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有一個長著翅膀的「鳥人」,他就是雷震子。雖然他的相貌奇怪,但他擁有很多人小時候想擁有的飛行能力,以至於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人類習慣性扇動雙臂能夠長出翅膀嗎?但小編想說的是,倒不如期盼單人飛行器早日應用。
在人類研究自然生物進化的歷程中出現了兩位偉大的人物,其中一位是聞名世界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他所提出的進化論不僅改變了人類對於自然生物起源的看法,還徹底否定了人類是上帝創造的說法。而另一位人物的出現則要比達爾文早一些,它就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說到拉馬克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是從中學生物課本上了解到的,他所提出的「用進廢退」學說雖然站不住腳,但卻為達爾文等眾多生物學家研究生物進化提供基礎。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起初是從研究長頸鹿問題衍生而來的,他在長期對長頸鹿的研究中發現最初的長頸鹿並非都普遍擁有長長的脖子,它們每天需要不停地伸長脖子去獲取更高處的食物,久而久之脖子就逐漸長了起來。而那些無法跟隨種群趨勢的個體則逐漸被自然淘汰,用進廢退學說由此而來。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人類原本是沒有翅膀的,只要我們每天都習慣性地扇動我們的雙臂,那是不是久而久之我們就能夠長出翅膀呢?
如果在看到這個問題之前你沒有了解過用進廢退學說和進化論,那麼你可能會認為還真的有點道理。然而這種說法是典型的用進廢退代表,現在主流的進化論並不認為存在這樣的可能性。首先進化論的重要條件是生物體發生基因突變,也就是說人類之中有人首先發生基因突變產生了能夠生長翅膀的基因,然後該個體順利地在世界上生存。然後是自然選擇,第一個生長出翅膀的人能夠在現實社會上充分發揮翅膀的作用,這不僅使他在生存上更具優勢,還會不斷地淘汰那些競爭力較弱的對手。
除此之外,發生突變的基因信息還必須順利地傳給下一代,否者這一基因優勢無法在種群中擴張。然而現實情況是人類已經在自然界中發展了上百萬年,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發生基因突變而長出翅膀的個體,這種形象目前只存在於各種神話傳說中。與飛上天空相比,或許地面更加適合人類,幾百萬年來我們的祖先從樹上爬下來適應了地面的生活,這才是自然進化的趨勢所在。
雖然人類無法在身體構造上自然地生長出翅膀來,但是人類能夠通過主觀能動性創造出輔助人類飛行的飛行器。人類在19世紀末就已經發明了飛機,如今也有不少科學家從事單人飛行器的研究。前段時間外國媒體報道歐洲一家公司已經在新加坡進行單人飛行器的測試,不少專家表示如果該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那麼將會是人類未來交通方式的又一次革命。
在很多科幻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未來人類生活的情景,或許那些都並不是天馬行空,而是未來發展的一種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