩》,它是英雄主義文學的師祖,往後任何英雄的成長都離不開這三部曲:
第一,在現有的生活中遇到了問題;
第二,踏上了冒險的奇特徵程;
第三,回到最初的生活,但最後達成了某種人生感悟,升格為有人性溫度的英雄。
文學作品,往往就是人性的真實呈現:在孩子成長為成人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一部英雄的成長史,各種撞南牆的冒險歷程是其中的一種必須。
而且,撞南牆的受益,不僅僅是在認知上的「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更是情緒管理上,讓孩子去體會挫折感和難過、焦慮,從而才能學會「擁有人生的幸福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容易在「致力於做一個完美的父母」的驅使下,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
這種行為方式很容易造成的一個後果是,沒撞過南牆的完美童年經歷,反而會剝奪孩子成年後的幸福感。
因為當孩子長大,面對正常的犯錯和挫折,就以為事情嚴重出錯了。
例如,父母往往會儘量避免讓學步兒童有摔倒甚至摔疼的經歷——這不僅僅在學步過程中,也在孩子成長的一系列生活體驗中。
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困惑,讓他親身體會到跌倒的挫折感,並且試圖自己爬起來,她就不會知道難受是什麼感覺,以後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這些孩子上大學時,會因為最小的麻煩發簡訊給父母求救,而不會自己找辦法解決問題。
假如孩子時常有機會摔倒,而且父母允許自己不那麼急切去教孩子「下次一定要避免」的話,那麼孩子可能更傾向於去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剛才有一秒鐘挺嚇人的,但我現在沒事兒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發生,我能自己擺平。」
其實,多數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應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遠弄不懂這一點,因為他們忙於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援手。
讓孩子犯足夠的錯,不僅僅是為了「避免」未來讓孩子犯錯,那是不可能杜絕的,而更加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用更平和的態度、更理性的方式,來對待犯下的錯誤。
很顯然,我們80後這一輩人,小時候可得不到這麼寬容的待遇。
這種呵斥和苛責讓我們很難平和地對待自己會犯錯這樣的現實,相反,它往往是培養了某一種「應激反應」——我們會下意識地試圖去掩蓋它,或者第一時間把責任推脫給別人,例如那個熟悉的「是貓把花瓶打碎了」的童年故事。
事實上,這樣的「應激反應」延續到成年以後,會給生活和工作中帶來非常不負責任、不成熟的面對客戶的行為。
所以,在一些組織中,管理者認識到了這一點,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措施來扭轉我們自小就形成的面對犯錯的「應急行為」。
例如,在所有對航空飛行員的管理規範中,都要求對航空人員犯下的任何錯誤,不能進行懲罰。
因為一旦進行懲罰,就會有人為了避免受到懲罰,而隱瞞可能出現的錯誤。而一點小小的隱瞞,很有可能就會釀成大錯。
最近的一本暢銷書《原則》的作者、橋水公司創始人Ray Dalio也在他的書中闡述了這樣一種管理理念:
「我堅持在橋水採取問題日誌的做法:如果事情出了岔子,你必須寫入日誌,寫明其嚴重程度、誰將為此負責。但我們不會苛責其中的任何人,只要錯誤發生了,記入日誌,你就沒事;但如果沒有記,你就會大麻煩。」
通過這種方式,大部分問題都會在被呈送到管理層之前就解決了,這比總是要讓管理層不得不把問題找出來要好得多。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忍住總是去幫孩子避免競爭和本應當經歷的掙扎的話,也許他們的成長會變得更加艱難。
歡迎來到辣媽菲也,讓我和你一起嘮嗑嬰兒屎尿屁和婚姻百味。辣媽菲也(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
#聰明孩子養成記##0-6歲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