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爆發,蘇聯未雨綢繆,成立火箭部隊和火箭裝備局

2020-05-09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冷戰爆發,蘇聯未雨綢繆,成立火箭部隊和火箭裝備局

接上文 蘇軍復原德國火箭技術,誕生了未來火箭軍的組織者、籌備著和研製者

波茨坦會議三巨頭,彼此心照不宣

1945年5月2日,蘇聯紅軍攻克法西斯德國的老巢柏林。5天後,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宣告結束。然而,從這個時候開始,原本為了對抗共同敵人德國而暫時結盟的蘇聯和美、英等西方國家之間的「蜜月」也就此告終,彼此之間逐步開始了裂痕。

1946年1月,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應邀訪美。3月5日,他在美國總統杜魯門陪同下抵達密蘇里州富爾頓,在杜魯門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在演說中,邱吉爾說道:「。。。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後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越來越強烈地為莫斯科所控制。。。」。

邱吉爾發表演說

邱吉爾發表的「鐵幕」宣言使雙方的敵對關係陷入激化,整個歐洲逐步形成東、西方兩大陣營,並展開了冷戰。隨著冷戰的爆發以及美國先於蘇聯在1946年春天就發射了從德國運回的飛彈,強化國防成為蘇聯的當務之急。1946年4月29日,史達林親自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報告,要求加速蘇聯飛彈武器的發展。同年5月13日,根據蘇聯部長會議第1017-419號決議,建立了隸屬蘇聯部長會議的火箭技術專門委員會。委員會全面負責監督所有火箭武器的科研、設計和實踐工作。決議決定,當前首要任務是儘快生產類似V-2飛彈的遠程戰鬥可控飛彈和地空可控飛彈。同時,決議還確定了負責火箭武器研製和生產的各個部委:裝備部(負責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火箭彈)、農業機械製造部(負責使用火藥發動機的火箭彈)和航空工業部(負責飛機使用的火箭彈)。

1946年5月13日的1017-419號決議

根據決議,蘇聯先後建立了如下機構:以在莫斯科郊區的波德利波基炮兵第88工廠(原為加里寧炮兵第8工廠,後遷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為基礎成立了屬於裝備部的第88科研所(現為中央機械研究所),研究所所長為著名火炮生產組織者戈諾爾,總工程師為波別多諾斯采夫,3室(即彈道飛彈設計室,模擬繳獲的德國V-2飛彈研製室)主任為科羅廖夫;以農業機械製造部中央第1設計局和航空工業部第1研究所的第二分所為基礎建立了火藥火箭彈科研所(第1科研所,1967年之後為莫斯科熱工技術研究所);以航空工業部第1科研所和航空第84工廠為基礎在莫斯科郊區成立了第456特殊設計局(現為動力機械製造科研生產聯合體),目的是研究液體火箭發動機,並隸屬於航空工業部,總設計師格魯什科;還有研究彈道飛彈電子設備的第627科研所等。

決議通過後不久,裝備部部長烏斯季諾夫和總軍械部部長雅科夫列夫炮兵元帥帶領的政府專家組前往德國進行15天的考察,之後向史達林提交了一份考察報告。8月,他們再次到德國考察,初步部署了專家回國後的安置,確定科羅廖夫為裝備部第88研究所總設計師(筆者註:烏斯季諾夫最先曾經考慮過炮兵專家西尼里什科夫,不過波別多諾斯采夫和米申都支持科羅廖夫),並將波別多諾斯采夫、切爾托克、米申、沃斯克列先斯基等從航空工業部調到第88研究所。

近衛飛彈第24師軍旗

就在同一時間,1946年5月成立蘇聯武裝力量總炮兵局火箭裝備局,任命傑克洛夫少將為局長。同年8月15日,蘇聯在德國境內成立了第一個火箭兵團-特種旅,進行德國V2飛彈的研究工作。該部隊原為駐德蘇軍近衛火箭炮兵第92團,1948年該旅番號命名為特種第92旅,1950年12月成為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特種第22旅,後來逐步發展成了近衛飛彈第24師。

一個題外話就是為了加大對於飛彈的研製,當年蘇聯軍費開支達到630億盧布,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6%以上。

在德國的ФАУ-2飛彈,即V-2飛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LOBaCXIBnkjnB-0zde4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