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2019-10-02     父母圈

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銀河補習班》是一部講述父子情的電影。

在電影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原本是一個前途光明的工程設計師,因為替單位「背鍋」入獄,而缺失了兒子馬飛7年成長的時光。

再次相見時,兒子是一個被教導主任視為「再怎麼洗也成不了鑽石的煤球」,責令其退學。

馬皓文用他獨特的方式引導孩子興趣、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孩子成長,這正好與教導主任所重視的「唯升學率觀念」相反。

兩種不同的教育觀念,製造了影片最主要的戲劇衝突,從而也引發廣大觀眾探討一個很有價值的主題:

對孩子而言,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電影里,馬飛的班主任來家訪,對馬皓文靈魂拷問:

「別的孩子寫作業到11點,你還有時間讓馬飛玩電腦?如果不反覆預習和複習,怎麼能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馬皓文用一個饅頭的比喻反問班主任:一個已經蒸熟的饅頭,把它反覆蒸,它就比新蒸出的饅頭好吃嗎?

「學而時習之」,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傳授與灌輸,學生通過不斷練習、背誦使自己終生不忘,這是自古以來備受推崇的學習方法。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時說過:

通過反覆學習來增加對所謂的知識點的掌握。

我經常稱其為「灌滿一桶水」,但我認為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要「點燃一把火」。

我們來看看電影中馬皓文是如何用四大「金句」,「點燃一把火」的:

1.「你自己的事,永遠不用問我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馬飛躺在床上,看到爸爸在工作,問:「那我也可以不睡覺嗎?」

馬皓文知道兒子的小心思,他沒有拒絕,也沒有命令和說教,而是說了一句:「你自己的事情,永遠不用問我。

就接著工作了,馬飛獲得了意料之外的自由,但看看爸爸,也拿起教材認真翻看起來。

有多少家長能分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又能把孩子自己的事還給孩子呢?

相反,大多數家長喜歡通過說教、命令與懲罰等方式去干涉與控制孩子的生活。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失去了做事情的主動性與對自己能力的信任,還會故意跟家長對著干。

記得有一次,我催11歲的兒子去寫作業。

他本來已經站起身,突然又坐下,說了一句讓我啞口無言的話:「我本來已經打算去的,你一說,我現在不去了!」

行大於言,就像馬皓文一樣,把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影響孩子,比說一百遍更有效。

孩子的成就感,不是來源於我聽從了家長的命令,而是我自己做出並執行了負責任的決定,這是一個人內心力量的開始。

2.「不要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

馬飛從小就被老師說成「缺根弦」,連他媽媽也一直說「他本來就很笨。」

教導主任更是屢次強調:「煤球再怎麼洗,也成不了鑽石。」

因此,馬飛也認定自己是個「會把爸爸蠢哭」的孩子。

唯有馬皓文很堅定地告訴他:「所有人都說你是廢物、笨蛋、蠢貨,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遠不是!」

這句話就像一束光,照進了馬飛長期被否定與打擊下的黑暗生活中。

他的眼睛裡開始有了光,學習的動力與內心的力量開始恢復。

我們身邊有太多孩子,就是毀在父母以及教育者不負責任的語言暴力中,他們被貼上各種不好的標籤。

久而久之,這些標籤就內化到心裡,讓他們相信,自己真的就如別人說的那樣不好。

一個越不可愛的孩子,往往是一個越需要愛的孩子。

孩子需要被看見、被肯定、被鼓勵,而且再糟糕的情況下,也有值得鼓勵的地方。

就像馬皓文在馬飛考了63分的情況下,興奮地說:「這麼短的時間,你就從全班倒數第一名到了倒數第五名,我就說了,你是天才!」

他看向馬飛的眼神,也是閃閃發光的崇拜感,讓馬飛懷疑自己就是少年霍金。

馬皓文說,他帶馬飛上的,是最好的「銀河補習班」,讓孩子感覺自己獨一無二,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鼓勵。

健康的鼓勵,會建立孩子的內在評價系統,別人怎麼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怎麼看待自己,這是一個人內心力量的源泉!

3.「保持腦子一直想,一直轉」

在影片中,有一個場景特別觸動我,馬皓文站在堤壩上,面對兇猛的洪水,不顧一切地用喇叭對不確定是否活著的兒子喊:

「看看你的周圍有什麼!想辦法,動你的腦子,你能出來,你能出來!」

「保持腦子一直想,一直轉,你就能想到辦法!這是馬皓文常常對馬飛說的一句話。

這句話在關鍵時候救了馬飛一命,他用門板和床單做了一個木筏,讓自己從被洪水所困的屋子裡逃了出來。

如何製作一個木筏不是任何教科書里的知識,但這確實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有可能想到的。

灌輸式的教育可以讓孩子得高分,會考試,當問題發生時,不知道怎麼辦,「高分低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讓孩子學會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這才是一個讓孩子受益終生的財富。

4.「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馬皓文問兒子為什麼要學習,馬飛回答:「考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考上名校就是一個人寒窗十年的最終目的嗎?

在影片中有一個白色紙片漫天飛舞的場景,是高考考得好的學生撕書紀念畢業的儀式。

我相信很多人都中學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好好學習,等高考完就解放了!」

這句話讓大學老師深惡痛絕,因為很多學生到大學後,就完全鬆懈下來,認為目標已經完成了,大學混混日子就好了。

馬皓文說: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靶子,連劍靶子都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呢?

馬飛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並積極不斷地為之努力。

當校長求馬飛放棄飛行員面試,參加高考讓學校重獲昔日榮光時,馬飛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他說:「爸爸告訴我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他成為飛行員,後成為太空人,從幾千人中脫穎而出入選航天計劃。

很多家長會告訴孩子,人生就是一條線,考名校、好工作是你需要不斷攀登的高峰。

於是,在孩子衝刺終點時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

很多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崩潰了,因為他們把它當成人生的終點,認為自己從此就完了。

事實上,人生是一個圓,它沒有終點,每一時每一刻都重要,明白了這一點,才會去享受這個過程;

才會在成功的時候去開心慶祝,失敗的時候告訴自己沒什麼,就像馬飛的座右銘,只要我「一直想」,就想到辦法。

這四句話,只是一個父親與孩子的日常對話,卻給一個孩子人生成長的指引。

願我們為人父母的,能像馬皓文一樣真正用心地去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給孩子足夠多的時間與空間,去體驗生活、去犯錯誤、去為自己做決定並負責任、去大膽地追尋夢想。

因為,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i_4lm0BMH2_cNUgr9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