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用兩百年時間征服了美國人

2019-09-18     荷蘭奶叔

很多人對奶酪的最初印象,可能都來自這種夾在漢堡里的、方形的、黃黃的奶酪片,還有超市常見的片狀奶酪。

它們都是再制乾酪。

這些再制乾酪有一部分是以切達奶酪作為原料的。

談到切達奶酪,說它是美國國酪也不為過,畢竟它在很多場合也被叫做美國奶酪。

切達奶酪誕生在英國一個叫切達的小村子,那裡的山洞很適合奶酪成熟。

第一批英國移民坐著五月花號登陸美國,同時也帶去了奶牛和切達奶酪。

切達村的山區

不過,切達的成名之路還遠沒有開始。

奶酪登上新大陸之後的兩百年間,人們都遵循同樣的製作方法:奶農們使用自家奶牛產的奶,在自己的農場裡親自製作。

事情在19世紀中葉發生了變化,世界上第一家奶酪工廠在紐約出現了,這正是一家切達工廠。

工業界在眾多奶酪中選擇切達,是出於實際的考慮。

切達質地緊實,含水量少,方便在各種條件下長期儲存。

在新大陸廣袤的土地上,氣溫多變,濕度起伏不定,奶酪製造商需要這樣一種奶酪讓他們的產品在全國保持統一。

從此以後,奶酪生產的標準從單純的「好吃」逐漸轉向「高效、穩定、便於儲存和運輸」。

不知奶粉們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細節:

為什麼奶酪片總是黃色的?

傳統的切達奶酪經常呈現天然的黃色,這是由於在大草原上快樂吃草的奶牛從食物中獲取了很多β-胡蘿蔔素,這些橘紅色的化學物質進入到牛奶里,又在牛奶轉化成奶酪的過程中進一步濃縮。

到了工廠生產時代,奶酪商從不同奶戶進奶,牛奶顏色深淺不一。

另一方面,工業化的進程也讓牛奶生產逐漸從小農場發展到大工廠,關在圍欄里的奶牛吃不到新鮮牧草了,奶越來越白。

奶酪商索性在奶酪里統一加上黃色色素,這樣無論不同批次的牛奶顏色如何不同,人們總能買到一樣黃燦燦的切達奶酪。

奶酪商用來染色的色素來自南美洲盛產的脂樹

到了20世紀初,奶酪商人把切達奶酪的邊角料重新殺菌,切片,做成所謂的再制奶酪,並給這種新的奶酪起名為「美國奶酪」。

再制奶酪徹底擺脫了傳統奶酪的種種限制。

比如,傳統奶酪需要冷藏,而且存放時間短。新鮮奶酪只能放幾天,軟奶酪能放一周,硬質奶酪能放5到10周,但是硬質奶酪在當時的應用場景比較少,人們還沒開發出太多使用它的菜肴。

相比之下,再制奶酪不需要冷藏,可以存放數周時間,而且質地比較軟,易於烹飪,這使它們尤其受漢堡和奶酪三明治餐廳的喜愛。

時值一戰爆發,這種以切達為基礎,品質更為穩定的新奶酪很快在戰場上的士兵中受到歡迎。

美國奶酪取得巨大成功,原本成本低廉的再加工產品,因為安全、穩定反而賣出了高價格,這是眾多發生在美國這片商業土地上的奇蹟之一。

藝術家復原的一戰行軍餐

接下來的故事我們就很熟悉了。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企業家把業務擴展向世界各地,全球化的進程如火如荼,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每一條街道,人們在認識漢堡的同時也認識了這片小小的黃色奶酪。

電影、電視、音樂和網際網路更是把美國人的生活帶到每個人的客廳里,新的味覺審美占領全球:

芝士就是力量。


奶粉們,你們喜歡吃漢堡中間那一層黃色的奶酪嗎?如果換成其他奶酪,你們覺得味道如何呢?

留言告訴奶叔,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奶叔會考慮換成藍紋奶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_nVXW0BJleJMoPMN2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