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記者李偉)4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被聯合國選中!武大志願者「網談」戰疫》的報道。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責任。」武漢大學研究生王琇琨談起自己受邀向全世界分享青年戰「疫」經驗時,對很多細節記憶深刻。
4月15日,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共同應對新冠病毒」網絡研討會,邀請來自中國和其他6個國家的青年代表在線交流戰「疫」經驗。來自中國的青年代表是「95後」王琇琨,她4分鐘的英文演講,很快登上微博熱搜榜。
戰「疫」期間,武漢大學共有1378名志願者,為641個名一線醫護人員子女提供在線家教和心理輔導。王琇琨正是其中一名志願者。
(小標題)聯合國為何選中她?
4月8日,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提出邀請一位中國的青年代表參加網絡研討會並發言,武漢市各高校的大學生志願者作為重點對象群體被推薦。
4月9日上午,武漢大學「與逆行者同行·為奉獻者奉獻」志願服務隊的王琇琨,作為推薦候選人之一,與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視頻連線。她用英文交流了疫情期間的所思所感、所作所為。當天下午,王琇琨被確定選中。
王琇琨後來了解到,特使辦公室選擇她,主要是因為她的志願者工作內容與會議主題「關注青年人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契合。另一個原因是,王琇琨交流時的語氣親和自然,所說的內容比如在家與父母面臨爭吵等,貼近生活,與各國青年有共性和共情。
得知自己被確定為發言人,王琇琨第一反應是非常激動,但緊接著就感到緊張和有壓力。她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話語,將中國青年志願者的聲音傳播出去,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展現中國青年風采,分享中國戰「疫」經驗。
而在此之前,王琇琨已和武漢大學的夥伴們為戰「疫」堅持數月。
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後,武漢大學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成立,一批「90後」武大青年發起了「與逆行者同行·為奉獻者奉獻」志願服務關愛一線醫務人員子女行動。王琇琨第一時間加入核心團隊。
王琇琨發現,凌晨兩點左右是家長回復消息的尖峰時段,因為醫護人員換完班才有時間查看手機。王琇琨也堅持熬夜對接,「要儘快幫他們解決憂心事,讓他們安心戰『疫』」。
志願服務隊隊長陳曾告訴記者,他們從全校近3000名報名者中遴選出1549人組成關愛一線醫務人員子女志願服務隊,其中1378名志願者組成641個志願服務組,為來自金銀潭、雷神山等100多家醫院和全國支援湖北的641名一線醫務人員子女服務,開展線上輔導。
(小標題)代表中國青年發聲
為了用青年聲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王琇琨一直積極準備發言稿,直到4月15日發言當天,她仍在修改措辭和表達。她想給全世界呈現一個大方、自信、得體的中國青年形象。
發言時,王琇琨總結了兩個關鍵詞:一是「信心」,困境是暫時的,要堅信一切都會過去,保持冷靜與堅強;二是「合作」,沒有人是孤島,人與人的團結、國與國的合作是戰勝疫情的關鍵。
談到選擇這兩個關鍵詞的原因,王琇琨說,信心是她在整個服務過程中最有體會的一點。
疫情初期,王琇琨發現不少人被焦慮、無助等情緒左右,她選擇了通過志願服務與團隊小夥伴們一起付出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樹立了對自己的信心,也樹立了對並肩戰鬥的小夥伴的信心,兩個多月的志願服務工作也讓她的信心變成堅定的信念。
「能在戰『疫』之中付出自己的力量,為心中的信念而努力,感覺無比幸運、無比幸福。」王琇琨說,與中國不同,目前許多國家還處於抗疫的艱苦階段和關鍵時期,不少國家的青年最需要的正是戰勝疫情的信心,因為信心能引導他們為戰勝疫情積極作為,而不是無奈無助、消極應對。
「合作一詞來源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王琇琨說,這次網絡研討會是一次很好的國際合作體現,青年應該從小的方面入手,攜手分享各自經驗來渡過難關。這次疫情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困難,只有所有人攜起手來才能夠戰勝疫情,而不是一味找藉口、找理由甚至將病毒政治化。
王琇琨談及自己的發言時說,在國際會議中代表中國青年發聲,能講述的只是中國青年抗疫的一小部分,有無數志願者、一線工作者的工作強度和意義更大。她希望中國的青年之聲能夠越傳越遠,越來越有力量。
4月15日晚舉行的網絡研討會上,王琇琨作為第一個分享者,發表了近4分鐘的英文演講。隨後,「武大95後女生在聯合國研討會發言」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看到自己所做的努力被眾人關注和肯定,王琇琨和武漢大學的志願者小夥伴們既開心又激動。
在王琇琨看來,自己和同伴們只是希望在抗擊疫情的戰鬥里盡綿薄之力,而真正應該被關注的,「更應該是所有在抗疫一線拼搏堅守的人」。
(小標題)「做一顆不生鏽的螺絲釘」
如今,王琇琨和小夥伴們感到身上的責任愈發重大,正籌劃如何將這項工作更長久、更完善地開展下去。他們特別希望有更多青年在疫情期間甚至疫情之後,都加入志願服務者行列。
武漢大學團委相關負責人說,學校積極引導大學生志願者在輔導教育中讓醫務人員子女更深刻理解父母的「逆行」,引導大學生志願者在服務中開展自我教育,使雙方在輔導與被輔導中共同感受抗疫鬥爭所體現出的家國情懷,實現教學相長。
陳曾說:「這場戰『疫』中,武大走出了太多的英雄。關愛一線醫務人員子女志願服務隊中也湧現出很多像王琇琨一樣的優秀青年志願者,大家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顆不生鏽的螺絲釘。」
據介紹,武大志願者本著「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去哪裡」「只要還有需要,我們就繼續服務下去」的宗旨,繼續對醫護人員子女給予關愛服務。在疫情結束、武大開學後,他們打算舉辦志願者與孩子的線下見面會,讓線上友誼延伸到線下並延續下去。
陳曾說,團隊未來計劃與武漢大學深圳校友會合作,建立數字化公益科技平台,增加志願者在心理專業領域的培訓,優化志願者隊伍,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範圍。團隊在疫情期間服務一線醫務人員,疫情過後還將服務各類社會工作者家庭,將立足點從疫情防控轉移到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等方面。(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gujr3EBiuFnsJQV4G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