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我是秦始皇打錢給我」和「賣拐」之類的案例,我們常常為騙子們的智商捉急。
但行騙這件事,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出招的人不需要騙倒每個人,只需要讓目標對象信服就算成功了。
古代大忽悠的故事,絕對是大家的快樂源泉。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底下有三員猛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立的功勞多了,人也變得恃寵而驕,為所欲為。
上大夫晏嬰擔心這三個人會製造大禍,勸齊景公除掉他們。
但是齊景公覺得他們仨武力值太高了,打又打不贏,不知道該怎麼殺。
有一天,齊景公和晏嬰、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4人一起聚餐。
晏嬰說:園子裡的桃子熟了,我們摘幾個嘗嘗鮮吧。
然後,晏嬰摘了6個桃子,一個吃一個,還剩兩個。
晏嬰又向老闆提議:把大家都聚集起來,看誰的功勞大,就把桃子賞給誰。
三個大漢過來後,都覺得自己功勞最大,自己應該是桃子。可桃子明顯不夠分啊,這就是晏嬰的心機。
公孫接說: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獵,和一頭猛虎單挑,保護了大王。
然後,他自顧自地拿走了一顆桃子。
田開疆說:我當年帶兵打仗,為大王開疆拓土。
然後,他也自顧自地拿走了一顆桃子。
現在已經沒有桃子了,古冶子很氣憤,他說:當年我陪大王渡過黃河,一隻大黿咬住了大王的馬腿,把馬拖到急流中。是我拚死殺掉大黿,保護了大王。我的功勞最大,你們兩個把桃子還回來。
然後,他拔劍而起。
公孫接、田開疆聽了這話,回答:我們不如你勇猛,不如你功勞大。「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
兩人一起把桃子還了回去,然後揮劍自刎。
古冶子受到他們的傳染,也開始反思自己,說自己不仁、不義、無勇。
然後他也把桃子還了回去,揮劍自刎。
兩個桃子還沒吃,三個人就全部死了。晏嬰不費一兵一卒,甚至不費一個桃,就幹掉了三個猛漢。
齊景公收到消息,用士族之禮葬了他們。
戰國時期,齊國有個窮困潦倒的屌絲叫馮諼。
當時孟嘗君田文是出了名的愛養閒人的善財童子,馮諼就託人請求到孟嘗君門下當食客。
孟嘗君問他有啥愛好,他說沒有。孟嘗君又問他有啥特長,他還是沒有。但孟嘗君依然接納了他。
孟嘗君身邊的人看不起馮諼,就把他劃為下等門客那一類,給他很差的待遇。
馮諼不爽,就靠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大呼:「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想要改善伙食。
孟嘗君聽說後,下令滿足他的要求。
過了沒多久,馮諼又用同樣的方式大呼:「長鋏歸來乎!出無車。」
孟嘗君又給他安排了車。
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又有意見了,再次彈著劍大呼:「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孟嘗君又命人安排馮諼母親的生活。
至此,馮諼終於被收服了,一心一意為孟嘗君效力,為他收買人心,為他出謀劃策。
齊湣王繼位後,猜忌孟嘗君,廢除了他的相國之位,孟嘗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
馮諼讓孟嘗君批了一大筆錢,幫老闆找後路。
他來到魏國,利用金錢走關係,然後遊說魏惠王:「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齊國為啥那麼強?因為孟嘗君啊。現在齊王抽風把孟嘗君趕走了,哪個諸侯先把孟嘗君接回家,就能讓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
魏王被忽悠成功,立馬把魏國的相國任命為上將軍,把相位空出來,派使者帶著一大筆財寶聘請孟嘗君。
馮諼火速趕回孟嘗君身邊,然後把這事炒作得人盡皆知。
再然後,魏國的使者來來回回跑了三次,孟嘗君都堅決不肯應聘。
齊湣王收到消息,趕緊派大臣帶著一大筆財寶去找孟嘗君道歉,請他回來繼續當相國。
公元736年,史思明還只是一個老賴。他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寧夷州突厥人。
因為欠官府的錢無法償還,他逃到北邊的奚族地區,被當地人活捉。奚族人想殺掉他這個外來人員,然後,他開始裝逼了。
史思明說:我是大唐派來和親的使者,如果你們殺了我,可能會被唐軍攻打。
奚王看他氣度非凡,便真的被他忽悠了,用接待貴賓的禮儀對待他。
奚王決定派100個人跟著史思明去朝拜唐玄宗,史思明繼續忽悠他:你選的這些人,雖然數量多,但質量不咋地,怎麼好意思去見皇帝。聽說你手下有個很有才華的將領,為啥不派他去呢?
奚王覺得很有道理,便派手下的將領和300人跟隨史思明去朝拜皇帝。
他們快到平盧的時候,史思明偷偷派人忽悠平盧守將說:奚族人派了一個將領和一群精兵,表面上是去朝見天子,實際上想偷襲平盧。
平盧守將立馬相信,做好準備迎接他們。
於是,經過平盧時,300個炮灰全部領盒飯,只剩那個將領沒死。史思明把那個將領押送到幽州節度使那裡,節度使非常高興,在奏摺中猛夸史思明。
史思明終於甩掉了老賴的身份,當了官,並且官越做越大,最後得到唐玄宗賞識,被賜予漢名「史思明」。
公元875年,京師附近出現了大規模的蝗災,附近田地顆粒無收。這麼大的事,京兆尹楊知至當然得向唐僖宗彙報。
他當著群臣的面說:「蝗入京畿不食莊稼,皆抱荊棘而死。」
意思是:蝗蟲們確實都來京城附近了,但是有皇上在此,蝗蟲們都非常懂事,堅決不肯吃田裡的莊稼,都抱著野外的荊棘餓死了。
面對楊知至浮誇的表演,唐僖宗居然信了!
文武百官都知道,唐僖宗是個貪玩的昏君,也不指望他能幹正事了。為了保命,大家一致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
北宋末年,金兵圍攻汴京。
兵部尚書孫傅(文官)一邊守城,一邊熬夜讀詩。他讀到一首《感事詩》,上面有「郭京、楊適、劉無忌奇人能通天」這樣的話。
孫傅非常激動,趕緊派人去找這幾個人,最後找到了郭京。郭京聲稱自己會道門「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陣,可以擊退金兵。
孫傅對此深信不疑,報告給宋欽宗,宋欽宗也深信不疑。
於是,宋欽宗給郭京封官,還賞賜了很多財寶給他,讓他施展法術。
郭京招募了很多市井無賴作為士兵六甲,還放狠話:「擇日出兵三百,直襲至陰山。」
他派出了士兵到宣化門作戰,自己在城樓上假裝施法。結果金兵一點面子都不給,直接把他的兵打得落花流水。
郭京趕緊趁亂逃走了。
後來,金兵打進城,兩任皇帝和一幫皇室貴族都被抓走了,史稱「靖康之變」。
古代這些大忽悠,騙術大部分很假,但關鍵是人家掌握了對方的心理,直擊痛點,讓對方忽略了邏輯上的漏洞。
讀史可以明智,雖然現代社會的忽悠方式日新月異,但多讀歷史,多看看前人是怎麼被忽悠的,對防騙總是有幫助的。