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些年來,我國不孕不育人數增長明顯,這主要與不斷增大的生活壓力以及年輕男女生活作息不規律有關。
在這些患者當中,有一部分可以藉助試管嬰兒技術順利當上父母,但還有一小部分患者依然無法恢復生育能力。
對於這部分人而言,唯一的解決辦法是領養一個孩子。
曾先生夫婦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
十五年前,曾先生的妻子被查出卵巢功能缺陷,機體無法排出正常、健康的卵細胞。
這個消息對於十分喜愛孩子的曾先生夫婦而言,無疑是一道晴天霹靂。
後來,在朋友的建議下,曾先生夫婦下定決心克服血緣關係的心理障礙,到當地兒童福利院辦理手續並領養了一個一周歲大的男嬰。
在曾先生夫婦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一天天茁壯成長,很快就到了上小學的年紀。
經過一番慎重的商議,曾先生夫婦還是決定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免孩子今後無意中察覺到這個信息,反過來責備夫婦二人自私無情。
起初曾先生夫婦認為,孩子自記事起就一直跟他們生活在一起,早就把他們視為真正的親人,即便知道親生父母,也不會有特別大的觸動。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孩子在得知曾先生夫婦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以後,鐵了心要找到真正的生父生母,這讓夫妻倆十分為難。
"我大概能體會他的心情,但與此同時我也很擔心孩子在見到親生父母以後選擇留在他們身邊。"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曾先生夫婦先口頭應允了孩子的請求,隨即又提出必須考上重點中學以後才能去的條件。
一晃眼,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也告一段落,憑藉優異的成績,他順利考上了市裡最優秀的中學。
看著眼前這個優秀的孩子,曾先生夫婦既歡喜又憂慮。喜的是他們把孩子培養得十分出色;悲的是孩子的優異表現很可能會成為他離開夫婦二人的伏筆。
最終,曾先生夫婦還是兌現了承諾。在福利院的幫助下,他們很快便找到了孩子的親生父母。
事實證明,曾先生夫婦的擔心是多慮的。在見到親生父母以後,孩子並沒有提出離開曾先生夫婦的想法,也沒有答應親生父母回到他們身邊的請求。
自此,孩子再也沒有向曾先生夫婦提起過生父生母的事情。
後來,曾先生也問過孩子當時的想法,他回答道:"我雖然不明白他們那時候為什麼要丟掉我,但我知道當父母要有責任感,他們沒有。"
事例分析
不只是曾先生的孩子,很多領養的子女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以後,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出想要見生父生母一面的要求。
對此,很多養父母都擔心孩子會就此棄他們於不顧,但孩子其實並不是這麼想。
絕大多數時候,孩子想見自己的親生父母,無非就是希望能夠知道自己歸根何處,又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遭到父母的拋棄,僅此而已。
在情感方面,親生父母雖然賦予了孩子生命,但是多年來缺席孩子成長所留下的空缺,早已不是"血緣關係"四字可以彌補的。
寫在最後
親情是維繫親子關係的核心,真正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親情溫度的人,才會得到子女的信任與情感反饋。
對於親生父母而言,既然選擇生下孩子,那麼就應該義無反顧地承擔起贍養他的職責。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只會被視為粉飾過錯的藉口。
對於養父母而言,雖然孩子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但這並不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與夯實。相信每一份付出總是可以得到應有的回饋。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