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解封后的第5天 她離開了她熱愛的社工崗位……

2020-04-18     杭州網

杭州日報訊 彭立丹沒有想到,離開部隊後第一次做心肺復甦,是給自己的妻子。

4月12日凌晨3點,在被女兒吵醒後,彭立丹感覺到了異樣——身體有些發胖浮腫的妻子,每晚都會打呼嚕,可這會兒怎麼那麼安靜?

「楊帆!楊帆!」彭立丹喚了幾聲,妻子沒有任何反應。摸了摸妻子,彭立丹的腦子嗡的一下炸了——身體已經發涼!

壞了!彭立丹趕緊叫醒了隔壁的岳父,一邊撥打120,一邊為妻子做急救。

然而,他們最終沒有等來楊帆睜眼。

37歲的楊帆離開了,生命定格在2020年4月12日凌晨。此時,距她之前盼望著的武漢解封的日子,才過去五天。生前,她是拱墅區祥符街道吉如社區黨委副書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服務基層一線的社區工作者。

她總是「想在了前頭」

1月23日,浙江啟動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長期堅守在基層一線的社工們,迅速來到了防疫一線,守門、排查、服務……

楊帆作為吉如社區新安天苑小區的網格長,這一次也肩負起了小區的疫情防控工作。新安天苑是回遷安置小區,老年人口、流動人口比較多,防控壓力也較大。但儘管如此,與楊帆一起在小區值守的社工任祺,卻從沒聽到過她的一句抱怨。

社區基層防疫工作很辛苦,有時候忙起來,早上8點半就守在了防疫一線,前期沒有輪班的時候,大家加班加點都是常事。

「當時小區南門封住了,只留下了北門進出,人車混行帶來了不少安全隱患,有的居民跟著汽車屁股後頭走,很容易被道閘砸到頭,楊書記不厭其煩地提醒居民注意安全。」任祺回憶,那些看起來很平常的小事,楊帆總是「想在了前頭」。

剛剛實行小區封閉式管理的時候,楊帆發現有些年紀大的居民進出小區不戴口罩。上前耐心勸導時,她才了解到,老人不會網購,家裡的口罩已經「斷貨」了。於是,楊帆每天都會在口袋裡準備一些乾淨的口罩。

任祺說,因為楊帆身體有些胖,路走多了會有些累,「大家都勸她回家休息,她就是不肯,總是說自己沒問題,堅持要守在這裡,我們沒辦法,只好讓她坐在值守的帳篷里。」但楊帆也閒不下來,一方面做一些登記工作,每天還要和居家隔離的居民微信聯繫,「哪戶要送快遞,哪戶要收垃圾,她都安排得清清楚楚。」

她說關鍵時候不能做「逃兵」

楊帆生前有些胖胖的,身子虛,擅長中醫的母親還一直給女兒用中藥進行調理。疫情期間,楊帆的母親因為心衰住進了醫院,給女兒的調理也因此中斷了。

防疫後期,楊帆的家人發現,她身體有些浮腫,也越來越嗜睡,但這些情況,楊帆卻未對同事們說起過,哪怕大家一再勸說她休息,她堅持要「再等等」。

隨著疫情防控等級下降,區、街兩級都出台了相應的社工關愛舉措,2月下旬,社區已轉入了正常的輪休調休。

3月1日,經不住家人和社區同事的勸說,楊帆在彭立丹的陪同下去醫院做了檢查,但當時沒查出什麼問題。「醫生讓我們再去內分泌科檢查一下,最好是住院觀察。」可聽說要住院,楊帆想都不想就拒絕了。「一個蘿蔔一個坑,關鍵時候,我怎麼能做『逃兵』呢?」楊帆從醫院出來後,就直奔回社區工作了。

情況在3月下旬變得不太好。楊帆的臉越來越浮腫,肚子鼓起了一個氣球的大小,甚至沒辦法彎腰。

楊帆的父親楊秀章,是從部隊出來的退休軍轉幹部,一直以來,他都教育女兒要有一名共產黨員的覺悟和意識。女兒的工作能力楊秀章一直很認可,但因為看病也讓父女倆多次發生爭執,「我真的很後悔,如果當時直接把她送到醫院住院就好了!」

4月5日,楊帆嘔吐了。

「不能再拖了,一定要去醫院了!」面對焦急的丈夫,楊帆始終堅持「再等兩天,再等兩天!」

「她就是想等4月8日武漢解封那一天,在她看來這說明疫情相對緩解了,自己再去請假比較穩妥。」彭立丹說,「她就是太要強、太倔強了!」

7日那天,楊帆向社區請了假。8日下午,楊帆讓丈夫陪自己一起去醫院辦理住院手續,可沒想到,在家休息等待住院的過程中,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

她性格樂觀多才多藝

這兩天,吉如社區黨委書記宋加亮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楊帆的突然離去,令大家都不敢相信。

「我之前多次催促她去看病,但她總說沒問題,上周五,她告訴我已經去過醫院。」宋加亮回憶,「我問她身體狀況如何,她說還好,我們社區的同事還相約下周去看望她。」

得知楊帆去世,吉如社區太極隊的隊長沈國祥始終不敢相信:「小楊前幾天還給我發微信,人怎麼就這麼沒了呢……」

楊帆是2018年11月從街道文化站調到吉如社區的。在社區副主任沈國娣眼中,負責宣教文體工作的楊帆,性格樂觀,多才多藝,朗誦還多次獲獎。

2019年3月,為了更好地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社區想要組建一支太極隊。楊帆把社區里愛好打太極的都組織起來,讓基礎比較好的沈國祥擔任隊長,並聯繫街道文化站的教練來給大家上課。第一次參加街道的比賽,楊帆還給參賽的10名選手都定製了新隊服。

「每次比賽小楊都來,我還勸她,你身體不太好,家裡還有小孩,就不要來了。她都說,不要緊的。」楊帆的熱情給沈國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9年11月,在拱墅區體育競賽中,吉如社區太極隊獲得了中老年太極八法五步的第六名。「半年時間就能拿到那麼好的成績,我們大家都很高興啊!」沈國祥回憶,後來隊伍從十多人發展到了四十多人,還陸續組建起了腰鼓隊和廣場舞隊。

隨著疫情逐漸穩定,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慢慢恢復,年前隊員們學了八段錦,年後的教學也提上了日程。

4月10日,沈國祥還收到了楊帆發來的微信,來詢問核實一名隊員的聯繫方式。「前兩天我在街道開會的時候看到了小楊,當時我喊她,她沒有聽見,匆匆忙忙趕路……」沈國祥嘆氣道,「沒想到那一面竟是最後一面。」

沈國娣回憶,楊帆請假前,還在和自己對接工作,按照計劃,4月份還要成立吉如社區老年體育協會,楊帆一直在為這項工作做著準備。

她的居民朋友最多

得知楊帆去世,不少居民自發前往楊帆家中弔唁。

沈韜是映月社區的黨委委員,也是楊帆的老朋友了,兩人於2007年和2008年先後進入映月社區。楊帆這一干就是五年,起初主要負責低保幫扶工作。

「這項工作可不好乾,面對的人員比較複雜,不僅有貧困人員、殘疾人員,還有不少歸正人員。」沈韜記得,剛接手工作就有低保戶「吵」上門來了——因為一些資料無法提供,到社區發了一通脾氣。「楊帆一邊堅持要按規章制度走,一邊安撫對方的情緒,幫他分析應該怎麼解決問題。」沈韜說,很多低保戶後來和楊帆成了好朋友,「楊帆是當時我們社工中,居民朋友最多的人。」

讓沈韜印象深刻的是,曾經有一位歸正人員,在居民眼中也是個「刺頭」,但是遇到了楊帆之後,這個「刺頭」不「刺」了,「後來他結婚的時候,還請楊帆去喝喜酒呢!」

楊帆的認真、細緻、熱情和處事章法,都是奔走於基層一線練出來的「基本功」,讓她收穫了居民們的好評,也收穫了愛情。

2009年的正月初二,還沒有轉業的彭立丹請了一天假,陪著楊帆在映月社區值班。一天下來,「男朋友」的身份就在社區里傳開了。後來每次彭立丹去社區找楊帆,總有居民拉著他的手笑呵呵地說:「我們小楊這個姑娘真的很好,把她娶回家就有福氣嘍!」

那個時候,彭立丹心裡早已經認定了這個的姑娘:「結婚的時候,我向楊帆承諾,我要好好照顧她一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LLePinEBrZ4kL1ViR0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